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流浪地球》是出自導演郭帆之手的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其中出現的大量中國元素成功地向海外觀眾傳達了中國文化價值觀,體現了強烈的文化自信。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分析、改編影片有助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
一、影片中的中國文化元素
(一)家庭觀念
不同于西方人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中國人則更傾向于家庭和親情。整部電影以一幅三世同堂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拉開序幕,劉培強帶著兒子劉啟在海邊嬉戲玩鬧,而姥爺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們,在開頭便體現出了和諧的家庭氛圍并為之后的故事情節埋下了伏筆。
1.親情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中國農歷新年之際,嘈雜喧鬧的地下城,喜氣洋洋的《春節序曲》,餃子、串兒、麻將、舞獅等等元素都透露出濃濃的中國味兒?!傲骼说厍颉庇媱濋_始后,劉啟在地下城被姥爺撫養長大。由于母親的緣故,劉啟對父親的感情是復雜的,因此他選擇了在父親即將退休回家之際帶著妹妹韓朵朵離家出走。但從他在臨走前給姥爺留下了一張字條作為告別而不是一走了之這一舉動可以看出,他對家是有著深深的依戀和牽掛的,甚至離家出走的決定一開始可能只不過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對父親的逆反心理,他說的“再也不回來了”也只是一時的氣話,他給姥爺留下字條更多的是希望姥爺和回到家的父親看到字條后能去找他,從小缺失父母的關愛使他更渴望得到親人的認同。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一幢大樓運送火石,最先上來的朵朵一直在擔心劉啟和爺爺,劉啟上來后更是拼盡全力趕緊幫忙拉姥爺上來。整個過程中,兩個孩子并沒有只顧著自己的安危,從小相依為命的祖孫三人早已是一個牢牢的小集體,根深蒂固的家庭觀使得他們在危難來臨之際誰也沒有放棄誰。正因如此,在姥爺犧牲后,兩個孩子的情緒瞬間崩潰并遷怒于王磊,從而退出了救援隊,這些足可見親情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
影片中吳京扮演的宇航員劉培強更是將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身為一名宇航員,忍受了喪妻之痛,骨肉分離,遠赴伴飛地球的空間站開始執行任務,除了肩負起強烈的職業使命感之外,也為家人獲得了優先進入地下城生活的特權。而即便是身在遙遠的空間站,他也是時時刻刻牽掛著家人。同事老馬為他慶祝退休時說的是“回去和兒子好好處處”,側面反映出平時的他一定是無時無刻不想念著家人并經常和同事們提起自己的兒子。受到木星引力的作用,“流浪地球”計劃面臨著自開始以來最大的失敗風險,地球上發生地震后,他選擇第一時間和親人進行通話,甚至動用自己作為宇航員的特權請求機器人莫斯幫助家人避難。在他被要求進入休眠倉之前發現家人被強制征召進了救援隊,也是第一時間與王磊上尉進行通話,試圖將家人撤出救援隊,遠離危險。地球上發生二次地震后,他更是使用了非法喚醒,強行打破休眠倉,從而開始了與地球上相互配合的救援之路。劉培強最初的救援動力是源于對于家人安危的擔憂,但最終卻為了全人類的存活放棄了與兒子的團聚而選擇了自我犧牲,這是一種由對家庭的小愛到對全人類的大愛的轉變。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一家三口的合影也是中國人濃重的家庭觀的體現。劉培強在即將前往空間站執行任務前,哄劉啟入睡后,反復摩挲著三個人的合影并將這張合影放在錢夾里帶去了空間站,退休當天他從柜子中取出照片注視了一會兒后放進了自己貼身的衣兜里。最后一次是在他決定犧牲自己的時候,他從衣兜里掏出照片并放在了身邊易于看到的顯示屏上,就這樣一直看著家人的照片一邊毅然決然地駕駛著總控室奔赴向那根“巨大的火柴”。從劉培強一直將合影帶在身邊到人生中最后的時刻也在凝視著合影,無一不體現出他對家人深深的思念。災難使得他不得不放棄對妻子的治療和與兒子的朝夕相伴,但家人始終是他心中的羈絆,在遙遠而冰冷的空間站里,便只能通過這張照片寄托他對家人全部的愛。劉啟在離家前也看了看家中墻上的那張照片,雖然合影中父親的面部被他用筆重重地涂掉,但這一不經意間的舉動卻同樣反映出他的內心深處對于父母的想念。即便父母并沒有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他足夠的關愛,在離家之際他們仍然是劉啟心里的牽掛。