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2019年12月31日,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題為《奪回海上優勢:為實施決策中心戰推進美國水面艦艇部隊轉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了決策中心戰作戰概念。
2020年2月11日,CSBA發布《馬賽克戰: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實施決策中心戰》報告。報告認為,在與中俄等大國對手的長期競爭中,僅通過戰術上的調整無法保持長期優勢,應考慮新的作戰方法以維持長期優勢,摒棄消耗戰理念,通過比對手更快、更好地做出決策來取得成功。
CSBA是美軍作戰研發的主要支撐機構。自20世紀末期以來,該智庫曾提出空海一體戰、電磁機動戰等作戰概念,這些概念大都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已成為美軍建設和運用的指導。
決策中心戰著眼大國對抗的作戰需求,立足維持和鞏固美國的海上優勢,旨在推動美軍應從“以信息為中心作戰”向“以決策為中心作戰”轉變,從“掌控信息優勢”向“掌控決策優勢”轉變。
冷戰結束以來的長時間內,美國沒有勢均力敵的海上對手,牢牢掌控著全球制海權,且偵察預警、態勢感知和防空反導系統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水面艦艇所面臨的威脅。因海上作戰環境相對寬松,打擊陸上目標和支援陸上作戰取代掌控制海權作戰,成為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主要任務。報告認為,當前,地緣局勢劇烈變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海上作戰處于一個快速變革期,在此形勢下,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保持海上優勢的難度不斷增大,轉型勢在必行。

美軍無人潛航器進行測試
美國海軍的“戰略舒適期”已經結束。報告認為,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進程的深入加速軍事科技擴散,更多的美國對手和潛在敵人擁有先進傳感器、無人機、低噪聲潛艇、反艦導彈、水雷等武器系統,并在發展新的作戰樣式和能力,可更有效地遂行防空反導、反潛、對海/對陸打擊、水雷戰等任務。此外,也門胡塞武裝等非國家性質主體也更多地參與海上沖突,美軍水面艦艇在中東地區多次遭受反艦導彈和無人機襲擊。
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遂行使命任務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國家軍事戰略》,將中國、俄羅斯等“敵對大國”以及朝鮮、伊朗等“流氓政權”和極端恐怖主義組織視作三大戰略威脅。報告認為,中俄海上力量的崛起侵蝕了美國的海上優勢,局部制海權逐漸喪失,全球制海權動搖不再穩固。水面艦艇部隊作為前沿存在、快速反應和兵力投送的主要力量,難以遂行上述戰略所要求的“通過破壞、遲滯或擊敗敵人進攻以懾止入侵”的使命任務。
報告認為,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數量規模、兵力結構和信息能力等方面。一是艦艇數量與需求之間缺口增大。構建分布式艦隊,實施分布式作戰已成為美國海軍建設和運用的基本指導,但巡洋艦、驅逐艦、兩棲艦艇等大型水面戰斗艦艇的造價高、建造周期長。二是航母打擊群作戰效能下降。航母艦載機的戰斗穩定性差,使用武器種類和數量有限,持續作戰能力弱,且為保證航母安全,須在敵方防區外起飛,使得作戰效能進一步下降。三是海上信息優勢喪失。信息優勢是作戰優勢的前提,而信息來自感知。作為海上態勢感知節點的艦載有人/無人機、艦載雷達、潛艇、無人水下航行器(UUV)等,進入敵方防區難度不斷增大,且戰時天基偵察預警設施難以發揮作用。
報告認為,實施決策中心戰,創新水面艦艇部隊作戰樣式,變革水面艦艇部隊力量組成,可在預算許可前提下,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競爭對手裝備的傳感器、低噪聲潛艇、超聲速/高超聲速反艦導彈、水雷等系統發展迅速,并通過對美軍近些年來軍事行動的研究,有針對性地發展作戰概念,創新作戰樣式。競爭對手依靠遠程導彈的區域拒止能力,使得美國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難以進入距離己方海岸線1000海里以內區域,雖然潛艇具備隱蔽性優勢,但也面臨著海底監聽網絡和岸基反潛力量的更大威脅。
首次接觸決策中心戰,自然會令人想到網絡中心戰。1998年,阿瑟·塞布羅夫斯基海軍中將正式提出網絡中心戰作戰概念。以網絡為中心是信息化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自提出,很快就成為美軍建設的基本指導。在很大意義上,網絡中心戰可看作是冷戰結束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重大的作戰理論突破。
網絡中心戰作戰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首次將信息域與物理域整合,進而真正催生出系統之系統——體系;其次,信息成為決定性的作戰要素,信息力超越物質力和能量力,成為首要戰斗力;再次,提出信息域作為決勝領域,戰場的制權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制信息權為對抗雙方首先要爭奪的;最后,審視各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主軸主線即可發現,無不是遵照網絡中心戰思想,網絡中心戰能力已成為大國強國軍隊的基本能力。

