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 馬一寧
遼寧省位于我國的遼東半島,在東北三省中起著領先帶頭作用。同時,遼寧省毗鄰渤海,又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之中,不僅交通便利,而且產業結構受京津冀地區影響大。遼寧地區作為我國典型的重工業基地,應該結合當下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在重工業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優化第一產業,推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通過查閱遼寧統計年鑒,將遼寧省近二十年來的生產總值構成,各地區生產總值以及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和貢獻率進行繪制圖表分析。
首先是遼寧省2000—2019年的生產總值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2000-2019年遼寧省生產總值構成
從圖中可以看出,遼寧省第一產業構成比重變化較小,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明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并在2014年時與第三產業幾乎相等,此后下降幅度減緩,逐漸趨于穩定狀態。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遼寧省一直是農業大省,同時海水資源豐富,農林牧漁業一直穩定持續發展。但由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實施,第二、三產業近20年來高速發展。第二產業出現下降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第三產業的崛起,這使得遼寧省工業產業面臨著結構調整、資源開發壓力大的問題。
作為典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遼寧省也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加快調整重工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優勢,從而促進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快速發展。[1]
其次,分析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和貢獻率(如圖2,圖3所示)

圖2 2000-2018年遼寧省按三次產業分的就業人員

圖3 2000-2019年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
從圖中可以得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然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卻在2014年出現猛增,達到最高值,隨后出現減緩下降趨勢。2014年第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幾乎相等,但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明顯多于第二產業,這表明,遼寧省的人力資源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曾經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員選擇自主創業,發展服務旅游業等第三產業。
2016年,遼寧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貢獻率首次跌破0%,尤其以第二產業最為顯著,然而第三產業貢獻率并沒有受到影響。因此發現,從事第三產業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應該通過創新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的發展,調整第一、二產業結構,利用科學技術調整穩定性和人力資源配置。
圖4是2019年遼寧省各地區生產總值,沈陽和大連地區第三產業尤為突出,這與當地學校眾多,城市規模大且開發時間早,高新技術人才多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兩個城市工業基礎雄厚,第二產業生產總值也是遙遙領先。除了這兩座城市,其余城市三次產業生產總值變化不大。但從總體上均為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

圖4 2019年遼寧省各地區生產總值
因此,遼寧應當以沈陽、大連為核心城市,向整個省份其他城市進行輻射擴散,帶動其他城市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遼寧省作為資源型省份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和林業等自然資源,資源開采及加工相關產業對當地經濟具有很大貢獻。[2]以農業為例,遼寧省作為農業大省,土壤條件優越,水熱資源均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且農產品質量較高,第一產業理論上應該呈現高比例發展,但是目前,遼寧省第一產業從事人員數量不僅所占比重小,而且大多數農民年齡較大,對機械化生產學習程度不高,年輕人選擇出省尋找就業機會。三次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政府應當發掘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上海市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值得借鑒,已形成休閑農莊、觀光農莊、農業園區、生態園區、農家樂、民俗文化六大發展模式。[3]例如在沈陽、大連等城市發展城市邊緣農業,建立農家樂度假村,在鞍山、丹東等特色農產品城市建設南果梨和牛奶草莓采摘園,將旅游業融入第一產業到。
目前,遼寧省第二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優勢,打造既大又強的重工業基地。[4]遼寧省第三產業也面臨著新老問題,相比較于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例如物流業等。同時,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大型城鎮,這就導致產業結構出現失調的現象,地區之間差異性顯著。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遼寧省高校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這兩所城市,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尤為重要,將這兩個城市作為中心城市,帶動其他城市發展。最后,遼寧要想發展第三產業,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市場環境,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十分必要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