李金貴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紅色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和血脈所系,是促進地方發展的力量之源。
近日,記者走進畢節市七星關城區的陜西廟和林青烈士紀念館,被曾發生在陜西廟和林青烈士紀念館里復原陳列展現林青烈士一生的革命故事、革命歷程深深觸動。
陜西廟:紅色火種從這里燎原
大多數畢節人都知道,在畢節市七星關城區中華南路41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這座建筑就是陜西會館,又名春秋祠、陜西廟,大多數畢節人還常叫它“三旅社”。那么,它背后承載著怎樣的紅色記憶呢?
從七星關城區南關橋往畢節六小方向,經過中華南路,這一棟古樸建筑躍入眼簾,“陜西廟”三個大字掛在門頭。沿著被磨得光亮的石階走進里面,戲樓、戲臺、大殿、廂房、鐘鼓樓等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著曾發生在這里的每一個歷史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在畢節的陜西鹽幫客商捐資興建陜西廟。陜西廟坐東北向西南,占地1876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造型布局秀雅,建筑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在建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陜西廟不僅是陜西商人聚集議事的地方,還是廣大畢節民眾上香祈福、看戲娛樂的場所。
新中國成立后,從公私合營時期開始,陜西廟便由畢節縣糖業煙酒公司和飲食服務公司使用,開辟為畢節縣第三國營旅社,這也就是畢節人常說的“三旅社”稱謂的由來。1983年,畢節縣(今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9月,畢節市人民政府啟動了對陜西廟的修繕和保護工作;2013年5月,國務院將陜西會館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茶馬古道”貴州畢節段的17個文物景點之一。
1933年,林青、繆正元與畢節進步教師秦天真、邱在先和進步青年孫師武、徐健生等共同分析全國的革命形勢,針對貴州和畢節現狀,大家通過討論,一致認為以畢節的群眾基礎,有建立黨組織的有利條件。大家商議決定以學校為陣地,以原有進步力量為基礎,團結愛國青年和群眾,在畢節女子小學(今畢節二?。┏闪ⅰ爱吂澆菰囆g研究社”,用文學藝術的形式開展抗日救國宣傳。陜西廟成為了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開展革命活動的主要陣地。
1934年1月,林青、繆正元經過考察和培養,發展秦天真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根據黨章和黨的組織原則,在畢節城區文廟建立了中共畢節支部,林青任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委員。中共畢節支部成立以后,為使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發揮更大的作用,黨支部為“草原社”明確了方向:要走出“象牙之塔”,要面向勞苦大眾,要以宣傳和教育廣大群眾為目的,而不能走單純研究文學和藝術的死胡同。
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在社內成立了“文學研究會”“讀書會”等,以新文化運動為宗旨,閱讀、介紹革命書刊。林青帶頭,組織黨員經常向大家講解馬列主義理論知識,教唱《國際歌》《馬賽曲》《春光普照》等革命歌曲和《草原青年之歌》,演出話劇《火里跳舞》《敵同志》《最后一吻》等節目。
1934年春節,畢節黨支部領導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社員趕排節目為群眾表演,在演出著名作家田漢的劇作《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時只有熊蘊竹、寧必恭、邱在模、邱在林4名女演員,還差3名女演員。林青、繆正元和秦天真男扮女裝上臺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七名女性反帝反封建、爭民主、爭自由的英雄形象,展現了婦女從被壓迫被奴役的暴風雨中掙扎出來鍛煉成長、踏上革命征途的場面。
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的成立及在陜西廟開展的歷時半年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在畢節山城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反蔣運動高潮,擴大了黨在畢節的影響,給黨組織的建立、黨員的培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秦天真、徐健生、邱在先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的領導骨干,同時引導孫師武、邱在模等一批有識之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駐足修繕后的陜西廟,能深刻地感受到當年的熱鬧與喧囂,馬列主義的聲音從這里傳播,畢節紅色革命的火種從這里燎原。
林青烈士紀念館:在紅色記憶里感悟精神偉力
林青烈士紀念館位于七星關區市西街道百花社區的司法路。在紀念館入門的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任把丹心揚馬列,拼將熱血寫春秋。”這副對聯正是對林青烈士革命歷程的真實寫照。
走進紀念館,漢白玉材質的林青塑像聳立在庭院里。林青烈士表情溫和、睿智,目視遠方。紀念館為三層仿古框架結構,走到一樓大廳門前,門框兩邊“日月經天偉績豐功昭萬世,江河行地高風亮節譽千秋”的對聯,深刻地闡釋了林青烈士投身革命的光輝一生。一樓展示室入門正中間,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為林青烈士塑像揭幕的圖片和林青烈士的生平簡介。
