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丁允
《左傳》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文學作品,其原名為《左氏春秋》,在漢代被改為《春秋左氏傳》。從本質上來說,《左傳》屬于一部獨立撰寫的紀實文學作品,對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與記錄,其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后世研究先秦歷史以及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對后世的史學作品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左傳》也確立了編年體史書的寫法,其具有較為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全書之中充分強調等級秩序以及宗法倫理,極其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在《左傳》中也記錄了豐富的歷史人物,因此在研究《左傳》中人物進行評論的階段便需要對《左傳》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探討,以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一、《左傳》介紹
《左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在編撰過程中的原則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這與《史記》的紀傳體編撰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左傳》主要體現(xiàn)的是以記事為中心,因其編年體體例,所以人物的很多言行事跡及事件發(fā)生的各個年代都記載得較為詳細,屬于我國歷史上一部較為精彩的編年體史書,對研究春秋時期歷史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本質上來說,《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尤其確立了編年體史書的地位,其在編撰的過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較為強烈,全書之中體現(xiàn)出“民本”的思想,其記錄了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同時《左傳》中對我國春秋時期的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一定的記述以及評論,其不但是一部優(yōu)秀的史學巨作,也是一部精彩的文學著作。在《左傳》中不但善于記述戰(zhàn)爭,同樣長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呈現(xiàn)出春秋時期豐富的歷史畫面。《左傳》受到史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史學家為其做注釋,同時《左傳》也逐漸成為后世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典籍,被稱為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作品,對后世研究歷史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
二、《左傳》的人物評價
《左傳》作為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記錄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士子,共計118篇,從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歷史,包含諸侯、卿大夫、士等,其中人數(shù)之巨、數(shù)量之多,為后世史學家所驚嘆。書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也錯綜復雜,人物之間不但有爭斗,也有合作,以及雙方人物敵友的轉換等,將春秋時期復雜的政治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針對軍事戰(zhàn)爭、政治斗爭等方面均有精彩的描寫,對于勢力的此消彼長也有著詳細的描述,春秋時期風云變幻的歷史盡皆躍然紙上,讓后世看到一部精彩絕倫的史書作品。
(一)諸侯
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tǒng)稱,《左傳》中對諸侯也進行了精彩絕倫的描寫。諸侯源自分封制,在西周時期諸侯可以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左傳》中對諸侯的記述,其中不乏勤修政事、文韜武略有作為的賢明之主,其開疆拓土、選賢任能,帶領自己的國家在春秋時期參與諸侯爭霸,致力于國富民強、富國強兵,開創(chuàng)更為廣闊的國土;也有刻薄寡恩、沉溺享樂的昏庸之主,其不思進取、貪圖安逸,導致國家大權旁落,國力逐漸衰微;同時還有一部分功過參半的國家君主,如晉獻公。《左傳》中所記載的人物之豐富為后世史學家所贊嘆。此外,《左傳》中也詳細記錄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諸侯與諸侯之間的相互攻伐、國家兼并,如對晉獻公的記錄為:“晉國之治與亂者實在在此耳。”而這也導致后世對晉獻公的批判多于褒獎,同時也肯定其是一位不可忽視的具有較強政治野心、有作為的君主,所以《左傳》中對其的評價為功過參半。
