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楊曉
(1南陽醫專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南陽473000;2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南陽473002)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其病因暫無統一定論,目前臨床治療多采取手術輔以化療方案[1]。手術雖可有效預防或降低腫瘤轉移及復發風險,但術后傳統化療極易造成液體外滲,使患者皮膚及血管遭到破壞,對后續化療及康復進程帶來不利影響。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化療是乳腺癌術后常用的一種化療方式,患者在出院后能夠繼續保留PICC置管,但因化療周期較久,易增加PICC置管感染風險,誘發靜脈血栓形成,影響化療效果[2]。因此在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期間輔以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意義重大。針對性護理是針對患者病情情況進行優質護理的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甚至避免并發癥發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對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導管感染及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將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采取常規護理的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50例納入對照組,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采取針對性護理的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50例納入觀察組。對照組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3.52±4.56)歲;PICC置管時間50~112 d,平均PICC置管時間(82.36±6.35)d;病理分期:Ⅱ期33例,Ⅲ期17例。觀察組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43.65±4.63)歲;PICC置管時間50~120 d,平均PICC置管時間(82.75±6.65)d;病理分期:Ⅱ期31例,Ⅲ期1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3];無精神疾病,認知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近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以及全身系統性疾病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告知患者本次化療方法、目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等相關內容,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并與患者及家屬多溝通,提高患者化療配合度,并做好疼痛護理、管道護理等基礎護理。持續護理2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包括院內護理及院外護理。院內護理措施:(1)向患者進行宣教,包括置管相關知識、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等,并進行心理護理。(2)由6名護理人員、1名護士長組成PICC質量小組,患者入院后建立相關檔案,并記錄患者每日穿刺部位、體征及輸液情況等,護士長需注意加強質量管控,確保護理質量。(3)每次輸液結束后需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并使用稀釋后肝素液封管,避免細菌感染。(4)及時更換貼敷,并對導管進行消毒,每日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體溫情況。(4)每日為患者導管接頭的肝素帽進行消毒。(5)如若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任何不適反應,需及時與值班醫生反饋。(6)并發癥護理:選擇管徑較粗、靜脈瓣較少的靜脈進行穿刺,若發生靜脈炎則指導患者減少患肢活動;保持穿刺部位周圍皮膚清潔,若發生穿刺部位感染,則使用碘伏消毒后,每日進行換藥;固定導管時應注意膠布橫向覆蓋,以減少導管進出阻力,若發生導管滑脫,應采取拔管或在原穿刺部位更換新的導管。院外護理措施:(1)在患者出院當天,向患者及家屬講解PICC置管日常護理的注意事項及使用重要性,并叮囑患者避免對肢體進行大范圍活動,出現脫管現象,不可自行進行回管操作。(2)導管接口處極易滋生細菌,囑患者出院后每周回院更換1次肝素帽,2周更換1次正壓接頭。(3)患者出院后需告知患者注意檢查置管情況,如若穿刺部位出現脫落、污染、發熱、疼痛等情況需到院內處理,并定期回院檢查導管情況。持續護理2周。
1.4 觀察指標(1)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導管感染、靜脈血栓、導管移位或脫出、穿刺點滲液等并發癥發生情況。(2)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4]評估患者自護能力,該量表包括健康知識、自我責任感、自護技能及自我概念共4個維度,43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總分172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6.00%,低于對照組的3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自護能力水平比較 護理前,兩組健康知識、自我責任感、自護技能、自我概念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健康知識、自我責任感、自護技能、自我概念評分及總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護能力水平比較(分,±s)

表2 兩組自護能力水平比較(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健康知識 自我責任感 自護技能 自我概念 總分護理前觀察組對照組5050 t P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5050 t P 31.38±3.0230.88±2.850.8510.39739.34±4.13*35.66±3.28*4.934<0.00117.59±3.7817.49±4.020.1280.89825.37±2.87*23.71±3.38*2.647<0.00124.78±4.0224.59±3.020.2670.79035.97±4.12*29.97±3.58*7.773<0.00118.48±3.2618.05±3.690.6180.53828.09±4.04*24.04±3.54*5.331<0.00192.23±5.0291.01±5.121.2030.232128.77±7.85*113.38±8.25*9.556<0.001
PICC置管可有效減輕患者因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避免靜脈炎癥發生,更加安全有效,進而可提升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利于疾病治療[5~6]。乳腺癌術后因患者無法在患側進行靜脈穿刺輸液,加之能夠選擇的靜脈通道有限,因此在術后化療中采取PICC置管并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延長置管保留時間,減少因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7~8]。
針對性護理通過對患者PICC置管進行規范化管理,注意加強對導管的維護,檢測導管感染相關病菌,并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健康宣教,可有效預防并避免導管感染的發生[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兩組自護能力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對性護理能夠降低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自護能力。分析其原因,針對性護理對患者及家屬PICC置管日常護理及注意事項進行宣教,可有效降低置管感染情況發生;對患者輸液后置管進行針對性護理,并每日對肝素帽進行消毒,及時更換貼敷、正壓接頭及肝素帽,可確保輸液能夠在無菌環境下進行,有助于降低導管感染發生率;建立PICC置管小組,確保護理內容得到有效管控,能夠為患者提供專業、全面、系統的護理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藥物滲漏及反復穿刺等問題,繼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使化療能夠順利完成;在患者出院后囑咐患者注意觀察PICC置管部位情況,并避免大范圍活動,如若存在異常情況需及時到院內進行專業處理,禁止隨意處置,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護能力,降低化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可提升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自護能力,降低患者導管感染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