此外,救援隊的老何在拔跳線時,煙夾里媽媽的字條;在大家以為地球即將毀滅時,劉培強希望使用緊急通信權限與兒子通最后一次話;以及劉啟雖然對父親心有埋怨,也不禁在最后的時刻詰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等情節都縈繞著濃濃的親情。重視血緣和親情的關系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儒家為統治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更是視親情為至關重要的媒介。電影中所刻畫的爺爺對孫子,爸爸對兒子,哥哥對妹妹的親情是原小說中沒有的,但正是這種對親情的細致入微的描繪使整部電影的內涵變得深厚而豐富,更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2.家文化
家文化思想是維系社會秩序和國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和連接紐帶,有效地穩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秩序。馮友蘭先生說:“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方法,即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制度。有以家為本位的生產制度,即有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制度,在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制度中,所有一切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系,都須套在家的關系中?!庇捌袑τ谥袊松詈竦募彝ビ^念最直接的反映莫過于多次出現的“回家”二字。劉啟的回憶中,姥爺在世時告訴他要護著妹妹,帶朵朵回家;姥爺犧牲后,劉啟對朵朵說:“我們回家”;老馬在從休眠倉去往總控室的過程中遭遇危險,大喊“我想回家”;被冰封住的大鯨魚,游了很遠,是為了回家;莫斯在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后,呼吁“大家回家吧”,在地球墜入木星的最后七天里,好好與家人團聚,朵朵也對著劉啟說“我想回家”;在聽到全球播報的救援信息后,畫面切到一輛運載車里的韓國人說“我想回家”;和劉啟一起執行運送火石到反應堆點火閘任務的蒂姆也在運載車里大喊“我想回家”;劉培強在決定犧牲自己后看著家人的照片說了一句“回家”。不同年齡,不同國家,不同身份的人,卻都在災難來臨前不約而同地想回到家里,只因為家是最溫馨的港灣。直到今天,無論傳統文化和人的精神層面發生怎樣的變化,“家”依舊是維系所有中國人的地方。“家”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根。
(二)中國精神
1.舍己為人
通過大樓運送火石時,剛子在千鈞一發之際將韓子昂推向了一邊的安全地帶,犧牲了自己;老馬在幫助劉培強進入總控室的過程中遭到莫斯的襲擊,關鍵時刻將劉培強推向總控室而自己則消失在了無邊的宇宙中;周倩為了救朵朵和李一一身負重傷,卻還是讓李一一繼續執行任務,讓朵朵別管她,趕緊撤到安全地帶;劉培強在決定犧牲自己助燃木星后,也不忘將總控室與尚有眾多宇航員的休眠倉分離,為了全人類的存活選擇孤身一人奔赴火海。這是一場道阻且長的救援,能否成功尚不能得知,但所有人都為了這個未知的結果拼盡全力,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本是毫無關系的陌生人,但危險來臨之前,他們都選擇了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留給地球上的所有人。每個人都為了這場拯救地球的行動竭盡所能,自己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地球的生命就是他們的最大的希望。
2.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孟子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經典論斷。影片中整個救援計劃的核心更是體現了這一精神:在大樓運送火石時,王磊的本意是先將火石拉上去,卻被劉啟阻止,堅持要讓人先上去;莫斯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后,聯合政府打算實施“火種”計劃也遭到了劉培強的強烈反對:“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所有人努力的目的都是想讓地球上實實在在的人活下來而不是讓空間站里冷冰冰毫無生命力的受精卵和種子DNA去延續人類的文明,正如聯合政府所說:“流浪地球”計劃的核心是要更多的人活下來。人,才是一切延續的根本。
