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修德 劉鵬 荊鳳娥 李秀娜 劉有才 孟培 王寧
(1 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 焦作454001;2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焦作454001)
結腸癌為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臨床常用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該術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術中為避免二氧化碳氣腹對機體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需維持足夠麻醉深度,通常采用全身麻醉,但經臨床實踐發現,多數患者術后存在不同程度認知功能障礙現象,影響疾病預后[1~2]。因此,選擇適當麻醉方式對降低患者術后麻醉認知障礙,促進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腹橫肌阻滯為腹部手術常用鎮痛方式,通過阻滯腹壁傳入神經,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結腸癌患者183 例,旨在探討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對其術后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結腸癌患者183 例,依照麻醉方案不同分為常規組91 例、研究組92 例。常規組男49 例,女42例;年齡 34~73 歲,平均年齡(53.55±7.86)歲;體質量 47~79 kg,平均體質量(63.51±7.62)kg;ASA 分級:Ⅱ級38 例,Ⅲ級30 例,Ⅳ級23 例。研究組男51例,女41 例;年齡33~75 歲,平均年齡(52.49±8.17)歲;體質量 48~80 kg,平均體質量(64.30±6.92)kg;ASA 分級:Ⅱ級 36 例,Ⅲ級 32 例,Ⅳ級 24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體質量、ASA 分級)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結腸癌相關診斷標準[4];均行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精神障礙性疾病;伴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認知功能不全;合并腸梗阻、腸炎、腸穿孔等腸道疾病;酗酒史;濫用嗎啡、可待因等精神類藥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嚴重感染;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1.3 麻醉方法 兩組均行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術前常規禁飲2 h、禁食6 h,完善術前準備。研究組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協助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iu22 型彩色超聲儀進行超聲定位,將探頭平行放置于鎖骨中線外側肋緣,以獲取腹壁各層組織圖像,于超聲引導下將神經探測針由內上側至下外側進行穿刺,明確針尖處于腹橫肌、腹內斜肌之間層面后進行回抽,回抽無血液、無氣體后注入0.2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53781)每側 20~30 ml,阻滯 20 min 后進行常規麻醉誘導。常規組采用單純全麻,入室后,連接心電監護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建立上肢靜脈通路。進行麻醉誘導,咪達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53019)0.05 mg/k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4172)0.5 μg/k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0.15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843)1.0 mg/kg,麻醉誘導完成后進行氣管插管。兩組麻醉維持期間均靶控輸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順式阿曲庫銨,根據術中生命體征變化調節維持劑量及呼吸機參數,確保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5~45 mm Hg,術中平均動脈壓、心率波動≤基礎值20%,腦電雙頻指數(BIS)值維持在 40~60。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麻醉相關指標(丙泊酚用量、清醒時間、拔管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2)對比兩組麻醉前及麻醉后1 d、3 d MMSE 評分,分值0~30 分,得分越高表明智力狀況越好。(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呼吸抑制、皮膚瘙癢、胃腸道不適)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麻醉相關指標、MMSE 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相關指標對比 研究組丙泊酚用量少于常規組(P<0.05);兩組清醒時間、拔管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相關指標對比()
自主呼吸恢復時間(min)研究組常規組組別 n 丙泊酚用量(mg)清醒時間(min)拔管時間(min)92 91 χ2 P 728.18±53.06 841.53±79.44 11.362<0.001 6.48±1.02 6.61±0.95 0.892 0.374 8.93±1.54 8.76±1.63 0.725 0.469 5.47±0.82 5.61±0.77 1.190 0.236
2.2 兩組MMSE 評分對比 麻醉前,兩組MMSE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麻醉后 1 d、3 d,研究組MMSE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MMSE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MMSE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麻醉前 麻醉后1 d 麻醉后3 d研究組常規組92 91 tP 27.15±1.38 26.97±1.40 0.876 0.382 22.29±3.27 20.11±2.86 4.798<0.001 25.80±1.67 23.29±1.54 10.567<0.00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7%,低于常規組的10.99%(P<0.05)。見表 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結腸癌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挽救患者生命,但部分患者受麻醉方式影響,術后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導致記憶力下降、精神錯亂,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5]。因此,選擇適當麻醉方式對結腸癌患者至關重要。
全身麻醉藥物靶器官為腦部,具有麻醉范圍廣、程度深等特點,但存在藥物殘留等缺點,易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術后記憶力減退等[6]。張才軍等[7]研究指出,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在全身麻醉基礎上應用腹橫肌平面阻滯,可減少麻醉藥品用量,提高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丙泊酚用量少于常規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可有效克服單純應用全身麻醉的缺點,腹橫肌阻滯于超聲引導下采用局麻藥阻滯腹壁神經,減少相應部位神經末梢刺激傳遞,達到良好鎮痛效果,減少術中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麻醉后1 d、3 d 研究組MMSE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可減少腹腔鏡結腸癌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損傷。分析原因可能與腹橫肌阻滯方式可從根本上抑制交感神經中樞活性,進而減少藥物對中樞神經的刺激、損傷,避免患者認知功能受損有關[8]。此外,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通過阻滯脊神經根,可有效控制刺激信號傳至中樞神經,顯著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發生。本研究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可見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可降低腹腔鏡結腸癌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腹橫肌阻滯復合全麻應用于腹腔鏡結腸癌患者,可減少術中丙泊酚用量,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較小,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