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馳
公元805年,由于唐代“永貞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到朗州(今天的常德)任司馬,這一去就是十年,從33歲到43歲,劉禹錫人生最好的年華就是在朗州這片土地上度過的。從政治前途來看,朗州似乎是他人生的失意之地,但也正是如此,這里也是他思想境界的升華之地。劉禹錫現存有800余首詩歌和200多篇文賦,而其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創作的,并且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劉禹錫在朗州的十年,為朗州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基因,更為今天的常德在城市發展上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創作歷程,他的心態轉變、他的人生哲學、他的所悟所感都通過他的詩文表現出來,同時通過研究,我們也可以為今天常德的文化發展,尤其是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提供一些思路和見解。
一、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詩詞創作概述
既然要研究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詩文創作,有這么幾個問題是繞不開的,首先,這十年他的心態和思想境界有著怎樣的變化?其次,他的詩詞文章在朗州時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再次,他的詩文創作為朗州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禹錫出生在官宦之家,從小接受了嚴格的教育,聰敏好學,努力上進,后來入仕,在政界也是有口皆碑,也因此他得到了當時改革派王叔文的重用。永貞元年,順宗李誦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就此拉開了“永貞革新”的大幕,作為革新集團的核心成員,劉禹錫在變革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特殊的才能,因此被提拔在經濟政治部門任職。但是才過了146天,順宗就因為身體原因被迫退位,而“永貞革新”也因為觸及以宦官為主的利益集團而遭遇圍剿,趁著改朝換代之際,順宗退位,憲宗上位,保守勢力發起對革新派的反撲,最終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宣告失敗,而其中的核心成員先后被貶,王叔文和王伾,一個被賜死,一個死于貶謫地,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皆遭貶謫,劉禹錫最初是貶為連州刺史,后又被貶為朗州司馬。
據湖南文理學院劉夢初教授分析,劉禹錫當時被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他所在的王叔文集團是前朝先君的重臣,在改朝換代之際,這些人都未能積極迎立新君,必然會遭到排擠。二是劉禹錫才名出眾,氣銳志剛,在推行新政中言辭頗為激烈,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三是劉禹錫性情耿直,剛正不阿,堅持初衷,拒不認罪悔改?!碑斎?,劉禹錫在任上努力推動改革,目的是為了盡一個臣子的責任,為國盡忠,為民造福,但無奈,在那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時代,縱有萬般才華,不被君王所看重,同時又遭到了嫉恨和打壓,如此,也就釀成了劉禹錫的政治悲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正是因為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將這樣的心境轉化為詩詞,最終成為一代文豪?!杜f唐書》卷160記載:“貞元、大和之間,以文學聳動縉紳之伍者,宗元禹錫而已。其巧麗淵博,屬辭比事,誠一代宏才?!闭J為劉禹錫、柳宗元是引領元和一代的文壇領袖。而劉禹錫的好友白居易則稱他:“彭城劉夢德,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夢得,夢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詩、若妙與神,則吾豈敢!”(《白居易集》卷69)這是發自肺腑的欽佩和贊譽。
