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青 王歡歡 彭雄
(1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 廣州511400;2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檢驗科 廣州511400)
食物中毒是社會主要的食源性疾病,是指人體攝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物,或攝入有害物質導致非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中毒事件[1]。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的深入,食物中毒的范疇不斷增大,不僅包括傳統的食物中毒,也包括食物污染造成的腸道傳染性疾病或食物中毒所致的中毒性疾病[2]。當前食物中毒發生原因復雜,且多種多樣,但相同特征是發病潛伏時間短、病情急劇,短時間內發病人數多。中毒患者存在基本相同的臨床特征,比如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3]。近年來,中毒事件成為全球分布廣泛、最為突出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4]。這類疾病涉及范圍廣,面對人口多,明顯危害人體身體健康,增加社會經濟負擔。在中毒期流行季節加強防控干預,建立合理、有效的監測系統,了解食物中毒的發生特征、致病菌,有助于加強食物中毒的防控管理,更好識別、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發展。本研究分析廣州市番禺區近4 年來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相關數據,了解番禺區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區食物中毒的識別、防控能力。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收集 2016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番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報的食物中毒事件相關數據,涉及的檢測標本包括患者的嘔吐內容物、剩余可疑食物、糞便、肛拭子等。
1.2 檢測方法 收集的食物中毒事件納入EXCEL表格進行統計,并按照廣東省食源性疾病監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4789),檢驗采集的中毒樣本。檢測儀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微生物檢測儀器,培養基、培養試劑均在有效時間內使用,標準菌株由我國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收集到224 例患者致病菌樣本共16 527 例,按照國家標準、檢測流程有關規定以及儀器操作流程,檢測病菌樣本,沙門菌、大腸桿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用熒光酶標系統檢測,對檢測出的陽性菌株進行分型。
1.3 觀察指標 (1)分析224 例食物中毒患者具體臨床表現,統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具體特征發生例數;(2)統計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情況,分析陽性菌株致病菌;(3)對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進行分析,包括季節、地點等。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Excel 表格數據庫,將食物中毒事件具體數據納入其中。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樣本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食物中毒事件報告情況 2016 年1 月~2019年12 月報告食物中毒患者共224 例,報告事件共32 起,其中以 2019 年報告事件最高,2016 年、2017年、2018 年、2019 年分別為 5、6、6、15 起,但 2019 年中毒人數最少。見表1。

表1 食物中毒報告事件及具體人數分布
2.2 食物中毒具體臨床表現 廣州市番禺區近4年共224 例食物中毒患者,具體表現從高到低依次為腹瀉、腹痛、嘔吐、發熱,腹瀉、腹痛占比分別為82.59%、80.36%,高于嘔吐的53.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38、122.191,P=0.001、0.001);腹痛、腹瀉、嘔吐占比分別為82.59%、80.36%、53.12%,高于發熱的3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1.286、122.191、22.948,P= 0.001、0.001、0.001);腹痛、腹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7,P=0.627)。見表 2。

表2 224 例食物中毒患者具體臨床表現
2.3 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發生情況 32 起報告事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17 起,依次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9 起,沙門氏菌引起4 起,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4 起。
2.4 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時間分布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 季均會發生,但有季節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為主,以4~9 月份為高發季節,其中9 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有5 起發生在9 月份。見圖 1、表 3。

圖1 食物中毒事件季節分布

表3 不同致病菌食物中毒事件分布月份分析(起)
2.5 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地點分布 17 起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地點依次為,食堂9 起(52.94%)、餐飲服務單位 7 起(41.18%)、家庭餐桌 1 起(5.88%)。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主要類型之一,引起中毒事件的原因較多,例如進食含有致病菌的食物,被毒素污染的食物,被有毒化學物質所污染的食物[5];外觀與食物具有極高一致性的有毒物質;本身含有毒素的食物,未加工或者烹飪不當未去除毒物食物[6];儲存不當,或在儲存期間產生有毒物質食物,例如發芽馬鈴薯、霉變糧食等[7]。目前食物中毒類型較多,比如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或其毒素性食物中毒、動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不同類型的食物中毒均存在發病潛伏時間短、發病急驟、來勢兇猛等共同特征[8~9]。而且中毒患者基本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但人與人之間未發生直接感染。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爆發性中毒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中,17 起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沙門氏菌引起的有4 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9 起,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4 起。其中119 例患者出現嘔吐癥狀,180 例出現腹痛癥狀,185 例出現腹瀉癥狀,68 例出現發熱癥狀。結果發現食物中毒患者普遍出現腹痛、腹瀉、發熱、嘔吐等癥狀,而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這與朱蘭蘭等[10]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廣州市番禺區地處沿海地域,更易發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本研究中,17 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 季均會發生,但有季節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為主,以4~9 月份為高發季節,其中9 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有5 起發生在9 月份。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從4 月份開始逐漸增加,而以9月份為最高發月份。原因是沿海地區所誘發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9 月份,因此中毒事件發生率增加。同時廣州市番禺區在夏、秋季的溫度較高,是細菌生長繁殖的主要季節,各種有毒植物、蔬菜大量上市,若食物儲備不當或加工方法錯誤,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上述研究結果與王霄曄、宗雯琦等[11~12]的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一般集體食堂是由私人承包,管理人員缺乏衛生管理知識,履行職責不到位,或部分食堂面積較小,設施老舊,布局管理不足等,導致食物烹調錯誤、儲存不合理,導致食物交叉污染等;或者管理人員缺乏食物衛生知識,未持有健康證上崗,若食物污染而中毒。集體食堂就餐人數多,一旦發生中毒情況,就會引起社會高度重視。飲食服務單位規模小,中毒事故主要是因超負荷經營,或者缺乏食物衛生知識,儲存不合理導致食物交叉污染等[13]。家庭食物中毒原因復雜,包括誤食、食物污染等。本研究發現番禺區食物中毒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見,且病人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癥狀,集體食堂、餐飲服務單位為食物中毒發生的主要地點。
因此,細菌性食物中毒好發于食堂、餐飲服務等地點,呈暴發性中毒特點,且與季節密切相關。通過調查廣州市番禺區近4 年來食物中毒情況,可為當地衛生監管部門準確部署防控措施,發現潛在的食物中毒風險,消除安全隱患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廣州市番禺區近4 年來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見,且患者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癥狀,集體食堂、餐飲服務單位為食物中毒發生的主要地點。掌握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可為食物中毒的識別、防控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