(二)卿大夫
所謂卿大夫是西周時期以及春秋時期天子以及諸侯所分封的臣屬,卿大夫需要聽從君主的命令,輔助國君進行統(tǒng)治,并且對國君有納貢與服役的義務。在通常情況下卿的地位要比大夫高一些,卿的田邑要超過大夫且擁有掌握國政以及統(tǒng)兵的權力。《左傳》中同樣對卿大夫進行了全面的記錄以及評述,其中不乏德才兼?zhèn)洹⑸形渖兄\的賢能忠義之臣,同時也有諂媚惑主、誤國誤民的奸佞之臣,還有毀譽參半之臣。《左傳》中所記錄的卿大夫數(shù)量之多、內容之豐富也逐漸成為后世研究春秋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例如,在晉國,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五位賢士便可以稱為忠義之臣,這五人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時間里時刻相隨,不畏艱險,甘愿獻出生命,故《左傳》中也評價這五人為忠誠之士。
《左傳》中也記錄了一些奸佞之臣,他們獨攬國家大權、不講信用、不思忠君報國,而是利用職務之便謀私利,魚肉百姓、誤國誤民。《左傳》中對這類奸佞之臣也做出了切實的評價。如晉厲公寵臣胥童,其在位之時以公謀私、陷害忠良、屠殺忠義之士,眼中全無國家利益,并且心胸狹隘、鼠目寸光,讓人厭惡,可謂劣跡斑斑。《左傳》中對胥童的評價也較為典型,對其種種劣跡進行了批判,尤其是胥童為了保住自身地位,陰謀殺害國之重臣的行為遭到作者的唾棄,同時胥童也間接性導致了國家的內亂,將其評價為禍國殃民、國之罪人同樣不為過。
此外,《左傳》中也記錄了諸多功過參半的卿大夫,其在春秋時期復雜的斗爭中形成了多變和復雜的人格,對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某一時期又變成危害國家利益的丑惡角色。這一部分人物往往擁有較強的政治手腕以及治國能力,但是又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過于看重自身利益,不懂得以國家利益為先。例如,先軫便是春秋時期功過參半人物的典型例子,其輔佐了晉文公、晉襄公兩位國君,尤其是在晉文公時期對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城濮之戰(zhàn)因為有了先軫的出謀劃策而取得勝利。然而到了晉襄公時期,先軫貪婪的一面便逐漸展現(xiàn)出來,身為兩朝元老,其居功自傲,認為自己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所以并不約束自身行為,同時也由于好戰(zhàn)貪功為人所詬病。所以《左傳》中對先軫的評價便是功過參半,例如秦崤之戰(zhàn)時,先軫貪功冒進,執(zhí)意攻打秦國,并沒有考慮到國家政局不穩(wěn)以及文公初喪,同時也并未聽取正確的諫言,雖然戰(zhàn)爭取得勝利,但是也為后來的秦國卷土重來埋下了禍根。
(三)士
士的含義在歷史發(fā)展中也經(jīng)歷了很多變化。早在五帝時期,士主要代表的便是治獄的刑官,這也是士的基本含義。在春秋時期被引申為官階等級,《尚書》中記載:“汝作士,五刑有服。”意為士可以被稱作刑官。《左傳》中對士也做出了詳細的記錄,同時對士也有較高的評價。《左傳》中介紹的士往往知恩圖報、淡泊名利,例如,春秋時期示瞇明本為桑樹下一餓漢,因為受了趙盾一次恩惠,便以死相報,為趙盾抵擋了大批的伏兵,用以報答趙盾的一飯之恩。《左傳》中對示瞇明這種知恩圖報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肯定,同時也顯示出春秋時期士階層崇高的人格魅力。在表現(xiàn)士人精神方面,《左傳》也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描寫,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給后世呈現(xiàn)出活靈活現(xiàn)的士人形象,也讓后世看到了春秋時期那種重視情義、知恩圖報的士人精神,這對后世研究春秋時期社會階層以及政治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左傳》中記載了一位齊國士人,雖未記載其名,但是其作為齊使代表國家談判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的不卑不亢、堅守道義的精神卻受到了《左傳》的大肆宣揚。在談判的過程中,這位齊使并沒有任何華麗的外交言辭,但是在態(tài)度方面卻異常堅決,以國家利益為先,做到了臨大節(jié)而不辱,在談判的過程中也對晉國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使得晉國答應了齊國的求和條件。在《左傳》中,如同齊使這種士人的描寫還有很多,其大多贊揚士人階層那種忠君愛國、甘于奉獻的精神,同時也向后世展現(xiàn)出春秋時期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左傳》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距今已經(jīng)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屬于我國歷史上一部精彩絕倫的編年體史書,其中記載人物之豐富、事件之精彩也逐漸成為后世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佐證。書中不但描述了諸侯、卿大夫的正面形象,對一些庸碌之主、奸佞之臣以及功過參半的君、臣也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與介紹,為后世呈現(xiàn)出一幅變幻莫測的春秋史詩畫卷,豐富了人們研究春秋歷史的渠道,屬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