劉禹錫剛到朗州的時候,還是非常失落的,這也不難理解,堂堂朝中大臣,一夜之間被貶到邊遠蠻荒的下州小郡,而且剛到朗州時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所寫的《機汲記》中有記載:“予謫居之明年,主人授館于百雉之內,江水沄沄,周墉間之?!币鹊降诙辏庞砷L官出面,找了個城墻邊的茅舍安頓下來,而且是十幾口人都住在茅舍里面。所以來到朗州之初,劉禹錫的詩詞中是充滿了哀怨和孤寂的,如“孤臣本危涕,喬木在天涯”(《晚歲登武陵城顧望水陸,悵然有作》),“休公久別如相問,楚客逢秋心更悲”(《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而且因為水土不服,常常臥病在床,更讓他思念家鄉,他在詩中寫道:“卻尋故鄉路,孤影空相隨?!保ā逗投泄派⒄{贈尹果毅》);“舉目風煙非舊時,夢尋歸路多參差?!保ā短┠锔琛罚?“殷勤望歸路,無雨即登山?!保ā吨喚拥客住罚?“更說扁舟動鄉思,青菰已熟奈秋風?!保ā队[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又加上來到朗州后不久,劉禹錫非常喜愛的一匹馬也因病死了,讓他感覺失去了一個好伙伴。爾后劉禹錫的妻子也因病離世,這對他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原本人到30多歲,應該是意氣風華,大展宏圖的時候,而劉禹錫卻遭遇了人生中的最低谷,政治上被貶謫,情感上親人們離他而去,此時的劉禹錫亟須找到一種精神寄托,讓自己不再消沉下去。
他選擇的是讀書、交友以及深入了解這片對他來說還相當陌生的土地。劉禹錫到朗州后朋友并不多,因為是外地人,語言習慣不同,所以交心的朋友只有三四個。從他后來的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有一個好友叫董侹,劉禹錫經常和他交流讀書心得,包括朗州見聞等等,從他剛來朗州后所作的詩中也可以看到,劉禹錫也愿意和董侹訴說心中的郁悶。還有一位好友叫作顧彖,劉禹錫經常跟他交流《易經》,雖然顧彖生活也很貧困,但劉禹錫對他的學識很贊賞,對他十分敬重。還有一位叫作尹果毅的朋友,劉禹錫也十分欣賞他,曾作詩《和董庶中古散調贈尹果毅》,兩人的境遇很相似,所以會有惺惺相惜的感覺。
通過和朋友的交往、讀書寫詩,劉禹錫逐漸地從沉淪、傷感的情緒中走出來。所以由此來看,劉禹錫他并不是一個執拗、甚至是自我放逐的落魄官員,他把生活中的種種遭遇都付諸詩文中,詩文既是他情感的宣泄口,也是他的思想通往更高境界的突破口。他開始用詩文記錄下朗州的氣候變化、山川河流等等。如秋日的傍晚,詩人漫步武陵,登高望遠,一片美景,他瞬即提筆寫道:“鷹至感風候,霜余變林麓。孤帆帶日來,寒江轉沙曲。戍搖旗影動,津晚擼聲促。月上彩霞收,漁歌遠相續?!保ā恫匠鑫淞陽|亭臨江寓望》)通過對朗州美景的描繪,可以看出詩人此刻心中是非常暢快愉悅的。其中劉禹錫是很喜歡朗州的秋天的,因為南方不比北方,春天濕氣很重,又比較陰沉,所以他當時來到朗州的時候就因為氣候原因,身體不適。而南方的秋天則讓劉禹錫感到十分有意境,所以趁著秋日的美景,詩人心中的郁結都一掃而空,寫下了流傳千年的頌秋之作《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詩詞酣暢淋漓,令人心馳神往。在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天際,一只孤鶴排云直上,振翅翱翔,該是何等的勁拔,何等的自由,寓示著詩人對自由人生境界的憧憬和向往。身處逆境中的劉禹錫看到的是秋的另一個面,他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領悟。
秋以其濃彩、清爽、明凈、氣新的多方面特征,構成一個令人感懷、心動的美的境界。所以出現在詩人筆下的秋境,宛如強效應的清涼劑,將詩人疲憊的心靈喚醒、激活、提升。人們潛意識的那種悲涼感傷情緒蕩然無存。
劉禹錫游遍朗州的山山水水,并且將它們刻畫進詩中,于是這方山水便有了靈氣和意蘊。如今在我們的城區內看似普通的沅江,在劉禹錫的筆下卻是“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登司馬錯古城》)、“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采菱行》)、“沅江五月平堤流”(《競渡曲》),常德自古以來水鄉的特色在劉禹錫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時常面對這一江碧水,也讓他心中無比開闊豁亮。
還有與沅江一江之隔的德山,最早的時候叫作枉山,相傳當年善卷先生不愿接受堯舜帝的禪讓而隱居于此,也因此給了“善德”的名號。我們知道劉禹錫最著名的一篇著作就數他的《陋室銘》了,關于劉禹錫的“陋室”現在就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省定縣,一說在安徽省和縣,定縣是劉禹錫的老家,和縣是因為劉禹錫后來被貶到這里當通判,傳說和縣的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見劉禹錫被貶而來,對他多般刁難,先是把他的住所從城南門調到城北門,然后又把房間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后來又給他安排了一間茅屋,里面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因此劉禹錫寫下了這篇《陋室銘》。而這一傳說在如今很多學者的眼中并不成立,他們很多都認為劉禹錫寫所處的“陋室”就在朗州,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山就是德山,“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水就是德山下的老龍潭。