林青生于1911年,犧牲于1935年。原名李遠方,貴州畢節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獄后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并擔任黨支部書記。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代表中央肯定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組成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1935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9月11日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在展廳的右邊墻壁上,是1936年宋達謙同志為悼念林青烈士寫的名為《悼李肅如》的詩歌,在這首詩的左邊是林青烈士身前所作的《合唱》:“用我心聲的音波/傳給我的母親……當著這中秋是一年一度呀/人間天上畢竟有條鴻溝……最好是起來同奏一個合唱曲/盡你所有的歌喉/憑著西風的遙送/傳到母親的心中?!边@首詩是1935年7月,林青犧牲前一個多月在獄中所作,詩中的母親正是他對培育自己的中國共產黨的稱呼,表達了他對黨的無限敬仰和熱愛之情。
在紀念館里,林青故居復原場景中,一張長條桌上鋪著白色桌布,桌上放著一個插有鮮花的陶瓷大花瓶,林青在板壁上刷了石灰,畫上高聳的巖石、挺拔的青松、潺潺的溪流和彤彤的紅日……林青故居即“吉安客?!?,位于畢節縣(現七星關區)城南門,是一棟四列三間的舊木板房。林青把房屋改造以后,這里就成為了他和繆正元、秦天真及青年學生們聚會和開展革命活動的主要場所。他們成立“抗日救援會”,開展街頭演說、演出話劇、張貼漫畫,積極宣傳抗日救亡主張……在畢節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熱潮。
在紀念館一樓展示室內,再現了1927年3月31日林青第一次被捕入獄,后被中共重慶地下黨營救出獄,推薦考入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并被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到1932年林青因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活動和上海工人大罷工,反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幸第二次被捕入獄的革命歷程。在英帝國主義的監獄—上海西牢提籃橋監獄里,林青結識了同監室的共產黨員、經濟學家吳亮平,吳亮平向林青宣傳許多馬列主義的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前景。
紀念館的一樓展示室,還形象地再現了林青、繆正元、秦天真等成立“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積極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發展秦天真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在畢節城區文廟建立了中共畢節黨支部;在林青的領導下,1934年畢節掀起了兩次學潮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林青等發展范敬章入黨并創建了屬于畢節地下黨自己的武裝等革命活動的經過。
在紀念館二樓展示室內,復原和再現了1935年1月中央批準成立中共貴州省工委、林青到遵義匯報工作的詳細經過,以及林青主持召開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決定、部署貴州省工委工作等場景。
中共貴州地下黨的活動引起國民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蔣介石派特務頭子陳惕廬來貴州破壞中共地下黨組織。1935年7月19日,林青、劉茂隆被捕后,敵人妄圖從他倆身上打開缺口,達到破壞整個貴州地下黨組織的目的。在貴陽監獄里,有一位監獄看守叫董亮清,原是上海中共地下黨的同志,后與組織失去聯系。董亮清決定舍身幫助林青和劉茂隆越獄。但是,董亮清只能按監規押解一個人上廁所,接應一人逃走。
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為了黨的事業,林青、劉茂隆互相推讓,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最后,林青以省工委書記的名義作出決定,讓劉茂隆隨董亮清越獄。1935年8月20日深夜,劉茂隆在董亮清的安排下,以要上廁所為由,從廁所處翻越監獄圍墻越獄成功。
林青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1935年9月11日,國民黨當局決定對林青執行槍決。從貴陽大十字通往六廣門紅石坡刑場的路上,林青昂首挺胸,沿途時而高唱《國際歌》,時而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敵人為了不讓林青唱《國際歌》和呼喊口號,用匕首刺進林青的雙頰,鮮血從大十字一直滴到六廣門紅石坡刑場。面對敵人的槍口,林青大義凜然,英勇就義,年僅24歲。
為弘揚林青烈士的革命精神,展現林青烈士的革命事跡,2011年8月,畢節地區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對林青烈士故居進行考證后,建議修建林青烈士紀念館。同年10月13日,由中共畢節市委、市政府投資397萬元修建。2012年2月,紀念館正式動工。2013年1月,主體建筑竣工并驗收合格。2017年10月,七星關區委、區政府投入480萬元資金對林青革命史實進行陳列布展。2018年11月,紀念館布展結束。
林青烈士紀念館圍繞烈士一生光輝的革命歷程,藝術地再現了林青烈士的生活、學習場景和革命事跡。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應該傳承林青等革命先輩堅韌不拔、團結協作、奮勇向前的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艱苦奮斗、奮發有為,用自己的行動向建黨10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