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 周小惠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共包括九項: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創意產業及相關新興服務業。九大戰略新興產業自明確提出開始,在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導和發展下,對中國的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成效顯著。
作為一類高附加值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將引領未來科技變革。近十年來,其產業的年均增速達到17.1%,其極大地緩解了我國整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并可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經濟核心競爭力。由于該產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以及需要極高地投入成本,因此光靠市場機制無法使該產業得到高速發展,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可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從而進一步促進其產業發展。目前,國家提出了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該產業、構建產業體系的重要目標,結合新基建的投資機遇以及即將來臨的“十四五”發展機會,將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從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至今國家和地方制定出許多文件和相應的政策。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提高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為目標,力求促進產業發展,起著對產業進行方向引導、資金技術支持、資源協調等作用。其產業政策的類型分為三類:需求側政策、供給側政策以及產業主體支持政策。需求側政策聚焦于產業和服務的市場需求,并不斷刺激需求從而創新。其目的在于讓市場更好地接受產品和行業,提高市場需求,降低企業創新的市場風險。政府采購、財政資金支持、終端消費者刺激等是需求側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而供給側政策則是利用更新、重構、融合產業的不同要素來進一步激勵創新主體,主要集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融合以及轉型等。產業主體支持政策主要是為產業的創新活動,及市場運作營造有利于市場發展的政策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投融資支持等是產業主體支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產業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調整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歷史不同階段的需求和重點皆有區別,這對于產業的競爭力有著重要的啟示。因此在制定產業政策時也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特征加以區別對待。
產業形成期:在此時期,產業的要素投入緩慢增長,與此同時,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也隨著相應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此進入商業領域,符合社會需求,具備一定的規模、專業化的從業人員以及專業化的生產技術裝備和技術經濟。具有此下一些特點:風險較大、產品技術和生產工藝不成熟、研發投入和專利較少、生產未達到規模效應、科技轉化力不高、制造成本高、宣傳推廣費用大、企業通常不能獲利、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確定、社會效益尚未凸顯等。
產業成長期:在這一時期,經過不斷吸納、整合各種資源,產業不但自身不斷地擴大,而且其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在此期間迅速增長。具體體現在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生產能力提高、技術持續進步等方面,從而為產業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該階段決定了產業能否進入產業成熟期,并且對于整個產業鏈影響顯著。因此,產業成長期是整個生命周期中極為重要的階段。該時期的特點: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產出規模迅速上升,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創新能力持續高漲,且科技轉化力有待提高,利潤迅速增長,社會效益得以凸顯。
產業成熟期:當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這一階段后,其市場逐漸飽和,其要素投入緩慢增長、產業的增長下降、研發投入增多,使得專利數量增長并趨于穩定。成熟期的特點:進入的企業逐步減少,產業擴張速度減慢,企業重組的速度加快,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多(例如:競爭方式、對手、規則等),科技轉化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產業的市場環境開始逐步完善。
產業衰退期,也稱之為產業調整期:在該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潛力喪失,生產要素退出,產出規模日益下降,生產能力過剩,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若出現重要技術變革、產業轉型成功或者進行產業融合,衰退期將結束,進入新一輪的產業生命周期。衰退期特點:過度競爭,盈利減少,產能過剩。產業將面臨徹底退出市場或者進行轉型、融合的抉擇。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這是國家大力發展的行業,在短時間不會退出市場。因此,對于該產業面臨的選擇會是轉型升級或融合。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上述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特點,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根據每時期的產業特點及政策建議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命周期的政策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命周期的政策框架
產業形成期:本階段的產業政策應著重于需求側和產業主體支持政策。政策手段可集中于:財政支持鼓勵技術創新。其重點在于研發和科技能力的提升,應結合市場需求,利用新科技和新技術致力于創造市場需求,快速注入企業。
產業成長期:應著重于產業主體支持政策。政策手段可集中于:間接財政支持進一步推動創新。主要是要為產業的技術和創新提供大力支持,實施科技創新優先發展,注重產學研結合,人才的引進,同時要注重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政策。尤其應注意產業發展環境,特別是投融資環境、技術中介服務環境等,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產業成熟期:應著重于供給側和產業主體支持政策。政策手段可集中于:對產業的培育和保護,營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專利保護,例如:建立保護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等。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產業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產業調整期:應聚焦于需求側、供給側和產業主體支持政策,從多方面制定政策確保產業平穩順利地進行轉型升級。政策手段可集中于:組織協調促進產業融合、升級。需加強技術溢出并且提高科技轉化率,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成功,或者通過創造新的附加價值,促進產業發展。例如將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科技進行融合。不但會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產率、成本得到改善,提高其競爭力,而且還會創造新的市場發展機遇,從而推動產業的發展。
現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較快、涉及產業分支較多,當前正是其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此外,且處于不同產業周期的產業發展有所差異,針對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議總結如下:在產業形成期需投入大量的直接的財政支持以鼓勵技術創新;在產業成長期需繼續間接投入財政支持進一步推動創新;在產業成熟期可著力于營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專利保護;最后,對于產業調整期,需要政府從中組織協調促進產業融合且升級。
隨著5G技術的推出,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金融科技普及應用的背景和格局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將會得到重構和延伸,這也會更進一步加速引領轉型升級,從而推動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最終助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另外,政府在產業發展政策制定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結合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本文為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考路徑。此外,也應注意區域間制定政策的差異,以避免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