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中唐詩人賈島素有“苦吟詩人”之稱,其詩歌創作喜煉字,擅用變體,詩中佳句妙字每每得于苦意精思,對此,后世詩人多有褒贊。聞一多先生說:“賈島不單是晚唐五代的賈島,更是唐以后各時代共同的賈島。”從五代的徐寅到清代盧文弨都對其苦吟詩風多有推崇。宋人孫奕也有言:“詩人嘲弄萬象,每句必須煉字。”煉字之舉,關乎詩句得當,關系詩歌高妙,其對于賈島錘煉字句頗多肯定。有鑒于此,筆者以《四庫全書·文淵閣》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文津閣》《才調集》《又玄集》《唐文粹》《文苑英華》為校本對賈島的《長江集》進行整理校對,在此過程中探究賈島重視詩句錘煉之緣由,標舉賈島詩句錘煉之體現,并進一步透視出賈島詩句錘煉的影響。
一、賈島重視詩句錘煉的緣由
唐代詩壇名家林立,賈島雖然未至聲名顯赫,但其卻以苦吟詩風和煉飾創作精神占據了一席之地,后世追隨者、推崇者眾多。賈島作詩講求煉字煉句,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其中尤以杜甫詩歌創作和賈島自身政治生活經歷的影響為重。
(一)對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歌創作的學習和承繼
詩歌作品是詩人個人情感的切實表達,也是詩人詩歌風格的集中展現,在詩歌創作中一字之差,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古人作詩每每工于煉字。杜甫和賈島同是煉字大家,同時賈島詩歌煉字多受杜甫影響,這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中有所顯現。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寫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強調作詩用語要驚人。賈島將其奉為圭臬,并進一步發揮,于是有了“三年兩句得,一吟雙淚流”(《題詩后》)。杜甫煉字注重動詞,如其《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潛”字,將春雨寫得有知有覺,有形有色。賈島亦是如此,《長江集》中諸多詩歌均展現了這一點。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響中寓靜,環境之幽靜躍然紙上。《憶江南處事》也是如此,“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一“生”一“滿”,懷友之情中又多了一份今昔對比之感,時移世易,故友不再,幾多感慨。近人陳延杰在《賈島詩注序》中曾指出:“島之五律,其源亦出自少陵,以細小處見奇,實能造幽微之境,而于事理物態,體認最深,非苦思冥搜,不易臻此。”此言從本質上揭示了賈島對杜甫詩歌的承繼。語出驚人,工于煉字,這是杜甫的追求,亦是賈島心中所向。
(二)政治生活經歷的影響
政治仕途和生活經歷也在影響著賈島的詩歌創作,驅使其走上苦吟之路,注重詩句的錘煉。賈島一生仕途坎坷,終身未及第,直至五十九歲高齡才任長沙主簿這樣的小官,他在《劍客》中寫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其中表露出自身仕途的不順。仕途道路的坎坷漸漸消解了賈島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促使其將畢生心力付諸詩歌創作中,借以宣泄自身情感,寄托政治理想。“身心無別念,余習在詩章。”(《送天臺僧》)詩歌成了賈島全部心力之所在,其必然對自身的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精于詩句錘煉實為必然。此外,生活經歷也對賈島詩歌創作講求錘煉有所影響。賈島出身佛門,半世為僧,佛門生活的經歷從觀念和行為上影響著賈島。和大部分文人“致君堯舜上”的觀念不同,佛門經歷給予了賈島貧困自守的生活軌跡,使其形成了自省的心態,因此,賈島在詩歌創作時不免時時誦讀,時時揣摩,對于詩歌遣詞用字詳加思忖。這種自省心態也促使賈島更加重視詩句錘煉,關注詩歌煉字。
二、賈島詩句錘煉的具體表現
(一)選字用句精妙得當
