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平
(河南省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磁共振室 項城466200)
肺癌是臨床最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早期診斷及良惡性鑒別對臨床治療方案制定尤為重要[1]。CT掃描是診斷肺結節良惡性的有效方案,但由于輻射較大,且對部分較小結節存在漏診風險,導致對部分患者難以有效鑒別良惡性。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無創檢查影像學方案,可評估肺結節組織及腫瘤血管生理特性,通過分析微血管灌注各項參數而評估肺結節分化程度及良惡性[2]。本研究選取我院經CT檢查難以定性的肺結節患者,旨在分析DCE-MRI檢查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肺結節患者10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齡59~72歲,平均(61.43±2.08)歲。(1)納入標準:經CT檢查難以定性;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孤立性病變;最大結節>10 mm。(2)排除標準:腫瘤遠處轉移;磁共振檢查禁忌;造影劑過敏史。
1.2 檢查方法 儀器選擇飛利浦磁共振掃描儀。T1WI:重復時間10 ms,回波時間2.3 ms,平均次數1,視野340 mm×340 mm,層厚5 mm,層間距0.5 mm,矩陣640×640;動態增強掃描:重復時間2.6 ms,回波時間1.14 ms,平均次數2,視野300 mm×400 mm,層厚5 mm,層間距0.5 mm,矩陣240×240;注射磁顯葡胺0.1 mmol/kg,動態數量60,單個掃描時間2.6 s,第1~3個為平掃,后續改為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1)分析DCE-MRI檢查良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2)DCE-MRI檢查與CT檢查肺結節良惡性定性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良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對比 100例肺結節患者經病理檢查顯示惡性56例,良性44例。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高于良性病變,最大相對強化比低于良性病變(P<0.05)。見表1。
表1 良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對比(±s)

表1 良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對比(±s)
組別 n 最大強化值 最大相對強化比(%)惡性病變良性病變5644 t P 105.84±15.9380.15±12.767.667<0.001262.48±31.08292.63±34.553.978<0.001
2.2 DCE-MRI檢查與CT檢查肺結節良惡性定性準確率對比 DCE-MRI診斷惡性病變準確率較CT檢查高(P<0.05)。見表2。

表2 DCE-MRI檢查與CT檢查肺結節良惡性定性準確率對比[例(%)]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肺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是癌癥患者死亡率較高的重要因素[3]。通過盡早診斷、鑒別肺結節良惡性對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有重要作用,是臨床診斷重點及難點。肺結節性質不同其預后及治療方案存在明顯差異,良性結節經積極手術治療后可痊愈,而惡性結節預后較差,中晚期患者需采用放化療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明顯。因此,術前評估肺結節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既往肺結節良惡性診斷以手術或穿刺后病理學檢查為主,準確率高,但該方式具有較大創傷性,且操作過程復雜,無法進行重復、動態觀察,甚至有癌細胞擴散風險,具有一定局限性。探究無創、動態、重復性好、簡單快速的診斷方案是臨床研究重點方向。近年來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臨床診斷提供新的思路,其中X線檢查、MRI檢查臨床應用廣泛。X線檢查簡單快捷,多應用于疾病初診、健康普查,但由于左右或前后結構重疊,對部分較小病灶或隱蔽部位病灶檢出率低,存在漏診現象,診斷肺結節良惡性敏感度、特異度較差[4]。
MRI后處理軟件的應用促使既往肺部MRI影像中心臟、呼吸運動造成的偽影干擾得到有效解決,提高臨床診斷價值,其在良惡性腫瘤中的價值逐漸受到臨床認可[5]。DCE-MRI是無創檢查方式,其原理為腫瘤新生血管通透性與周圍血管不一致,通過注射對比劑并觀察其在血管組織中的濃度變化,即可明確腫瘤微血管生成及成熟度[6]。不同分化程度的良惡性肺結節血管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惡性結節血管分布雜亂且不均勻,微循環流速或流量明顯提高,血管管徑增粗且組織容量明顯增加,部分管壁由于肌層缺損而提高血管通透性;良性結節血管規則,無血供或血供較少,生長緩慢或不生長[7]。DCE-MRI可通過滲透性參數量化評估對微血管進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從而明確肺結節良惡性。有研究表明,DCE-MRI鑒別肺結節良惡性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與擴散加權成像聯合診斷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可達100%[3]。DCE-MRI通過測量對比劑注射后病灶信號強度變化情況而進行診斷,其中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對了解結節血管生成情況有明顯作用。有學者表明,DCE-MRI動態強化參數與腫瘤因子存在明顯相關性,可作為臨床診斷重要依據,其中在相對強化率、最大相對強化率與鼻咽癌患者乏氧誘導因子-1α呈正相關[6]。本研究中惡性病變最大強化值高于良性病變,最大相對強化比低于良性病變(P<0.05),表明最大強化值、最大相對強化比可作為肺結節良惡性鑒別參照指標。但需明確的是,最大強化值是增強后絕對峰值,受對比劑注射流率、心臟每搏輸出量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患者個體差異較大,難以正確、完全反映所有患者特點,且對早期增強或后期增強具有不確定性,臨床應用時應結合DCE-MRI動態增強圖像及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進行具體分析。
進一步分析DCE-MRI檢查與CT檢查的準確性,發現DCE-MRI診斷惡性病變準確率較CT檢查高(P<0.05),表明DCE-MRI檢查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CT檢查對肺結節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對臨床分期、良惡性診斷具有較好效果,但由于輻射劑量較大,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且對于肺部細小結節易漏診,存在較高假陰性率。本研究所選病例均為初次CT檢查未能明確良惡性的肺結節患者,因此本研究中CT再次檢查準確率偏低。
綜上所述,DCE-MRI檢查應用于CT檢查難以定性的肺結節患者,可明顯提高良惡性鑒別準確率,對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信息,同時最大強化值及最大相對強化比對良惡性鑒別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