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河南省新鄭市中醫院產科 新鄭451100)
前置胎盤(Placenta Previa,PP)為產科常見嚴重并發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國內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剖宮產率的升高,前置胎盤發病率逐年升高[1~2]。臨床實踐表明,前置胎盤患者多合并胎盤植入,增加術中出血量,也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兇險性大,嚴重者可發生休克及不良母嬰結局,如子宮切除、早產、新生兒窒息等[3]。臨床針對前置胎盤產后出血的方法較多,探討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保障母嬰健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以我院前置胎盤產婦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球囊壓迫治療前置胎盤出血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前置胎盤產婦10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胎盤位置符合前置胎盤診斷,胎盤位置低于胎先露部,附著于子宮下段,或胎盤下緣達到或已覆蓋宮頸內口;妊娠28 周以上;經剖宮產進行分娩;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基礎疾病者;伴有精神異常者。將100 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年齡28~43 歲,平均年齡(32.77±3.45)歲;孕周 35~39周,平均孕周(37.86±1.24)周;孕次 1~3 次,平均孕次(2.10±0.50)次。觀察組年齡 29~42 歲,平均年齡(32.65±3.37)歲;孕周 35~39 周,平均孕周(37.92±1.37)周;孕次 1~3 次,平均孕次(2.14±0.60)次。兩組患者年齡、孕周、孕次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COOK 球囊壓迫聯合剝離面“8”字縫合治療。于胎兒娩出后子宮肌注250 μ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94183),靜脈滴注20 IU 縮宮素(國藥準字H10930232),對胎盤剝離面進行“8”字縫合,行宮頸內放置球囊的,沿宮頸口放于宮頸內口,注射生理鹽水50 ml;宮頸-陰道球囊則放置于宮頸外口,并注射生理鹽水50 ml。此外于宮腔內放置導尿管進行引流,術后24 h將球囊撤出。
1.2.2 觀察組 給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球囊壓迫治療。胎兒娩出后子宮肌注250 μ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靜脈滴注20 IU 縮宮素,對胎盤剝離面進行“8”字縫合,按摩子宮,將球囊放置在子宮底部,經陰道將球囊雙腔管送出,同時進行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于術后12 h 內將球囊撤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出血量(術中出血量、術后2 h 出血量、術后24 h 出血量)、術中輸血量、手術時間及母嬰結局差異。出血量采用稱重法、容積法進行綜合計算。母嬰結局包括術中、術后并發癥,術后住院時間,新生兒Apgar 評分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獲得的研究數據均錄入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進行描述,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描述,進行χ2檢驗和確切概率法計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 h 出血量、術后24 h 出血量及術中輸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24 h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術中輸血量(ml)術中出血量(ml)術后2 h出血量(ml)50 50 tP 106.10±12.33 152.47±13.26 18.108<0.05 500±14 800±15 103.386<0.05 1 065±82 1 856±79 49.121<0.05 360±21 510±19 37.453<0.05 480±18 670±20 49.930<0.05
2.2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 觀察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總體母嬰結局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

表2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
注:“-”表示進行確切概率法計算。
組別 n 下肢靜脈血栓[例(%)]切口感染[例(%)]住院時間(d)新生兒Apgar評分(分)觀察組對照組χ2/t P 50 50 0(0.00)2(4.00)-0.05 1(2.00)7(14.00)4.819<0.05 4.57±0.62 7.14±0.38 24.990<0.05 8.44±0.59 8.47±0.72 0.227 0.05
研究調查顯示,前置胎盤的發生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子宮內膜缺損后炎癥反應、子宮肌層瘢痕形成、多次妊娠、流產史、高齡、輔助生殖技術史等,主要病理機制在于受精卵在有缺損的子宮內膜著床,導致間質蛻膜化不充分,無法形成有效的屏障阻止滋養細胞的浸潤,加上缺乏良好的血液供應,胚胎絨毛呈浸潤生長,繼而形成前置胎盤[4~6]。前置胎盤的主要危險在于會導致嚴重出血,不利于母嬰結局,因此,及時給予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對改善母嬰結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后可暫時中斷子宮血流,通過缺氧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壓迫血竇進行有效止血,結扎后1 h 左右子宮可建立側支循環,促進術后子宮有效復舊。結扎部分在子宮切口稍下方2 cm 左右,手術操作過程中會下推膀胱,確認觸及子宮動脈搏動后再進行手術,不會損傷輸尿管,臨床安全性相對較高[7]。有臨床研究顯示,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后1 周左右,患者血管縫扎的可吸收線會變松,屆時血管再通,子宮血運完全恢復正常,對日后的月經周期和再次妊娠不會產生影響[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 h 出血量、術后24 h 出血量及術中輸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總體母嬰結局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球囊壓迫治療前置胎盤出血,止血效果顯著,且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并發癥少,恢復快,臨床價值顯著。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就前置胎盤的類型及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比較,今后將做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