賈島的詩歌創作尤其關注詩句錘煉,其詩歌創作的選字用句精妙得當。劉勰《文心雕龍》中有言:“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子不妄也。”宋人強幼安在《唐子西文錄》也說:“詩在與人商論,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閑一字放過則不可。”其所強調的均是煉字的重要性。賈島作詩選字極煉,如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賈島以“霜”一字將劍刃之鋒利顯露無遺,白霜之清冷恰如劍刃寒光閃爍,鋒芒畢露可以想見。再如《聞蟬感懷》一詩中的“正遇友人來告別,一心分作兩般悲”,“一心”與“兩般”相對,詩人心苦悲,又遇送別悲,寥寥幾字,悲愁情懷躍然筆下。又如五律《送安南惟鑒法師》,“潮搖蠻草落,月濕島松微”,“搖”字將無生命的潮水擬人化了,“濕”則將視覺上月光觸覺化了,南方的草是潮水搖落的,島上的松是月光打濕的,美好的意境油然而生。賈島作詩用句得當,這也是其詩句錘煉的重要表現,如《古意》,“俱為不等閑,誰是知音目”一句,既同“眼中兩行淚,曾吊三獻玉”這一典故遙相呼應,表露出知音難遇、知己難求之意。同時又借以自喻,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累舉不第的慨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評價賈島詩作時說:“先生作詩,不過仍是平常心思、平常格律,而讀之每每見其別有尖新者,只為其煉句、煉字,真如五伐毛、三洗髓,不肯一筆猶乎前人也。”“不肯一筆猶乎前人”,賈島對詩句的錘煉可見一斑。
(二)意象選擇另辟蹊徑
賈島不僅在選字用句上再三斟酌,多加錘煉,其在意象選擇上也幾多思忖,另辟蹊徑。對于詩歌創作的意象選擇,賈島或是著意于怪奇之物,寒蟬、蟻穴、秋螢、廢館等尋常詩人不多用的意象,在賈島的詩歌中卻屢見不鮮,就蟬一意象,賈島針對性的詩篇便有《早蟬》《病蟬》《聞蟬感懷》等多首。或是選擇尋常事物衰敗殘破的狀態,如《泥陽館》:“廢館秋螢出,空城寒雨來。”破階、枯株、樹瘤等常見事物為人所不喜的狀態也是賈島所鐘情的意象,在賈島看來,越是殘破之物越有冷凄之美,越是奇僻的意象,越能彰顯出其詩歌情感的真摯和詩歌創作的獨特。意象上的求奇求新既同賈島自身的境遇、心態相關,同時又有助于他在詩歌創作中不斷傳達出幽深奇僻的情感,展現出苦吟的傾向,顯現其詩句錘煉之妙。
三、賈島詩句錘煉對后世的影響
賈島的詩歌創作重錘煉,其創作態度和詩歌風格對后世影響極為深刻。就時間源流看,賈島的詩歌影響始于中晚唐,延續至清朝末年,晚唐五代的部分文人,崇拜賈島視之如神。如《唐才子傳》卷九載:“李洞鑄賈島銅像戴之巾中。常持數珠念賈島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島者,洞必手錄島詩贈之,叮嚀再四曰,‘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至于宋代,賈島的詩歌影響更為深廣,以惠崇為代表的九江,以林逋為代表的晚唐體都是賈島詩歌影響下的產物。就具體影響方面看:首先,賈島工于煉字的創作態度激勵了后代普通詩人的詩歌創作,相較于李白等天才型詩人,賈島的煉字煉句的詩歌創作方法顯然更易學習和模仿。其次,賈島的苦吟詩風為后世詩人提供了全新的情感表達方式。在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詩風影響下,涌現出一大批在詩中自敘苦吟的詩人,如方干《貽錢塘縣路明府》“志業不得力,至今猶苦吟。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裴說《冬日作》“糲食擁敗絮,苦吟吟過冬”等皆是如此。此外,賈島擅用奇僻、殘敗意象來表現自身凄冷孤寂的情感的創作手法也為后世詩人所借鑒。如永嘉四靈常以深山、幽鳥、蟬蟲、鐘磬等形象入詩,通過這些幽僻的事物表現孤寂深峭的境界。賈島雖才不及李白,但卻終成名家,追隨者甚眾,這得益于他力求苦吟的創作主張和工于錘煉的創作態度。
總結來看,賈島作詩以“苦吟”為風,詩歌創作注重錘煉,筆者通過對《長江集》十卷內容的整理校對,深刻認識到賈島的詩歌,選字造句精妙得當,意象選擇另辟蹊徑,呈現出嚴謹考究的特點,趨向于完美主義追求,其詩歌創作對后世詩人影響深遠。當然,賈島詩歌創作的特點同其佛教思想影響下的自省心態和仕途挫折下的自我要求密不可分,同時也同杜詩的熏染影響休戚相關。筆者希望本文的探討分析能夠為賈島詩歌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同時也期待有更多學者投身到相關專題的研究之中。
課題項目: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名稱:從賈島《長江集》點校看其詩句的錘煉,編號:hbu2020ss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