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王暉,盧青青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發展經濟、提升民族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同時,我國開封作為八朝古都,開封旅游發展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卻一直沒有展示出旅游強市的風采,沒有真正達到它應有的文化強市地位[2]。因此研究選擇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元素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可以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獨特性,同時也為開封非物質遺產在現代化社會的傳承提供新思路。
如今的開封保留下來的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有禹王臺、相國寺、開封城墻、鐵塔等共33 處。同時,古都開封還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式樣,如豫劇祥符調、鼓子曲、曲劇、開封盤鼓、相國寺音樂、斗雞、朱仙鎮年畫、汴繡等[3-4]。上述文化遺存,充分顯示了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所擁有的豐厚文化底蘊。從這些遺存的特性來分析,主要彰顯的是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基調的閑適文化或皇城根文化。這種閑適文化已構成開封區分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系統。
開封非遺文化的研究意義在于其經歷了從古至今的發展長河。開封作為一座時代久遠且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這座城市在歷史長河的不同階段都留下了精彩且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其在人民的生活中誕生,在人民生活中延續,非物質表現也一直延續到現在,與描述歷史文化的史書相比較,非遺作為一種特別的載體來表現開封本土的過往經歷。開封非遺文化的藝術價值是指其表明了開封各個歷史階段不一樣的審美思想的意義,關于探究其在各個時間下的美感表征、美感規律的改變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開封非遺絕大部分普遍表現出較好的美學效果以及藝術審美價值,不但能夠給人帶來視覺沖擊、情感熏陶,還有助于開封文化內涵的升華、以及城市界面的宣傳。
開封市現階段把政府和事業單位作為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發起者,人力、物資和經濟投入不足,同時宣傳力度不足,經營經驗不足,以上因素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目前社會發展中處境困難。目前,我國日趨重視文化發展,全球各國慢慢發現非遺文化的研究意義,很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商品生產出來,并在這方面獲得了一定的成績。開封地區擁有悠久而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開封市的優勢,將此優勢憑借新穎的方式、結合創新技術成果,在產品中表現出來,通過這種產品表現出當代社會的生活理念,找到符合新時代居民生活態度、審美觀念、情感寄托的現代化產業化道路。
非遺作為一種“非物質性”文化體現在生活技巧、生存手藝、日常體驗領會等各種社會活動中,這些技能、技藝或生活經驗不是一種物質,是無法接觸和無形的,這樣的形態也導致其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比較困難[5]。
然而,非遺并非僅是充當一種意識形態延續至今,而是憑借一定的實質載體呈現給當代社會。因此非遺能夠和物質有關聯,應拋開以前對非遺片面的了解,將實體物質當做非遺載體有助于非遺沖出固有的非物質性的枷鎖,迎來得以保護和傳承的新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創產品能夠作為非遺有形的依托,以消費目的為著手點,把非遺包含的文化內涵變成創心點,結合設計的手法,讓該產品成為消費者的生活需要。
隨著全球科技發展,科技革命帶來了產品技術更新,同時讓我國人民的生活體驗和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生活物品的要求已經不單單是滿足使用需求,還要求產品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承載著文化遺產元素的產品恰好符合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此類產品蘊含的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基礎,利用創新思維將文化變成創意,此類文化創意不是不是簡單想象出來的,設計師根據人生經歷、消費者的需求、特定的文化背景、古人的情感寄托等等進行產品設計。文創產品反應了設計者的價值觀和思想,因此文創產品的設計者應該具有一定的知識量和豐富的人生經歷。