石門縣的唐明哲老師撰寫的《淺談<陋室銘>的創作地點與仿寫藝術》一文,列舉了大量的分析材料,以證明陋室銘的原型地不可能在定縣和和縣,而文中出現的“山”“水”“仙”“龍”與朗州當時的地理和歷史文化太像了。而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的龍建華、談應國兩位教授撰寫的《從<陋室銘>的創作看常德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貢獻》一文認為至少劉禹錫寫《陋室銘》的這種心境是在朗州這塊地方培養出來的,劉禹錫的《陋室銘》寫出了“朗州(常德)文化中的:遵循客觀自然、探求真理;身處逆境,仍不放棄對人生理想的孜孜追求;交友處世不忘修身”。盡管“陋室”的具體位置現在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朗州的德山、沅水以及人文帶給詩人的內心感受卻是和《陋室銘》并無二致。
還有就是桃花源,劉禹錫在朗州十年,桃花源就是他心靈的歸處,他題寫的“桃源佳致”碑至今還在。他寫了四首有關桃花源的詩,分別是《桃源行》《游桃源一百韻》《傷桃源薛道士》《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其中《游桃源一百韻》是《劉禹錫集》中最長的一首詩。應該說劉禹錫被貶于此,然后遭受生活中的種種打擊之后,正需要一片“世外桃源”讓他放空自己。同時桃花源也正是劉禹錫所向往的理想社會,“手植紅桃千樹發,滿山無主任春風”(《傷桃源薛道士》)。詩人盡情地在享受這沒有煩憂、沒有苦痛的逍遙時光,但他也不是因此而沉浸在幻想中不能自拔,他依然在尋求現實中的抱負和理想,“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桃源行》)。劉夢初教授在文章中寫道:“《桃花源記》問世一千七百多年來,詠頌桃花源的詩人數以千計,流傳的作品至少有四千余篇(首),形成了獨特的桃源文化。在這其中,劉禹錫的貢獻是突出的。他不僅寫的篇數較多,《游桃源一百韻》更是詠桃花源的第一長詩,而且是長詩里把到他為止的有關傳說做了詳細的敘錄,有力地表現了桃源洞天福地、道教文化對人心靈的滲透力和感染力?!?/p>
當然,劉禹錫還在朗州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歷史典故等等方面都留下了詩作,這里不一而足??偨Y一下劉禹錫在朗州的詩文創作體現出的幾個特點:
一是屢遭打擊,郁郁不得志。其實這樣的心態貫穿著劉禹錫的一生,他在臨死前都還在嘆息:“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币馑际恰岸啻卧馐艽煺酆痛驌簦瑢嵲谑巧环陼r?。∥业奶熨x和才能,始終沒有機會讓我施展?。 边@也是劉禹錫一生的真實寫照,縱觀劉禹錫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貶謫之地度過的,“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途經荊南(今湖北江陵)時,又改貶為朗州司馬,回到長安后又被貶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后又改為連州刺史,接著又輾轉任夔州(今四川奉節)、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其中在朗州是10個年頭,9年時間,在連州、夔州、和州是14年。所以才有了他與白居易在筵席上那段名留千古的寫詩酬答友人“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所以從時間線上講,朗州是他被貶的第一站,他來到這里后,因為氣候環境不適應,身體抱恙,加上親人、愛馬相繼離他而去,詩人肯定是用一種極其悲涼的情緒來寫詩,詩中也極力地表達著他的思鄉之情,這應該是一個備受打擊之人最基本的心態特征,所以他在朗州生活的前期,詩中呈現的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基調,看什么都是蕭條的樣子,聽什么都是哀沉的聲音。
二是絕不屈服,堅持政治理想。這也是劉禹錫性格中剛烈的一面,他從小在官宦家庭中長大,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的培養讓他在面對挫折時不會輕言放棄。劉禹錫入仕為官的初衷就是想憑借自己的才干做出一番事業,所以在“永貞革新”中他表現得很突出,這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而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后,他被貶朗州,即便一度被失落和惆悵的情緒所籠罩,但這種理想和抱負卻依然堅定地刻在他的心中,他依然在思考著如何才能革除當時的政治弊端,以前是在朝廷上大聲疾呼,擲地有聲,如今他開始冷靜地觀察,細心地思考和辨析,用詩文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對現實的理性看法,在朗州時期,他寫下了《調瑟詞》《賈客詞》并引《養鷙詞》《武夫詞》《昏鏡詞》等都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政治哲理詩。
