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日前,媒體報道,為讓老年人用手機掛號更順暢,浙江省對預約診療服務平臺進行適老數字化改造,發布了“關懷版”。凡是60周歲及以上的居民,打開“浙里辦”APP,進入預約掛號界面,就會跳出“關懷版”界面推薦。與“普通版”界面相比,“關懷版”最直觀的改變是字體、按鈕等都放大了,功能更簡潔。并且,如果操作仍有困難,老年人可在界面上直接選擇“電話預約”,通過電話人工掛號;或是用“語音助手”,說出醫院、科室等信息,系統會自動匹配進入相關頁面。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推進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自此,工信部啟動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成為一種社會趨勢。
該APP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頻事項及服務場景,設置了“退休養老”“健康醫療”“身份戶籍”等欄目,老年人可在線辦理包括養老資格認證、智能導診在內的近40個事項,還提供子女家人代辦功能。這一做法,提供了一種啟示。當前的網站、APP,尤其是帶有公共服務屬性的網絡應用平臺,推進適老化改造,從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出發,有針對性地整合功能、資源,以更簡便的方式為老人提供更多服務。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當前50歲以上銀發網民們每天平均看手機4.39小時,超過10萬老人日均在線超10小時。而這一串串被量化的數據背后正是這些患上網癮的老年人。可以說,解救“網癮老人”已經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命題,決不允許一些平臺利用適老化改造對此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