決策中心戰路徑示意圖
美軍已經具備成熟的網絡中心戰能力,網絡中心戰能力也已成為美軍理論研究和力量建設的基本指導。如果說1991年海灣戰爭是第一場信息化戰爭,那么通過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就可看出,美軍已經基本具備了網絡中心戰能力。
事實上,近些年美軍提出的空海一體戰、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協同交戰能力、海上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云、忠誠僚機、分布式殺傷、無人機蜂群、多域戰等,無不是以網絡中心戰能力為基礎的。
決策中心戰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決策優勢建立在信息優勢基礎之上。美軍信息化建設起步早、水平高,相比其他國家軍隊,占據較大的信息優勢,為實施決策中心戰做好了準備。當前,信息化戰爭進入高級階段,智能化戰爭已經初露端倪,可以說,決策中心戰概念的出現實屬必然。
如果說網絡中心戰概念開啟了美軍向信息化軍隊轉型之路,將信息域視為決勝領域,那么決策中心戰概念則標志著美軍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更高階段,將認知域超越物理域和信息域,視為決勝領域,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方式通過將人工智能、自主系統與新作戰概念相結合,可實現比敵方更快、更有效的決策,進而使敵方陷入困境。
決策中心戰的制勝機理是使敵方陷入所謂的“決策困境”。報告認為,在局部地區,像中國這樣的對手占據導彈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水面艦艇難以應對其發動的齊射打擊?;诖?,水面艦艇應在廣闊海域更高效地機動,使得敵方即便掌握己方的態勢信息,也難以判別作戰意圖,進而難以確定打擊重心和防御方向。
決策中心戰的作戰目的是通過保持己方決策優勢,同時使敵方處于決策劣勢。進行類比,網絡中心戰表明,如果缺乏信息,自然無從決策,就將失去作戰優勢;決策中心戰則表明,即使擁有信息,如果不能正確決策,也將失去作戰優勢。

以情境為中心的指揮(上)與集中式指揮(下)比較
決策中心戰的作戰樣式是指揮控制戰。報告主張,水面艦艇部隊應提高自身的決策能力,同時降低敵方的決策能力。決策的基礎是指揮控制。因此,應加速己方同時降低敵方的指揮控制鏈的運行速度。正如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卡萊爾所稱,“指揮控制是我們保持領先中國、俄羅斯及其他潛在對手的領域,是未來的制勝關鍵”。美國空軍參謀長高德費恩稱,“通過在陸、海、空、天、網絡等多個作戰領域創造多種多樣、讓敵人左右為難的局勢的能力,可使敵方指揮控制失效”。
決策中心戰的指揮方式可稱為以情境為中心的指揮。所謂“以情境為中心”,是指根據所處情境,迅速分析戰場態勢、準確判明敵方意圖,在此基礎上,制定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實施以情境為中心的指揮,即使通信中斷,也可自主、高效、可靠的完成任務。實際上,這種指揮方式正是“決策優勢”的集中和最高體現。
決策中心戰的關鍵支撐是智能化輔助決策。報告構建了典型的決策中心戰場景:平臺、武器和人員獲取的信息,通過大帶寬、高時效、低延遲的廣域信息網絡,經過作戰云處理后,共建和共享通用戰場態勢圖,以此為基礎,進行智能化輔助決策,同時,實施反情報偵察監視和反目標指示作戰,或者通過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進而剝奪其決策優勢,或者造成敵方決策錯誤、失效或癱瘓,進而達成作戰目的。信息化作戰的要素多、協同復雜,只有智能化輔助決策才能滿足決策中心戰的自主、準確、快速決策的要求。
決策中心戰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不戰而勝”。決策屬于認識行為。決策中心戰直接作用于敵方認知,意圖通過使敵方無法正確決策,進而認識到取勝無望,從而達成懾止沖突乃至戰爭獲勝的目的。所謂“以情境為中心”的指揮,是指在通信降級的情況下,下級接管任務指揮權,并依靠智能化輔助決策和智能化任務規劃,與其他部隊一起執行任務。
決策中心戰的兵力基礎是無人水面艦艇。報告認為,美軍可能不再擁有數量優勢,解決之道是大量使用自主/半自主系統和有人/無人混合編組。
按照決策中心戰構想,報告提出了新的水面艦艇部隊構成方案。對標美國國會辦公室(CBO)于2019年發布的《美國海軍2020財年造艦計劃分析》報告,其中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幅減少大型有人水面艦艇數量,自104艘降至78艘,同時大幅提高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數量。其中,大型無人水面艇(LUSV)自10艘增至96艘,中型無人水面艇(MUSV)自0艘增至110艘。報告估算,若采納建議的方案,相比美國海軍目前方案,在造艦和作戰上可分別節省280億和340億美元。
發展下一代驅逐艦(DDG(X)),放棄老舊巡洋艦及驅逐艦的延壽計劃。當前,美國海軍計劃加快“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的采購進度,而不是首先研發和完善相關技術。這種做法或將導致“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無法如期交付,預算超支且達不到要求。類似巡洋艦的“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的預估單價為28億美元。這種做法,將使得美國海軍繼續朝“小規模、昂貴的艦隊”方向發展。報告提出,2030財年采購預估造價22.5億美元、類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DDG(X)。報告建議,通過退役服役期滿的老舊巡洋艦和驅逐艦,可有效降低運維成本。
發展小型護衛艦(DDC),而非大型無人水面艦艇。報告不主張采購可能在整個競爭和沖突過程中都難以使用的大型無人水面艦艇,而是計劃引進小型護衛艦。該艦艦員通常為15~24人,主要裝備進攻性武器。此外,可部署更多的中型無人水面艦艇。部署110艘中型無人水面艦艇,以分散部署的方式實施被動多基感知、反情監偵及反潛作戰。