3.人定勝天
中國生態災難片中,在人與災難的對抗時,更多的不是表現災難奇觀而是展現救助精神,“人定勝天”的思想或明示或暗含:面對莫斯早已推算出的結果,聯合政府選擇了放棄努力,根本不愿嘗試劉啟提出的可能的方案而是堅持讓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回家與家人享受最后的團聚時光,但劉啟的想法卻得到了身邊人的支持,即便莫斯推算出該方案的成功概率為0,他們也還是想要放手一搏,王磊更是直接反駁提出異議的人:“同歸于盡總好過坐以待斃?!本仍犜诓]有十足的把握確定計劃能成功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冒險嘗試,這也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的不確定性規避的一種體現。救援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求援遭拒,程序破解不了,手動解鎖任務力量不夠,等等,但影片中的每個人都始終沒有放棄,而是竭盡全力去改變全人類的命運。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的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早已詮釋了人定勝天的中國精神。同樣是描繪人類對于洪水的記憶,西方人的版本是諾亞方舟,在神的幫助下幸存下來,而中國人的版本卻是大禹治水,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付出的汗水血水戰勝災難,絕不認命。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經典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正是強調了這種精神。
(三)集體主義
整部電影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集體合作的力量。災難面前,同聲傳譯機的使用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現:救援行動的合作中語言障礙不再是問題,無論國籍和膚色,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拯救地球。不同于西方強調個人隱私和空間,地下城擁擠嘈雜的聚居生活是中國人更傾向于集體主義的體現之一;發生地震后,祖孫三人在逃亡過程中被以王磊為總指揮的CN171-11救援隊強行征用,加入救援,是全片救援行動中的第一次合作,一路上其他車輛紛紛為運送“火石”的車輛讓路,更是說明所有人在拯救地球的計劃中是一個目的高度一致的大集體,每一個人都在為計劃的成功而努力;之后由于姥爺的犧牲,劉啟和韓朵朵退出了救援隊,再次相遇后劉啟邀請對方協助,共同救援蘇拉威西;劉培強在老馬的幫助下才成功進入了總控室;三號緊急預案啟動后,各個國家合力維修世界各地的轉向發動機;莫斯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后,眾人開始了自救計劃,李一一在運載車內陳述計劃的實施步驟并明確分工到每一個人,即便是每一個子任務的執行也并非只靠一個人就能完成:老何在周倩的幫助下進入控制室拔跳線,助力李一一成功將程序破解;劉啟和蒂姆合作將火石運送到反應堆點火閘,命懸一線的時刻兩人利用自身重力成功完成了任務并雙雙獲救;最令人動容的是當手動解鎖任務遇到困難時,在全球廣播的號召下,各國救援隊紛紛回頭,加入了救援行動,眾人合力將任務的最后一步成功解鎖。影片從頭至尾無時無刻不在體現集體合作的力量,小至行動的每一步,大至整個計劃的成功,皆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少了任何一個人的付出計劃都不會成功。當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遭遇毀滅的危險時,全世界的人便團結為了一個巨大的集體,統一服從聯合政府的安排,共同對抗未知的未來。這部電影沒有真正的主角,因為每個人都是主角,都是英雄。
(四)過去時間取向