三是專注地方文化,傳播先進思想??梢哉f劉禹錫與朗州是一個互相成就的關系,原本劉禹錫來到這里就是被貶而來,而朗州在當時也是一個蠻荒之地,當時只轄武陵、龍陽兩縣,離京城將近三千里(“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是一個非常偏遠的州府。
劉禹錫在朗州十年,這里的山清水秀,風俗習慣讓他大開眼界,心胸也變得豁達敞亮,被貶于此后,由于無法接觸到朝廷大事,他就努力挖掘朗州這片土地上的地方文化。一方面由于劉禹錫的創作和推動,讓武陵文化登上了文學的殿堂,另一方面通過武陵文化的滋養,劉禹錫也開拓了自己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新境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他的詩中初次得到顯現,武陵文化為他積蓄了深厚的力量,他也為傳播和發揚武陵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劉禹錫與常德文化融合發展探究
古城朗州也就是今天的常德,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湘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聞名遐邇的騷人墨客流徙聚散之地,詩詞創作源遠流長,歷久不衰。借助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年來,常德市努力打造文化名城,歷時10年,投資1億多元修建了“名邦首創”“中華一絕”的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詩國長城”——“中國常德詩墻”,同時詩詞走進機關、校園、農村、廠礦、軍營、社區的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全市上下掀起了學詩詞、愛詩詞、創作詩詞的熱潮,全市擁有各級詩社近百個,詩社成員14850多名。為此,常德的詩教工作得到中華詩詞學會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授予了常德市漢壽縣為“詩詞之鄉”“中國常德詩墻”、澧縣一中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并于2003年9月19日授予常德市中華第一個“詩詞之市”的光榮稱號。
所以“詩詞之市”是常德的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劉禹錫的朗州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他卻為常德這張名片注入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所以研究劉禹錫現象、打造獨特的常德文化品牌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職責。
針對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創作特點,結合常德的城市發展方向,要打造好劉禹錫這張文化名片,有必要重視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逐步確立劉禹錫在常德詩詞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從傳播范圍來說,我們要加強對于劉禹錫的宣傳和推廣。說起常德的歷史文化,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就是那首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作為“詩詞之市”,光憑《桃花源記》確實遠遠不夠的,當然,縱觀常德城市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文人先賢不勝枚舉,而中唐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杰出詩人劉禹錫,在常德謫居十年,他現存的八百余首詩歌和二百多篇文賦中,有二百多首(篇)都是在朗州寫下的。劉禹錫在常德生活的時間這么久,留下的筆墨這么濃,作品這么多,成果這么豐富,經歷這么曲折,歷史上的記載這么翔實,在常德歷代名人中是唯一的、獨有的。
劉禹錫懷著尊重歷史、欣賞民俗的態度,登德山、賞孤峰、游枉渚;尋古城遺跡、觀沅江競渡、聽洞庭漁唱;懷善卷、思屈子、吊馬援;賞月桃花源、祭祀太陽山、采菱白馬湖,一幅幅絢麗多姿的朗州歷史人文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而且劉禹錫的詩句不僅藝術技巧純熟,思想內容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精練含蓄、意蘊深長、豪邁大氣的特點,令人讀之心馳神往。而這些不能僅僅是流淌在文藝工作者的心里,它應該要“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需要我們創新傳播形式,提升傳播手段和方法,讓劉禹錫的詩歌成為常德家喻戶曉的經典讀物。
