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梅
(福建省漳州市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漳州363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發病原因主要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等密切相關,患者臨床癥狀為嘔血、黑便等,若不早期規范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缺血性休克、繼發性腹膜炎等,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以藥物為主,其中泮托拉唑作為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抑制胃酸分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血凝酶可通過轉化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奧曲肽作為人工合成八肽衍生物,可有效降低胃運動,抑制胃酸分泌,是臨床常用于治療消化道出血的藥物。雖然上述藥物有可改善患者癥狀的作用,但不同患者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性[1~2]。本研究將探討兩種不同治療方式干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6 年 2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治療的76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隨機數字奇偶法進行分組,奇數組納入觀察組(38 例),偶數組納入對照組(38 例)。觀察組女18 例,男20例;年齡 52~70 歲,平均年齡(60.59±4.22)歲;出血程度:輕度出血12 例,中度出血16 例,重度出血10例。對照組女 16 例,男 22 例;年齡 51~73 歲,平均年齡(61.02±4.09)歲;出血程度:輕度出血 14 例,中度出血14 例,重度出血10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3];治療前1 個月未接受過相關止血治療;無認知功能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肝等重要器官嚴重受損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上消化道周邊臟器出血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行常規檢查,并給予常規擴容、輸血、維持水電解質等基礎治療。
1.3.1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給予泮托拉唑+血凝酶治療。80 mg 注射用泮托拉唑鈉(國藥準字H20163408)+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 次/d;1 KU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國藥準字H20080428)靜脈推注,2 次/d,直至出血停止后 2~3 d 停藥。
1.3.2 觀察組 基于對照組,聯合注射用醋酸奧曲肽微球(注冊證號H20171260)治療。將0.1 mg 奧曲肽首次皮下注射,之后采用0.5 mg 奧曲肽+5%葡萄糖溶液250 ml 混合,靜脈滴注,速度為 25 μg/h,直至出血停止后2~3 d 停藥。
1.4 觀察指標 (1)治療2 周后評估治療效果。療效標準[4]:顯效為24 h 內成功止血,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為24~48 h 內成功止血,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48 h 后仍未止血或出血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2)記錄兩組患者出血量、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3)記錄兩組患者再出血發生情況。(4)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腹瀉、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數據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數用配對樣本t檢驗據。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74%)高于對照組(7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出血量(ml) 止血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38 38 tP 182.16±41.20 285.79±60.28 8.749<0.001 16.26±1.49 24.50±2.03 20.172<0.001 10.49±1.16 13.05±1.24 9.294<0.001
2.3 兩組再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再出血1 例,再出血率為2.63%(1/38);對照組再出血8 例,再出血率為21.05(8/38)。兩組再出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37,P=0.03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惡心嘔吐1 例,腹瀉1 例,頭暈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38);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1 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2/38)。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發于老年人群,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可能與食管靜脈曲張、肝硬化等因素有關,受門靜脈高壓的影響,門靜脈內徑隨之增加,進而增加患者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風險[4]。患者臨床表現為出血、黑便等臨床癥狀,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機體各功能出現減退現象,動脈硬化、血管舒縮、凝血等功能較差,一旦出血,較難止血,不利于預后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故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已成為廣大消化科醫師關注的重點內容[5]。
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顯著,提示泮托拉唑三聯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顯著,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再出血風險,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在于,泮托拉唑進入機體后,可在酸性環境下,強效抑制胃壁細胞中的H+-K+-ATP 酶活性,促使細胞中的H+無法轉運到胃中,且可選擇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進而抑制細胞中的蛋白酶活性,有效減少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對出血血管的腐蝕風險,保護出血面,同時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6~7]。血凝酶是一種靶向止血劑,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提高纖維蛋白酶的轉化速度,在短時間內增加纖維蛋白的轉化量,藥物在經過受損的血管時,可有效吸附血小板,對受損部位進行補充,加強凝血功能的同時,起到止血作用[8]。奧曲肽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抑制劑,可抑制胃泌素、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的pH 值,還可降低胃蛋白對血凝塊的溶解力,調節胃運動,抑制膽囊排空,進而降低再次出血風險;奧曲肽還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緩解胃黏膜收縮狀態,降低門靜脈壓力;且其半衰期較長,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改善胃腸道黏膜血流量,達到止血效果;安全性較高,幾乎無副作用[9~10]。泮托拉唑三聯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有效發揮協助作用,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降低患者持續出血時間及出血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泮托拉唑三聯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再出血風險,且聯合治療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