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中
(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院 沁陽45455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因老年人骨質較為疏松,骨骼強度較低,因此,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1]。股骨粗隆部位血運較為豐富,骨折后愈合較其他部位快,但由于受力特殊性易形成髖內翻,且高齡患者更易發生并發癥,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髓內釘技術在臨床應用廣泛,隨著制造業水平及醫學研究的進步,該技術日益完善[3]。本研究旨在分析InterTAN髓內釘對不穩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關節功能與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9年5月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8例不穩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男21例,女28例;年齡64~85歲,平均年齡(77.62±4.35)歲;骨折部位:右側27例,左側22例;Jensen分型:Ⅰ型18例,Ⅰa型16例,Ⅰb型15例。對照組男19例,女30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8.21±4.31)歲;骨折部位:右側28例,左側21例;Jensen分型:Ⅰ型17例,Ⅰa型18例,Ⅰb型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及Jensen分型等基線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開展。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4],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無既往股骨粗隆間骨折病史;手術耐受性良好;患者和(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傷;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未按時復查或未完成隨訪。
1.3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并采用全麻,對照組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PFNA)治療:麻醉生效,確認患者肌肉完全放松后插管,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肢進行牽引復位,若復位困難應立即采用克氏針或點式復位鉗輔助。于大粗隆頂點行約3.5 cm切口,逐層分離皮膚、肌肉,暴露粗隆頂點,透視輔助下將導針置入髓腔,插入主釘,安裝螺旋刀片并鎖定,選擇合適主釘帽及遠端鎖釘,透視下觀察達到滿意效果后沖洗術腔,消毒并逐層縫合,需留置引流管1根。觀察組行InterTAN髓內釘治療:逐層分離闊筋膜張肌、臀中肌,暴露大粗隆頂點,透視下鉆入頭釘導針,導針位置以達到軟骨下0.5 cm為宜,根據頭釘長度選擇合適防旋刀片,置入主釘及加壓釘,根據骨折程度適度加壓,擰緊限制螺絲,置入遠端鎖定釘,擰緊尾帽,消毒、清洗、縫合并留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總時間、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2)髖關節功能及疼痛變化: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5]測定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及3個月髖關節功能變化情況,量表分值為0~100分,分值與髖關節功能成正比;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定,分值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6]。(3)手術并發癥:統計并對比兩組創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軟件分析與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住院總時間更短,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住院總時間(d)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4949 t P 11.04±3.2812.24±3.191.8360.07050.17±6.8548.51±7.031.1840.239110.02±10.25106.41±12.781.5430.126
2.2 兩組髖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1個月、3個月Harris評分均更高,VAS評分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分,±s)
時間 組別 n Harris VAS術前對照組觀察組4949 t P術后1個月對照組觀察組4949 t P術后3個月對照組觀察組4949 t P 38.99±10.5137.94±11.250.4770.63454.61±7.5958.82±7.662.7330.00874.26±8.5880.10±8.913.3050.0017.63±1.297.66±1.310.1140.9094.66±1.084.03±1.052.9280.0042.97±0.882.40±0.813.3360.001
2.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并發癥總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老年人多骨質疏松,輕微磕碰即可導致骨折,加之腿腳不利,摔倒后髖部受力易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此外,下肢突然扭轉、受到強力外展及內收均可能導致骨折,且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普遍為粉碎性,所造成疼痛較劇烈,對患者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影響較大。
目前,手術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已成為共識,但手術方式較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存在一定差異。PFNA是基于鋼板內固定術改良而生的術式,雖然螺旋刀頭增加了表面積,但對患者骨質影響較大,后期取出固定裝置后可能造成一定程度骨質缺損,從而引起骨折復發[7]。相較而言,InterTAN髓內釘是針對股骨近端骨折設計的新一代髓內釘,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股骨骨折,采用聯合交鎖方式,達到更強穩定性,防切出、抗旋轉能力突出[8]。此外,梯形橫斷面設計能夠最大化保護正常骨質與軟組織,更具力學優勢[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住院總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并發癥相比均無明顯差異。但術后1個月及3個月時,觀察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與PFNA相比,InterTAN髓內釘技術能夠在保持相近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基礎上顯著提升臨床療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提升,同時減輕病痛,利于預后良好發展。但筆者在臨床操作中發現,InterTAN髓內釘需要反復實踐,對入釘點選擇要求較高,治療肥胖患者時手術難度明顯增加,國內使用率較低,需在以后臨床中繼續深入探索[10]。
綜上所述,將InterTAN髓內釘方案用于不穩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顯著減輕病痛,對骨質具有保護作用,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