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娟 馬亞飛 郭仲輝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洛陽471000)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病癥,好發于中老年群體,臨床針對冠心病患者多采用冠狀動脈搭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治療,效果明顯[1~2]。CABG 患者心臟功能相對較差,對應激反應耐受性明顯降低,掌握手術及麻醉機理,緩解手術應激,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3~4]。臨床針對CABG 患者多以舒芬太尼、七氟烷、丙泊酚聯合應用進行麻醉,其中七氟烷具有起效快、蘇醒快等特點,但應用不同濃度七氟烷麻醉效果如何仍有待探究。本研究選取我院行CABG 患者,旨在探究不同濃度七氟烷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7月行CABG 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按七氟烷濃度的不同分成高濃度組和低濃度組,各39 例。高濃度組男 23 例,女 16 例;年齡 53~69 歲,平均年齡(61.17±2.04)歲;體質量指數 18.6~27.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46±1.18)kg/m2。低濃度組男 24 例,女 15 例;年齡 54~69 歲,平均年齡(61.54±2.15)歲;體質量指數18.9~27.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73±1.14)kg/m2。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均行CABG;無手術禁忌證及麻醉禁忌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全身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肝、腎、肺功能障礙;術前認知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精神疾病史。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CABG 治療,并予以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50126)+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0311)麻醉。入室后,連續監測心電圖、呼吸、血壓、腦電雙頻指數(BIS)等生命體征,橈動脈置管測動脈壓,面罩給氧;麻醉誘導予以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0234)0.3 mg/kg、咪噠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0399)0.1 mg/kg、舒芬太尼 0.75 μg/kg、羅庫溴銨注射液(國藥準字 H20140847)0.6~0.9 mg/kg;氣管插管,連接DragerFabius 麻醉機機械通氣,維持呼吸頻率 10~12 次 /min、潮氣量 8~10 ml/kg、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 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低濃度組接受低濃度吸入用七氟烷(國藥準字H20160431)麻醉,于切皮時追加 0.5 μg/kg 舒芬太尼,七氟烷起始吸入濃度3.0 ml/L,氧流量2.0 ml/L,待七氟烷呼吸末濃度至0.5 MAC 后調整吸入七氟烷濃度維持。高濃度組接受高濃度七氟烷麻醉,于切皮時追加0.5 μg/kg 舒芬太尼,并維持七氟烷1.0 MAC。兩組均予以注射用維庫溴銨(國藥準字H20133079)0.07 mg/kg,追加頻次為 1 次 /1 h,維持雙頻指數(BIS)值40~50,丙泊酚用量依照BIS 值調整。
1.4 觀察指標 (1)兩組麻醉效果比較,采用Ramsay 鎮靜評分(RSS)評估麻醉前、麻醉后 6 h、麻醉后12 h、麻醉后24 h 麻醉效果。6 分:深睡眠,對呼叫無反應;5 分:入睡,呼叫反應遲鈍;4 分:淺睡眠,可迅速喚醒;3 分:嗜睡,對命令有反應敏捷;2 分:清醒,安靜合作;1 分:煩躁不安。鎮靜滿意:分值2~4分;過度鎮靜:分值>4 分。(2)兩組不同時段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兩組用藥前(T)0、術后即刻(T1)、術后12 h(T)2、術后 24 h(T3)、術后 3 d(T)4血流動力學水平,包括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前后RSS 評分比較 兩組麻醉前、麻醉后6 h、麻醉后12 h、麻醉后24 h R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前后R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麻醉前后RS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麻醉前 麻醉后6 h 麻醉后12 h 麻醉后24 h高濃度組低濃度組39 39 tP 2.04±0.12 2.09±0.13 1.765 0.082 4.07±0.37 4.02±0.35 0.613 0.542 3.26±1.17 3.47±1.12 0.810 0.421 2.11±1.01 2.32±1.16 0.853 0.397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流動力學水平比較 兩組T0、T2、T3、T4時 MAP、H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濃度組 T1時刻 MAP 較低濃度組低,HR 較低濃度組高(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流動力學水平比較()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流動力學水平比較()
指標 組別 n T0 T1 T2 T3 T4 MAP(mm Hg) 高濃度組低濃度組39 39 tP HR(次 /min) 高濃度組低濃度組39 39 tP 83.39±7.25 86.61±7.34 1.949 0.055 77.38±10.27 80.54±9.16 1.434 0.156 70.22±8.43 78.62±6.41 4.953<0.001 92.53±13.67 84.82±11.42 2.703 0.009 84.18±9.76 83.36±6.39 0.439 0.662 75.17±10.39 73.91±12.60 0.482 0.631 86.34±13.09 85.45±13.71 0.293 0.770 77.35±9.58 79.71±6.75 1.258 0.212 85.06±7.37 82.78±6.81 1.419 0.160 78.01±9.82 74.92±11.61 1.269 0.208
CABG 為臨床針對冠心病患者常用治療方式,而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5~6]。丙泊酚屬短效麻醉藥,具有催眠、鎮靜效果,起效快、麻醉深度穩定及可控性;舒芬太尼屬特異性μ 阿片受體激動劑,具有較強鎮痛效果,和丙泊酚聯用時,可有效減少單一麻醉藥物用量;七氟烷屬鹵代吸入性全麻劑,麻醉維持過程對呼吸道產生刺激較小,可有效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本研究將舒芬太尼+丙泊酚+不同濃度七氟烷應用于CABG 患者,結果顯示,兩組麻醉前、麻醉后6 h、麻醉后12 h、麻醉后24 hR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不同濃度七氟烷+舒芬太尼+丙泊酚應用于CABG 患者麻醉效果相當,與蔣海斌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兩組 T0、T2~T4時刻 MAP、HR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濃度組T1時刻MAP 較低濃度組低,HR 較低濃度組高(P<0.05),表明與CABG 患者應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高濃度七氟烷麻醉相比,應用低濃度七氟烷麻醉,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原因分析可能與MAP 變化和七氟烷使用濃度相關。
綜上所述,CABG 患者應用低濃度七氟烷麻醉血流動力學更穩定,且不影響麻醉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