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如泉專欄
中石油集團國際部綜合處處長、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從現在開始,在能源“歷史三峽”的轉型拐彎處,人類只有80年左右的時間,而中國只有40年左右的時間。這確實是個巨大的難題。
5月26日,中央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要求,緊扣“雙碳”目標分解任務,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和督促地方及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科學設置目標、制定行動方案。此會召開,標志著我國“雙碳”工作的實質性啟動,是朝著“雙碳”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央設定的“雙碳”目標和時間門檻已經在那里,關鍵在于如何去實現,路徑在哪里?看來,我們已經到了必須穿越能源轉型的“歷史三峽”時刻了。“歷史三峽”,源于著名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提出的歷史三峽論。他把人類歷史發展比作水過三峽,在歷史潮流中,前后兩個社會政治形態的轉換間必定有個轉型期,轉型從不是順流直下的,是個非常長期的曲折的復雜的歷史過程,故稱之為“三峽”。
如果人們認可能源轉型“歷史三峽”說,那么,如何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碳中和”目標呢?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已經堅定不移地開啟了能源轉型之旅,我國新能源產業總體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按照國家能源局2020年底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截至2019年底,我國清潔能源(含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建立了完備的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有力支撐了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另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模領先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占全球市場的50%。
最終,“雙碳”目標的實現還得靠資本、技術和政策“三駕馬車”的持續牽引。有專家預計,實現“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產業投資規模至少在6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也就是說,在未來40年左右的時間里,每年我們必須投入的平均數在1.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才有可能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筆龐大的投入,是對現有化石能源體系“另起爐灶”式的推倒重來,還是在現有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重大革新?恐怕兩方面的舉措都得有。
技術創新也是關鍵。沒有技術迭代作為前提,碳中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將無所適從。這方面,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先生的一席話甚為到位:“在碳排放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國家首先要把技術體系建起來,不要急急忙忙去下達比較激進的指標。否則,指標一下,地方政府若沒有完成的能力,要么造假,要么‘拉閘限電’,事與愿違。任何政策都有一個醞釀期和適應期,如果立馬以雷霆萬鈞之力往下壓,一定會帶來問題。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確定碳中和路線圖的問題上可考慮先經歷一段‘百家爭鳴’時期,不要急于‘收口’。等大家經過充分研討形成共識后,再轉化成操作層面的具體措施,這樣可以少走彎路。”
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也是重中之重。在中國,政策這駕馬車的功力尤其大。因為我們是“大政府、小社會”。政府的政策對驅動“雙碳”目標實現的步伐和路徑,均有無與倫比的決定作用。
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的前景非常光明,但道路異常曲折,是真正衡量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的“試金石”。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種是“化石能源時代”。人類已經習慣并使用了數千年。一種是“零碳時代”或“非化石能源時代”。預計在本世紀末,全人類要集體邁入零碳時代。發達國家更早,在2050年前后邁入,中國在2060年左右邁入。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在能源“歷史三峽”的轉型拐彎處,人類只有80年左右的時間,而中國只有40年左右的時間。這確實是個巨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