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濃濃
(河南省靈寶市第二人民醫院內二科 靈寶47250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是由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所致的腦神經損傷,多數患者經治療后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腦梗死恢復期通常實施康復鍛煉促進恢復,但由于康復進程較長,過程枯燥,進展緩慢,患者多存在焦慮等負性情緒,遵醫行為較低,影響臨床療效,故臨床應在對癥治療基礎上配合有效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本研究選取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觀察認知行為干預對腦梗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病情穩定后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7~75歲,平均(61.44±6.2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19例;左上肢偏癱26例,右上肢偏癱24例。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5~75歲,平均(61.27±6.0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8例;左上肢偏癱26例,右上肢偏癱24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偏癱肢體)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入選患者均經檢查確診為腦梗死,且均伴有一側肢體偏癱;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同意配合;排除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伴有言語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告知患者飲食應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為主,指導功能鍛煉、健康教育、定期隨訪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心理干預:動態評估患者心理情況,鼓勵患者表達真實想法,及時了解患者心理情緒,耐心聆聽并解答疑慮,引導患者樹立積極樂觀情緒,告知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對疾病康復的影響,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認知干預:通過視頻、宣傳冊、講座等方式,促使患者了解病因、病理及發展,告知患者循序漸進進行康復治療的有效性,避免急功近利,對接受力差的患者進行一對一講解,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糾正其錯誤認知,樹立正確態度,以配合治療。行為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多種功能鍛煉方法,如手法活動、肢體按摩、肢體主動和被動訓練,坐位平衡、站立以及步行等,適時給予患者鼓勵,同時指導患者家屬整個康復過程積極參與、配合,以促進患者自信心和積極性的提高。
1.4 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評分。(1)采用Fugl-Meyer量表評估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評分越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2)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評估患者遵醫行為,包括按時用藥、適當運動、科學飲食、合理休息等方面,堅持2項以上為遵醫行為完全依從,堅持2項為部分依從,堅持1項及以下為不依從,該量表Cronbach'sα為0.88,將完全依從和部分依從納入總依從。(3)采用腦卒中專門化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S-QOL)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3]。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程度及生活質量改善幅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SS-QO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差值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Fugl-Meyer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差值5050 t P 42.38±11.7442.49±11.520.004>0.0571.43±9.6458.26±8.927.090<0.0529.05±4.3315.77±4.2915.405<0.0591.34±15.5591.40±15.340.040>0.05188.45±12.67130.72±12.3244.425<0.0597.11±6.8139.32±6.4443.598<0.05
2.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研究組遵醫行為總依從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8.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例(%)]
腦梗死患者群體以老年人居多,發病率、致殘率均較高,其中肢體偏癱為腦梗死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恢復期早期給予肢體功能康復鍛煉,對降低并發癥給予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促進患者較快康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5]。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護理內容單一,護理方式較為被動,無法全面滿足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需求。認知行為干預是現代護理模式,是基于認知行為心理結構分析衍生出的提高患者認知度、改正錯誤認知、促進行為改變的方法[6~7]。通過心理、認知、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干預,可消除患者所存錯誤觀念,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協同參與護理過程,配合患者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煉,可提高患者運動耐量,加快恢復進程,加上患者對其家屬具有依賴性,還可在心理上給予患者支持與安慰,滿足患者愛與歸屬感的需要,減輕患者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治療積極性。此外,腦梗死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為較為漫長的過程,糾正患者認知,促進患者認知行為改變,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連續性,可直接影響患者肢體康復的有效性[8~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程度及生活質量改善幅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遵醫行為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的應用可有效提高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遵醫行為,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提高,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