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真真
(河南省漯河市源匯谷曉紅眼科視光學門診部 漯河462000)
近視為臨床常見病癥,指患者在調節放松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后聚焦于視網膜之前的現象。據相關調查統計,我國近視患者約3 億,且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發病率高達50%~70%,嚴重影響患者學習、生活和工作[1~3]。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為臨床治療近視的常用術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視力,但易致使角膜上皮缺失,引起角膜細胞增生,導致角膜上皮霧狀混濁及屈光回退,整體效果不理想。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由PRK 發展而來,可分光區實施操作,最大限度保留膜基質床[4]。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我院100 例近視患者臨床資料,旨在從視力變化、生活質量等層面探究LASIK 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我院2017 年 1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0 例近視患者臨床資料,按手術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組和常規組,各50 例。研究組男 27 例,女 23 例;年齡 18~44 歲,平均(31.62±5.54)歲;低度近視17 例,中度近視22 例,高度近視11 例。常規組男 29 例,女 21 例;年齡 20~46 歲,平均(33.02±5.65)歲;低度近視 19 例,中度近視 21例,高度近視10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例標準 納入標準:經散瞳驗光、視力及其他相關檢查確診為近視;雙眼近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過敏性結膜炎;合并嚴重惡性腫瘤;依從性差;合并先天性白內障;有眼部手術史;合并肝、腎、腦、肺、心功能不全;圓錐角膜。
1.3 手術方法 常規組接受PRK 治療,固定眼球,明確角膜中心位置,將角膜切削,同時切除角膜上皮,去除角膜基質組織。研究組接受LASIK 治療,開瞼器撐開眼瞼,置入負壓環,對角膜緣進行標記,作角膜瓣(厚度 120~135 μm,直徑 7~8 mm),吸干角膜表層水分,激光切削參數依照屈光度檢查及角膜厚度檢查結果確定,注意確保切削直徑為5~7 mm;發射激光,切削角膜,控制切削后角膜基質床厚度>250 μm,待切削后,將角膜瓣蓋回,沖洗瓣下,確保瓣下無殘留物。兩組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等處理。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術前及術后1 個月、3個月視力變化及屈光度,以視力表測視力。(2)對比兩組術前及術后1 個月、3 個月視野平均敏感度,以視野計測量。(3)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評分表(WHOQOL-100)評分,量表共100 分,分值越低,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PSS22.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不同時間、組間、交互作用下以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視力變化及屈光度對比 兩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視力及屈光度均較術前改善(P<0.05);術后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視力及屈光度均較常規組優(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視力變化及屈光度對比()

表1 兩組視力變化及屈光度對比()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P<0.05;與同組術后1 個月對比,#P<0.05;與同時間點常規組對比,&P<0.05。
組別 n 視力(LogMAR)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屈光度(D)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常規組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不同時間點-9.32±0.14 11.14±0.83*& 18.08±2.27*#&-9.34±0.16 7.41±0.44* 13.36±1.09*#F=9.854,P<0.001 F=11.386,P<0.001 F=11.286,P<0.001 50 50 0.78±0.21 0.41±0.09*& 0.19±0.03*#&0.76±0.23 0.53±0.11* 0.25±0.07*#F=9.632,P<0.001 F=10.537,P<0.001 F=10.264,P<0.001
2.2 兩組視野平均敏感度對比 組內對比,兩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視野平均敏感度逐漸改善(P<0.05);組間對比,術后 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視野平均敏感度較常規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視野平均敏感度對比(dB,)

表2 兩組視野平均敏感度對比(dB,)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P<0.05;與同組術后1 個月對比,#P<0.05;與同時間點常規組對比,&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常規組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不同時間點50 50 47.12±5.14 66.48±6.34*& 81.56±6.27*#&48.43±5.22 61.07±5.41* 73.84±6.13*#F=9.771,P<0.001 F=10.772,P<0.001 F=9.853,P<0.001
2.3 兩組WHOQOL-100 評分對比 組內對比,兩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WHOQOL-100 評分逐漸升高(P<0.05);組間對比,術后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WHOQOL-100 評分較常規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WHOQOL-100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WHOQOL-100 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P<0.05;與同組術后1 個月對比,#P<0.05;與同時間點常規組對比,&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研究組常規組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不同時間點50 50 57.12±5.14 76.48±6.34*& 90.56±6.27*#&58.43±5.22 71.07±5.4* 77.84±6.13*#F=10.647,P<0.001 F=11.267,P<0.001 F=10.893,P<0.001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手機、電腦普及和應用,人們用眼過度,眼球壓力增加,從而誘發近視,若未及時獲得有效治療或控制,近視程度會愈來愈嚴重,高度近視患者具有高致盲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7]。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PRK 為臨床治療近視的常用術式,具有預測性好、操作簡便等優點,但術中易致角膜上皮缺損,引發角膜細胞增生,使細胞外基質產生、調節細胞外基質的酶類過度分泌,從而刺激角膜上皮增殖,引發角膜修復級聯反應,出現角膜上皮下霧狀渾濁與屈光回退,整體效果不理想。因此,臨床應積極尋找新的治療術式,以提高療效。LASIK 主要是先運用顯微角膜成型系統,于角膜表層形成角膜瓣,而后對角膜基質實施激光切削,復位角膜瓣,從而達到準確矯正近視的目的。LASIK 的優勢在于術中操作可分光區實施,能將角膜基質床最大限度保留,有效降低術源性散光、繼發性圓錐角膜、角膜基質瓣發生風險。本研究數據顯示,術后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視力及屈光度較常規組優,視野平均敏感度較常規組高(P<0.05)。由此可見,LASIK 治療近視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及視網膜功能。此外,本研究數據顯示,術后1個月、3 個月研究組WHOQOL-100 評分較常規組高(P<0.05)。由此表明,LASIK 治療近視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這一結果可能與患者視力及視網膜功能提升有關。但行LASIK 時仍需注意以下幾點:(1)術中角膜瓣制作時,需保證其厚度均勻、完整光滑、角膜瓣位置處于正中;(2)術前需為患者詳細解釋LASIK 安全性,并予以一定心理安慰,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保證手術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LASIK 治療近視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及視網膜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