當前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規模和結構與報告所建議的方案對比
投資賦能資產,最大程度提高殺傷力。報告認為,必須采取“均衡”的艦隊設計方案,以便為水面作戰賦能資產提供研發資金。例如,大型水面艦艇專注于指揮控制和高端的防空反導任務,而小型水面艦艇則可執行更為廣泛的其他任務。
報告強調,雖然提出的水面艦艇部隊架構并非唯一解決方案,但美國海軍需采取類似舉措,以打破目前更少、更昂貴的作戰平臺發展思路。由于航母艦載機聯隊的作戰半徑及載彈量有限,且維持成本不斷上漲,加之潛艇部隊規模不斷縮小,水面艦艇部隊將在威懾、作戰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報告建議,為支持新型作戰概念及決策中心戰,美國海軍應該在水面艦艇部隊設計上力求達成以下三大目標:一是增加對敵實施水面力量展示的復雜性;二是增加對手成功實施快速有效攻擊所需齊射彈藥的規模;三是提高美軍水面作戰力量的進攻能力。
報告采用效果鏈方法對決策中心戰作戰效果進行了評估。復雜性可通過特定部隊或艦隊所能形成的不同的效果鏈數量來衡量。結合更強的進攻能力,更多可能的效果鏈將顯著提高美軍水面作戰力量的快速決策與行動能力。復雜性及更強大的防御能力還將降低敵方迅速識別并打擊美軍要害目標的能力。

報告認為,美軍大型水面艦艇應專注于指揮控制等任務
與美國海軍最新提出的長期造艦計劃所描述的海軍力量架構相比,報告建議的力量架構將在多項指標上提高水面艦艇部隊的任務遂行能力,能夠產生更多獨立的效果鏈,從而增大對手決策的復雜性。
采用決策中心戰概念進行水面艦艇部隊力量調整后,效果鏈增加了6.9倍,水面行動大隊的防御能力提高了1.6倍,打擊能力提高了1.4倍。根據報告提出的水面艦艇部隊方案,可生成超過1200條效果鏈,而當前僅能生成不到200條;可在2分鐘內與超過500個目標交戰,當前僅接近400個。
由于使用了新型防空反導概念及作戰能力,并動用了主要擔負誘餌及反情報、監視、偵察與目標鎖定等任務的中型無人水面艦艇,新的力量態勢還將具有更強大的防御能力。
該方案的防空反導能力更強,中型無人水面艇更多,武器發射單元的量也更大。例如,報告提出的水面艦艇部隊方案可在2048年擁有超過4500個發射單元,而同期美國海軍方案僅不到3500個。
責任編輯: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