過去時間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視傳統的文化里。這種時間取向的文化中的人們通常假定生命是遵從由傳統或上帝的意志預先注定的軌道,他們崇拜祖先,強調密切的家庭關系。中國人非常重視“過去”,他們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師,重視年齡和經驗,因為這些方面都與“過去”有關,過去取向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影片中有多段回憶的情節足以說明中國人骨子里的“戀舊”:韓子昂在駕駛運載車運送火石的途中路過已經毀滅的上海,看著被冰山包圍的東方明珠、校車、上海奧運大廈,感慨萬千,不禁開始追憶起自己年輕時的往事;犧牲前回憶起多年前收養朵朵的事并囑咐劉啟要帶朵朵回家;劉啟雖然表面上對父親心懷怨恨,卻也忍不住多次回憶起小時候和父親相處的時光,并由此想到了可以通過點燃木星產生動能推動地球的方案;劉培強犧牲前與劉啟的對話同樣想起了多年前父子倆為數不多的相處時光和曾經對兒子許下的承諾。正如中國的經典影視作品大多數是根據過去的歷史改編的古裝劇一樣,我們輝煌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素材,并值得我們從中汲取借鑒寶貴的經驗。也正因如此,中國的科幻片市場一直處于較為空白的狀態,鮮有質量上乘的作品出現?!读骼说厍颉返纳嫌痴f明中國人不再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敬畏中而是同時開始積極地展望未來,是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單一的過去時間取向到開始涉足未來時間取向的轉變。
二、西方視角下的《流浪地球》
縱觀西方的電影市場,《超人》系列,《蝙蝠俠》《蜘蛛俠》等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科幻影片占據了主流,且大多數影片的背景完全架空,這些情節在過去和現實生活中都從未出現過,全是憑想象編造出來的。因此,西方導演手下的《流浪地球》,也許又是一部超能力拯救世界的軟科幻。
(一)環境背景
和熱熱鬧鬧的中國新年一樣,西方版的《流浪地球》應該是一個發生在圣誕節的故事,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可以和接下來即將發生的災難形成強烈的對比,并且為人類帶著地球一起逃離的情節做鋪墊。故事的地點也應從北京、上海轉移到紐約、舊金山。不同于中國人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慶祝春節的風俗,西方人更傾向于每家每戶在各自的房子里圍著火爐烤著火雞度過圣誕。災難將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時代廣場毀于一旦,一切都被冰山包圍。而由于西方影片一貫的架空風格和高高在上的霸權姿態,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地下城也會變為“地上城”,所有人都逃離到建造在空中的房屋中,俯瞰著地面上被毀滅的一切。
(二)情節設定
面對災難,不同于貫穿原版電影始終的集體主義,西方人則更強調個體主義。西方版的《流浪地球》應當不再是依靠全球團結的力量執行任務,而是在眾人都對災難一籌莫展的時候,某個超級英雄及時出現,運用超能力化解一切危機。而電影中的人類的形象會被塑造得非常渺小,在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時,都是依靠超級英雄的從天而降得到解救。根據西方人通常具有未來時間取向的特點,影片中也不再有大量的回憶情節,更多的是對即將發生的情況的預測,例如:兩個人正討論著如何自救以及采取行動后可能會發生的后果,其中一個人認為這種想法并不可行,失敗的概率很大,而另一人則堅持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兩人爭執不下,繼而分道揚鑣,各自行動,但最終雙雙遇到危險,超級英雄出現使兩人獲救。
導演郭帆在訪談中提到:“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實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許多西方同類型的片子里,當地球面對全球性的危機時,通常的思維是放棄地球離開……而中國人對土地的情感和西方是不一樣的?!币虼?,西方導演手中的《流浪地球》也許根本不存在,像眾多西方大片里的情節一樣,災難后所有人都登上了“諾亞方舟”,逃離地球,尋找新的家園。
三、結語
《流浪地球》中的多重中國文化元素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而這部電影在國際上的票房、口碑雙豐收,更是說明中國文化價值觀輸出的成功,中國對于全球性問題的立場被用一種現代化的方式從容不迫地表達出來,更為大眾所接受。對于外國觀眾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價值取向為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和消除各國之間經濟合作的障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科幻片的大突破,更是在跨文化傳播中,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