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宇,黃中舟,朱彥博,陳 品
(廣州軟件學院 網絡技術系,廣東 廣州 510990)
本項目的科學性在于合理的市場調研、充分的社會分析。首先是市場調研部分,基于艾媒數據中心收集的數據所得: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在逐年增長,由2014年的20 167.0元增長到2018年的28 228.0元,如圖1所示。人均收入明顯的增長釋放出一個信號:人們將更加注意品質生活;基于華經情報網收集的盆栽植物類花卉市場規模數據可得:種植花卉的興趣并不是突然的興起,而是呈現緩和增長的趨勢,并且此趨勢也將平穩增長很長一段時間。2017年的規模已達到362.22億元,如圖2所示。在經濟增長緩慢的2017年尚可達到如此成績,往后的增長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上升。

圖1 2014—2018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2 2013—2017年盆栽植物類花卉市場規模
在社會分析方面,隨著國家不斷發展,經濟不斷增長,人們更加在意生活質量,想過有品質的生活,小到辦公桌前的仙人掌,大到家里的萬年青等。如何使用戶可以更好、更輕松地種植植物便是本文所需要思考的事情,最后真正地將智能灌溉系統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智能灌溉系統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解決何時澆水、澆多少水、如何養護而避免綠植枯萎死亡等問題。系統選用土壤干濕度傳感器配合監測環境的變化,為了達到效果,傳感器的比較器采用LM393芯片。
系統的整體設計思路是:由高清攝像頭實現自動拍照功能,并根據已訓練完成的智能識別算法,實時根據特征點進行識別工作。同時輸出綠植的具體品種,將品種數據傳入STM32單片機。由STM32單片機調用專屬該綠植品種的灌溉方案,并以土壤干濕度傳感器的監測數據為輔,智能判斷是否需要澆水,如果需要澆水,應該澆多少水。該過程無需用戶干預,真正做到了智能化。最后,整個過程的數據可反饋至手機APP內,做到數據可視化的效果。系統總體框架圖如圖3、圖4所示。

圖3 智能灌溉系統硬軟件關系圖

圖4 智能灌溉系統版塊關系圖
單片機由STM32單片機、四角按鍵、DC 5 V的電源座、ADC0832模數轉換芯片、LED1602液晶顯示屏、DC 5 V水泵等部件組成。
(1)LED1602液晶顯示屏
LED1602液晶顯示屏主要用于顯示當前的土壤干濕度值、自動澆水濕度值以及關閉水泵閥門的濕度值。LED顯示屏的顯示容量為16×2個字符,工作電壓為4.5~5.5 V,工作電流為2.0 mA(5.0 V),字符尺寸為2.95 mm×4.35 mm(W×H)。
(2)單片機
本文采用STM32F101R6單片機,其工作頻率最高為72 MHz,1.25 DMIPS/MHz,電壓為2.5~6 V,存儲器為32 KB的FLASH存儲器,主要在系統中擔任處理由土壤濕度傳感器傳回來的電信號,并通過放大信號從而判斷是否對水泵傳出電信號。
(3)ADC0832模數轉換芯片
ADC0832模數轉換芯片是一種8位分辨率A/D轉換芯片,主要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用于與STM32F101R6單片機聯合使用,測量土壤干濕度。
(4)土壤干濕度傳感器
土壤干濕度傳感器的比較器采用LM393芯片,因此智能灌溉系統的工作非常穩定,工作電壓為3.3~5 V,PCB尺寸為3.2 cm×1.4 cm。此傳感器可以控制土壤的濕度,通過電位器調節控制相應閾值,濕度低于設定值時,D0輸出高電平;高于設定值時,D0輸出低電平。土壤干濕度傳感器電路如圖5所示。

圖5 土壤干濕度傳感器電路
2018-11-13-raspbian-stretch-full版本的樹莓派,把C270攝像頭傳回來的圖像通過卷積神經網絡OpenCV進行植物智能識別,然后把識別結果顯示在APP端,將識別數據傳輸到單片機端。
C270攝像頭:500萬像素的CMOS圖像傳感器,采用OmniBSI技術提供2 592×1 944視頻輸出。它通過串行攝像機控制總線或mipi接口提供多分辨率原始圖像。
在樹莓派上使用OpenCV和Python 3進行植物識別,樹莓派通過調用C270攝像頭模塊獲取視頻。
基于圖像分析的植物葉片識別主要有圖像預處理、葉片特征提取和葉片分類識別三個步驟,其流程如圖6所示。

