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產業(2021年6月)

中國電信計劃在今年三季度完成建網,實現對全國航線的網絡覆蓋,機載設備將同步完成適航,屆時,單架飛機的網絡峰值帶寬將達1 Gb/s。目前,中國電信已與長龍航空達成共識,作為首發用戶,全機隊實施運營5G ATG網絡。
日前,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起柱表示,中國廣電計劃兩年內實現網絡全覆蓋的建設計劃,如今已經完成了設備選型和技術測試,正在按計劃推進廣電5G 700 MHz網絡建設,同時對“邊建設、邊運營”方案進行細化完善,將有序實施192號段全國放號商用。
諾基亞、高通技術公司和UScellular昨日宣布,三方在商用網絡下,利用增程5G毫米波解決方案,在通信距離超10 km的條件下實現了毫米波覆蓋的世界紀錄。本次外場測試在內布拉斯加州格蘭德島上的UScellular商用網絡下完成(基于28 GHz頻段,利用諾基亞AirScale毫米波無線基站)。
《能源領域5G應用實施方案》要求,未來3~5年,圍繞智能電廠、智能電網、智能煤礦、智能油氣、綜合能源、智能制造與建造等方面拓展一批5G典型應用場景,建設一批5G行業專網或虛擬專網,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制定一批重點亟需技術標準,研究建設能源領域5G應用相關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安全防護體系。
近日,中國移動四川成都分公司(簡稱成都移動)聯合華為在天府國際機場部署5G分布式Massive MIMO技術,打造全國首個泛在千兆體驗5G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成都市第二座新建設機場,有2座航站樓,建筑面積共71.96萬平方米,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 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飛機起降32萬架次的使用需求。

日前,《人民郵電》報記者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已上線二級節點134個,覆蓋23個省區市的28個行業,接入企業超15 000家,標識注冊量突破200億,日均解析量達到1 200萬次,以頂級節點為中心的融合型標識解析體系架構已建成,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
《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共提出2個總體工作目標:一是基本實現東湖高新區規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化診斷全覆蓋。支持建設100個左右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遴選30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推動1 000家左右企業上云、上平臺,規上制造業企業實現上云全覆蓋;二是引進或培育1~2個國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培育3~5個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建設5個左右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

據介紹,“微物云”科技平臺將集成智慧物業SaaS系統、空間物聯網和用戶運營服務三大板塊,全面導入醫療、養老、教育、金融及社區團購等增值服務。
華為與中國電信將進一步深化戰略協同,在云和云網操作系統、網絡信息安全、業務創新三大領域達成深度合作。
中國聯通與特變電工將以企業信息化和工業互聯網作為重點合作領域,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國際通信業務、企業數字化轉型及系統集成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5G智能制造示范項目。

本次發布的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基于RISC-V開放指令集定制設計專用處理器內核,保障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以芯片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區塊鏈專用加速板卡經過全面實測,可將區塊鏈數字簽名、驗簽速度提升20倍,區塊鏈轉賬類智能合約處理速度提升50倍。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溫曉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產14 nm芯片明年底可以實現量產。14 nm芯片的發展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蝕刻機、薄膜沉積等關鍵裝備實現從無到有,目前已批量應用在生產線上。后道封裝集成技術成果全面實現量產,拋光劑和濺射靶等上百種材料進入批量銷售等。以上成果可基本覆蓋國產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體系,擺脫國外技術的限制。

南大光電于近日發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寧波南大光電自主研發的芳基氟光刻膠繼2020年12月在一家存儲芯片制造企業的50 nm閃存平臺上通過認證后,近日又在邏輯芯片制造企業55 nm技術節點的產品上取得了認證突破,表明公司光刻膠產品已具備55 nm平臺后段金屬布線層的工藝要求。
據官方介紹,中國版權鏈能夠為權利人提供數字作品的版權存證、侵權監測、在線取證、發函下架、版權調解、維權訴訟等全流程版權保護服務。中國版權鏈基于長安鏈打造,底層技術自主可控,核心技術攻堅突破,扎實解決數字內容產業中的各類版權保護問題,旨在推動區塊鏈版權保護普惠共享。
據了解,近幾年,全國多省陸續試點人工智能閱卷。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已申請680余件閱卷相關專利。其中,有超200件閱卷相關專利與電子閱卷或智能閱卷有關。包括“電子化閱卷設備和電子化閱卷系統”“一種基于實時軌跡采集的數學判題系統”“自動閱卷筆”等。除提升效率,準確性也是許多專利力求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官網刊文稱,上海光機所在計算光刻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提出一種基于虛擬邊(Virtual Edge)與雙采樣率像素化掩模圖形(Mask Pixelation with Two-Phase Sampling)的快速光學鄰近效應修正技術(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仿真結果表明,該技術具有較高的修正效率。
在首屆 RISC-V中國峰會上,中科院大學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包云崗公布了國產開源高性能 RISC-V處理器核心—香山,且已成功運行。香山核心以“湖”來命名架構代號,第一代“雁棲湖”RTL代碼于今年4月完成。第二代架構名為“南湖”,將采用中芯國際14 nm工藝,預計今年年底流片。
三星選擇的GAA環繞柵極晶體管工藝技術可以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制造出多橋-通道場效應管(Multi-Bridge-Channel FET,MBCFET),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晶體管性能,取代FinFET晶體管技術。根據三星的說法,與5 nm制造工藝相比,3 nm GAA技術的邏輯面積效率提高了35%以上,功耗降低了50%,性能提高了約30%。
無人駕駛環衛車融合激光雷達、視覺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等傳感器,通過算法自動控制,實現無人化清掃。小寨賽格廣場是雁塔區城市管理局首臺試點地點,今后有望在雁塔區推廣,打造智慧城市創新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