通過上述研究,把文創產品作為開封非遺文化傳承載體是可行的,如何通過文創產品表達出開封非遺文化的內涵至關重要。首先對文創產品的設計進行定位,其次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可行性、創新性和功能性,然后還需要提煉和總結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象文化要素和意向文化要素,具象文化元素從外在形態凝練出來,意象文化元素從非遺文化內在意涵總結出來,這兩種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最后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利用拼貼、隱喻、象征、嫁接等手法,把具象文化要素和意向文化要素融入其中,創作出蘊含開封特色又極具功能性的產品。
開封盤鼓本名是“開封大鼓”,是開封市人比較喜愛的一個民間舞樂,開封盤鼓與古代流傳400 多年的迓鼓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該舞樂通常在鬧市、祭拜和節日活動中展示,清朝時期,當地人民經常用盤鼓舞樂作為求雨活動的重要內容。開封盤鼓的表演人數可以數十或者數百人,在表演過程中,演奏者根據令旗手的手勢敲擊大鼓,同時還有馬鑼和大镲等樂器與之配合,表演者在敲打樂器的同時還要跳舞。盤鼓舞表演場面震撼,表演節奏比較緊湊,表演者情緒高漲,舞姿颯爽,在表演過程中流露處中原人民直爽的風格,給觀眾帶來較大的情緒波動。
把開封市的盤鼓紀念館定為重點調查地點,把來紀念館參觀的游客和愛好盤鼓舞的市民作為調研對象,問卷調查范圍定為紀念館及周圍,然后分析調研數據,統計調查對象的文化水平、年齡大小、學歷、個人收入等,以及分析紀念館周邊文創產品的市場情況。對本次市場調研結果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紀念館的游客大多為外地人,游客的年齡偏大,四十歲以下的游客只有63%。另外,調查對象的文化水平和學歷較高,只有40%的游客的學歷在本科以下,游客的收入也相對較高,來開封盤鼓紀念館參觀的游客和愛好盤鼓舞的市民中對盤鼓文化和相關文創產品感興趣的人數占比85%。
綜合以上文章中對于實地調研的分析,確定開封市的盤鼓文創產品的設計要求,其中包括開封市的文化底蘊、產品的實用性需求、創新點、簡潔大方的形式以及人工制造,結合人們的功能對產品進行設計定位。
文化定位:開封盤鼓文創產品應該以開封盤鼓為文化創意來源,盤鼓群體或個人為產品定位對象。如果從開封眾多文化中選擇一個最具代表開封的文化符號,開封盤鼓無疑是最適合的一個,開封盤鼓的豪放、率性、磅礴是開封人最真摯的精神展現,舞者有力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擊之如雷,動之如濤,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極富感染力,本次設計將盤鼓舞者作為產品文化定位的對象。
產品定位:把揚州市的非遺文創產品功能定位為臺燈。臺燈的實用性功能體現為照明,除此之外還具有美化功能,一盞體現開封市文化底蘊的臺燈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臺燈作為家家戶戶日常必用品,潛移默化的傳承著開封盤鼓文化,作為一種直接媒介,將揚州非遺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
具象文化元素提取:開封菊花自古有“開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譽。菊花在開封市從魏晉南北朝就已經開始種植,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我國北宋年間,開封菊花開始具有一定的名氣。根據史書記載,明清時期,開封市居民種植菊花之風盛行,特別是重陽節,開封古人會制作菊花燈,聚集一起開菊花會,還有用菊花釀制而成的美酒。開封菊花文化延續至今,菊花的品種已經多達千種,數量多達300 萬盆,在菊花展覽會期間,開封市遍地都是賞心悅目、千萬造型的菊花。開封市通過舉報菊花文化節,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開封,感受開封文化的平臺,舉辦菊花節目前已成為開封市經濟發展和知名度提升的重要途徑。
文化元素的提取:
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
(1)拼貼:在燈罩圖案上,采用拼貼的設計手法,以菊花圖作為燈罩圖案,是非遺文化的直接應用方式,在燈亮起的時刻光影效果使菊花圖案更加生動。
對燈罩進行裝飾設計時,結合拼貼手法,將菊花生動的形象融入燈罩中,作為非遺文化在日常用品中的一種直接應用的形式。夜晚打開臺燈,燈光從燈罩中照射出來,光影效果使得菊花圖案更加栩栩如生。
(2)隱喻:臺燈的外觀形象上,設計來源源自菊花圖案和開封盤鼓的造型,鼓錘造型的臺燈支架,以揚州市人民揮動鼓錘敲鼓的造型裝飾臺燈底座,整體形象隱喻在菊花旁歡快敲鼓,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極富感染力,將揚州非遺文化中開封盤鼓的文化藝術通過產品表達出來。

圖1 文創產品設計展示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在開封市場上的文創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沒有地域特色等問題的背景下,在開封非遺文化中隱含著巨大的價值基礎上,將其應用于文創產品中可以有效解決解決此類問題,本文根據開封非遺文化遺產的特色,給出設計思路和設計案例,為開封文創產品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