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紅
(河南省蘭考龍安醫院骨傷科 蘭考475312)
踝關節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其作為下肢負重的關鍵關節,可導致身體活動受限,影響正常生活。目前,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將踝關節腔內的碎骨片與血腫徹底清除,避免后遺癥發生[1]。但因踝關節結構復雜,手術易造成軟組織損傷,且術后患者身體活動受限,易導致脈絡不通、氣機閉塞等,引發關節疼痛等術后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2]。中醫學將踝關節骨折術后特點歸屬于“筋痹”,與氣滯血瘀相關,受損后血脈經絡受阻,血氣運行阻滯,不通則痛,故治療關鍵在于調氣血與舒經絡,可采取舒筋活血法治療[3]。舒筋活血湯出自《傷科補藥》卷三,可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常用于治療筋絡、筋腱以及筋膜損傷[4]。本研究旨在探究舒筋活血湯對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2 月~2020 年7 月本院擇期接受切開復位內踝關節手術治療的患者86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男 24 例,女 19 例;年齡 21~48 歲,平均年齡(34.68±5.6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 例,體育運動16 例,墜落傷或壓傷4 例,其他原因3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23~54 歲,平均年齡(35.95±5.98)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8 例,體育運動19 例,墜落傷或壓傷3 例,其他原因3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現代關節外科學》[5]中踝關節骨折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確診;中醫符合《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六)》[6]中踝關節骨折診斷標準,辨證為氣滯血瘀型,瘀腫明顯,活動功能障礙,關節劇烈疼痛,舌質淡紅,脈弦澀,苔薄白;閉合性踝關節骨折;無潰破;單側骨折;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開放性骨折;臟器功能不全;存在溝通理解障礙;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依從性低;存在其他可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因素。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持續硬膜外麻醉,內踝骨折患者復位后行內固定,外踝骨折患者復位后采用鋼板內固定,后踝骨折患者復位后置入拉力螺絲固定。為保障本研究的穩定性,兩組患者均在確診后由同一位醫師行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處理,根據病情用石膏固定于中立位,患者忌海鮮、辛辣等食物,并進行抗感染治療、術后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方法:術后將患肢抬高,囑咐患者盡可能進行自主跖趾關節鍛煉;將直徑8~12 cm 滾木放于患肢足底,來回運動足部滾動鍛煉踝關節;復查骨折線表現較模糊時可適當進行負重訓練,若期間出現疼痛等感受應及時調整訓練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舒筋活血湯治療,藥方組成:當歸13 g,川芎9 g,茯苓 14 g,五加皮 16 g,牛膝9 g,續斷片 16 g,骨碎補 14 g,黃芩 11 g,麝香 0.5 g,麩炒白術 19 g,姜黃16 g,血竭9 g,枳殼13 g。取1 劑舒筋活血湯加入約1 L 清水浸泡2 h,煎煮至約500 ml,去渣分2 份,早晚溫服,1 劑/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6 個月。
1.4 評價指標 (1)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對主要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包括關節壓痛、關節疼痛、活動障礙、關節紅熱,每項 0~3 分,0 分為無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2)踝關節功能恢復:采用踝關節評分系統(Baird) 評分及踝- 后足評分系統(AOFAS)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6 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恢復越好[8];(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臨床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3 43 18.960 35.307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9.86±0.97 9.88±0.95 0.097 0.923 6.65±0.54 4.41±0.36 22.633 0.000
2.2 兩組Baird 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 治療3個月、6 個月后,觀察組Baird 評分及AOFA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aird 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Baird 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AOF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6 個月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Baird 評分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6 個月后43 43 tP 69.99±1.24 70.12±1.25 0.484 0.630 73.65±2.60*78.92±2.25*10.051 0.000 82.47±2.01*86.54±2.13*9.113 0.000 62.88±1.66 63.34±1.87 1.206 0.231 67.02±2.42*70.66±3.10*6.069 0.000 73.65±2.01*77.23±2.42*7.462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1 例,發生率為2.33%(1/43);對照組發生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4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DVT)1 例,發生率為 11.63%(5/4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13,P=0.204)。
踝關節因解剖結構復雜,覆蓋軟組織薄,一旦發生骨折不僅可導致骨結構破壞,且常伴有軟組織及韌帶損傷。受到損傷后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生活能力被限制,且易發生組織壞死,誘發嚴重病癥,因此,需及時治療減少組織壞死。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踝關節手術可有效進行關節復位并修復韌帶,重塑關節穩定性,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但手術并不是決定踝關節恢復的唯一要素,術后恢復同樣重要,若處理不當可導致骨折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因此,尋求一種可促進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患處有效愈合及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關于踝關節骨折記載了多種療法,結合筋痹、氣血瘀阻予以辨證施治,故可選用活血化瘀法改善局部脈絡受損、氣血受阻和經脈不舒等,舒筋活血湯即有此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臨床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Baird 評分及AOFA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舒筋活血湯可有效緩解術后臨床癥狀,改善踝關節功能。踝關節功能的恢復關鍵在于調氣血與舒筋脈,進而改善營衛氣血阻滯及痹阻經絡不暢。而舒筋活血湯方中當歸、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定痛的功效;茯苓通經絡、清瘀血、止痛消腫,可起到改善患處血液循環的功效;五加皮配伍可起到補血活血、舒張血管、舒筋止痛及行氣的作用,且現代藥理已證實此兩種藥材可增加患處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牛膝具有補氣利水、消腫的功效,與續斷片和骨碎補配伍可增強舒筋養氣之效,并可阻礙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液循環和減少患處血管滲透,使藥物直達病所[9]。方中諸藥合用,共奏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除脈阻之效,利于改善踝關節血液循環及功能受限,加速骨折修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略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病例數過少所致,應擴大樣本容量進一步研究,獲取更準確的研究結果。康復訓練是臨床常用骨折術后干預方法,對關節功能恢復具有積極影響,且隨著患者康復進度逐漸改變訓練方式,通過循序漸進模式科學改善關節功能,配合舒筋活血湯可緩解臨床癥狀,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在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予以舒筋活血湯治療,可有效促進其踝關節功能恢復,緩解臨床癥狀,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