圖6 區域特征法識別流程
本系統采用下位機控制終端軟件和上位機軟件設計。
上位機軟件采用Eclipse 4.7開發,開發語言為Java,具有界面簡潔、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上位機軟件版塊為設置模塊、數據模塊、控制模塊、傳輸模塊。在上位機中,可以實時進行植物數據的顯示以及對植物歷史數據的查詢,并可將數據傳輸到用戶的手機上以及管理者服務器上。本系統采用4G DTU USR-G780模塊進行植物數據的傳輸。通過上位機,用戶可以在PC端、移動端對植物的土壤干濕度數據、植物現狀進行實時查看,并且可以遠程控制水泵的開關與閉合,實時改變土壤的含水量。水泵閥門的閉合通常與數據的上傳由軟件自動完成。為滿足植物在不同階段的需求,用戶可以通過上位機操作不同生長階段的灌溉量,系統也會根據不同的成長趨勢給出推薦方案。
下位機軟件是在Keil μVision 5 IDE集成環境中使用C語言開發而成。系統工作時,會實時分析植物的土壤干濕度、植物生長趨勢等數據,并且開始分析從采集部分得到的數據,通過植物生長趨勢以及天氣情況將土壤干濕度調整至預設范圍。當土壤干濕度處于正常范圍時,水泵閥門會關閉;當土壤干濕度低于設定區間最低值時,水泵閥門會打開,隨著灌溉水量的增加,土壤濕度增加;當植物土壤干濕度高于正常范圍上限時,停止灌溉。
系統軟件流程如圖7所示。

圖7 系統軟件流程
在眾多算法模型面前,本著易訓練、準確率高、性價比高的原則,最終選擇了較為經典的算法模型—AlexNet結構。該結構特點如下:
(1)8層結構,其中前5層為卷積層,后3層為全連接層;學習參數有6 000萬個,神經元有650 000個。
(2)可在2個GPU上運行,大大提高訓練速率。
(3)在第2,4,5層均是前一層在自己GPU內連接,第3層是與前面兩層全連接,全連接是2個GPU全連接;RPN層是在第1,2個卷積層后;Max pooling層在RPN層以及第5個卷積層后;ReLU函數在每個卷積層以及全連接層后。
(4)卷積核大小數量:
conv1:96 11×11×3(個數/長/寬/深度)
conv2:256 5×5×48
conv3:384 3×3×256
conv4:384 3×3×192
conv5:256 3×3×192
(5)ReLU、雙GPU運算:提高訓練速度(應用于所有卷積層和全連接層)。
(6)重疊pool池化層:提高精度,不容易產生過度擬合(應用在第1層、第2層、第5層后面)。
(7)局部響應歸一化層(LRN):提高精度(應用在第1層和第2層后面)。
(8)Dropout:減少過度擬合(應用在前2個全連接層)。
系統軟件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APP端、樹莓派端和STM32單片機端。其中,APP端主要設計語言為Java,此端主要讓用戶從手機上控制單片機端水泵閥門的打開或者關閉,并且可以在APP端顯示樹莓派端識別的植物結果;樹莓派端主要實現識別植物種類的功能,并且把識別結果傳輸給APP端、STM32單片機端;STM32單片機端主要設計語言為C語言,利用STM32庫函數開發。為了實現自動灌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硬件的按鍵實現澆水區間的手動設置,并且在單片機端的顯示屏上實時顯示土壤干濕度值。當土壤干濕度低于預設范圍最低值時,紅色LED燈會發光,并且蜂鳴器會發出聲音;當土壤干濕度位于預設值范圍時,綠色LED燈會發光,同時停止蜂鳴器發出聲音。系統外形圖如圖8所示。

圖8 外形
(1)節省水源。因系統為全自動化一體設備,擁有電子信息采集的功能,可以實時檢測盆栽環境,依據植物生長條件,合理灌溉,從而減少水資源浪費。通過管道、噴槍或噴頭形成噴灌,均勻、定量、定時噴灑盆栽。
(2)由于地理條件、環境氣候、土壤差異的影響,植物生長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智能灌溉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情況,有效地改善土壤環境,為種植物創造較好的生長條件。
(3)減少勞動力成本。普通的灌溉澆水需要耗費時間和人力,而智能灌溉是全自動灌溉模式,同時擁有PC端和移動端,并且可以通過遠程操控進行灌溉。
(4)現代的自動灌溉系統大多數都是大型的,多數均用于花園、農場等大型植物種植場所。可是隨著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提升,現在更多的用戶需要小型智能的灌溉系統,而現有的小型灌溉系統均存在共性問題:價格高昂、實用性低、無法為用戶提供相應的種植提示等。于是,基于傳統特點,改良共性問題,是本設備最大的價值體現。
本系統的預期成果是達到商用化的使用程度,即用戶需要購買我們的系統以及設備,然后用戶只需要負責放置種植物,剩下的工作可以全部交由系統設備完成。
本系統不僅僅實現家庭用戶對灌溉的基本需求,而且提升實用性與科學性的同時,降低技術成本,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能夠實現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很快上手,使花卉灌溉系統安裝和使用更為方便。
本系統的社會效益:在綠色環保方面,可以達到節省水資源的效果;在經濟方面,此行業目前還是藍海,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基于STM32和樹莓派共同設計的智能灌溉系統,在改良傳統灌溉系統基礎之上,將智能化引入,加以土壤干濕度傳感器進行環境監測,從而提出更智能化、更自動化、更人性化的綠植成長方案,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綠植的枯萎死亡,做到了節約水源的社會效益。經過一系列測試工作,目前設備可達到日常使用狀態,同時也達到了預期設計效果。
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引入病蟲害識別功能,以完善對于綠植生病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不斷更新識別算法,以提高識別效率以及準確度。
致謝:非常感謝王健老師的指導。因為是初次寫論文,在寫論文的期間遇到了許多困難,是他不斷地給出建設性意見,不厭其煩地幫助我們修改和改進論文。王健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術知識以及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使我們獲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