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強
紫砂的歷史雖只有短短的幾百年,但是卻創造了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和紫砂文化,直到今天薪火相傳,深刻影響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紫砂壺獨特的雙透氣孔結構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出茶葉的本來滋味,在禪茶一味的氛圍營造之下,紫砂通過造型、陶刻、雕塑藝術等形式來展示和融合,讓我們感受到了紫砂藝術的包羅萬象。宜興紫砂藝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之中,充分利用自己巧奪天工的雙手和天馬行空的思想,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點滴抽象成為一種設計語言,通過紫砂這種材質表現出來。特別是一些紫砂花器的演繹,更是生動形象、惟妙惟肖,讓茶友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中,不僅欣賞到紫砂的形態之美,更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
圖1“三色竹壺”采用了仿生器的手法,把竹子的形態展示的淋漓盡致,紫砂泥料的可塑性在這把壺上面得到了很好的延伸,賦予了一種生命的姿態。“三色竹壺”壺身的竹段設計,紋理非常規整精致,螺旋形一圈圈向上,具有一種蓬勃的力量;壺嘴直流,竹形設計,出水非常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也是圈卷自然,上面竹節細節捏塑的可圈可點;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壺鈕由兩節竹段組合而成,非常靈動,拿捏也稱手,充滿了把玩的味道。此壺之所以叫三色竹,是因為上面貼塑的竹葉采用了綠泥來演繹,而黃色的壺身上面,還有紅色的斑點點綴,可謂搭配的天衣無縫,把竹子在大自然之中的那種清逸卓絕、隨風搖曳的姿態和人們印象中的竹子形象凸顯出來,進而讓人感嘆道竹子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這時,紫砂壺的實用價值已經被忽略,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作者對于紫砂花器的創作設計和氣韻的把握上。從整體上來看,這件“三色竹壺”雖是一件傳統的器型,但是作者還匠心獨運,把自己對于竹的細微觀察和對于紫砂花器的創作理念、心得體會全部融入到作品之中,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代表的意象和對于文人們的深刻影響。
圖1 三色竹壺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唐代王維的一首《竹里館》,營造出了世外桃源一般的環境,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彈琴,沒有人知道,只有明月來照著我。人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除了優美的意境之外,還把竹的另一面給描寫出來,非常符合文人的風骨特征。在平常的表達之中,竹子給我們的總是挺拔屹立、不畏嚴寒的風格,而很少有人能夠寫出這樣幽靜、獨立、甚至有一些自顧自憐,這正是文人最真實的常態。只有不同流合污,才能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一鳴而沖天。竹在許多的文人雅士筆下,呈現出的往往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形象。“三色竹壺”通過不同顏色的組合,盡可能本真的還原竹的自然形態,彰顯作者的精益求精和對于細節的把控,在此基礎之上,把文人靜謐、自由、散淡、恬靜的特性充分展示了出來。
綜上所述,紫砂的造型對于廣大壺友來說,第一眼的機緣巧合就是一見鐘情的奇妙感覺,而對于紫砂圈內的藝人來說,紫砂的造型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這樣,才能夠尋覓到紫砂不可替代的根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