(二)繼續深入研究和挖掘劉禹錫朗州十年的詩詞創作。從文化品牌的厚度來說,我們還要加大對于劉禹錫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常德各界人士也都紛紛開始研究劉禹錫,但大多數是民間的、分散的學術活動,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沒有與當地黨委政府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因此,劉禹錫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學術層面,沒有與行政行為結合起來。為此,2012年6月,在第六屆中國常德詩人節開幕式上,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授牌成立了常德劉禹錫研究會,表明了常德要著力打造劉禹錫這塊文化名片的決心。
常德市劉禹錫研究會迄今已走過了八個春秋。八年來,潛心研究劉禹錫,解讀劉禹錫,推崇劉禹錫,深入探討劉禹錫的生活環境、政治思想、學術觀點以及他詩作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始終是研究會的主題。同時也建議,可以在湖南文理學院設立劉禹錫研究的專門學科,組織湖南文理學院、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成立劉禹錫研究方面的課題小組。還建議一是市財政要設立專項研究經費,對確立專項研究的課題予以足額撥款。二是邀請全國各地劉禹錫研究的專家學者、機構等加強橫向聯系,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全國性學術交流會、研討會。三是常德本地的專家學者要集中精力對于《竹枝詞》《陋室銘》等有爭議的、模糊不清的學術問題進行挖掘、辨析,以正視聽,致力于將常德打造成全國劉禹錫研究的領頭羊和主陣地。
(三)將劉禹錫的文化品牌向全國推廣。研究歷史名人,研究劉禹錫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從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的20年里,我國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許多城市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找名人,搶名人,甚至是造名人。例如廣東省連州市(縣級市),劉禹錫曾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多。該市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劉禹錫研究會,2009年開始,當地市委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了劉禹錫紀念館,2011年11月該館正式啟用,紀念館采用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筑風格,建筑面積2210平方米,2013年他們又投入了近1億,修建海陽湖劉禹錫文化風景園。還有河南省滎陽市(縣級市),2006年修建了占地500多畝的劉禹錫公園,園內建有劉禹錫曾經居住地的牌坊,并建有劉禹錫紀念館、劉禹錫巨型雕塑等,氣勢宏偉。
由此看來,全國各地對于劉禹錫品牌的打造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對于常德來說,也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來積極打造劉禹錫文化品牌,硬件上,在此之前,常德柳葉湖修建了司馬樓,為劉禹錫塑像,在防洪大堤青年路口處修建了排云閣。當前,湖南文理學院又籌劃在白馬湖校區建設劉禹錫陋室,在此基礎上用3~5年時間修建劉禹錫紀念館,把白馬湖文化公園拓展建設成劉禹錫文化公園。軟件上,把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創作融入柳葉湖、太陽山、桃花源等文化旅游中來。比如近年來,柳葉湖每年都舉辦了國際性的馬拉松賽事,在賽道兩旁也都準備了劉禹錫的詩詞,以此來吸引全國各地的人們在享受體育賽事的同時感受常德豐厚的歷史文脈。總之,如果能把劉禹錫文化打造成常德響亮的文化品牌,向全國乃至向世界推廣,常德這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必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常德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必將更加繁榮和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