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海,溫振國
(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9)
目前,我國對于高速公路的改擴建研究日漸成熟,但是對于普通二級公路的改擴建研究較少。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道路交通量增長迅速,很多早期二級公路交通量超過了其設計通行能力,服務水平不斷下降,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急需提級改造。
在二級公路改擴建中,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追求,是推進項目進度和提高項目質量的主要控制因素。路線設計是公路改擴建工作的靈魂,也是改擴建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保障。改擴建公路不同于新建公路,需充分考慮利用舊路走廊帶、減少拆遷、減少占地、減少對現有交通的干擾等多重因素,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設計,進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路線方案。
該項目為廣西公路網中主要省道之一,是廣西普通公路省道網的主要公路,也是廣西通往粵西的重要通道。項目路線基本走向為由北向南,起點位于某高速公路連接線與二級公路交叉口處。順接某高速公路連接線,途經三個鄉鎮,終點接入高速公路縣城南出口連接線與二級公路交叉路口。路線全長32.83 km。項目全線主線采用設計速度為80 km/h,路基寬21.5 m的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
1.2.1 原有公路的等級、標準
本項目原公路建成于1998 年,二級公路,設計速度為80 km/h,路基寬采用12 m和15 m,路面寬9 m。原為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荷載為汽車超-20級,掛車-120。
1.2.2 原有公路路線線形指標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路段的圓曲線半徑比較小,有10處圓曲線半徑值小于一般值400 m的路段,這些路段基本位于跨河或者跨鐵路的路段,雖然圓曲線半徑值都大于極限值,但是極限平縱組合
線形容易造成高速公路通過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其次,對駕駛員來說,開車舒適感較差,停車視距較短。

表1 原有公路路線指標不良路段一覽表
公路改擴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現有公路通行能力不足;(2)現狀公路指標不合理導致運行安全隱患突出;(3)區域路網提級改造。
針對通行能力不足、運行安全隱患突出的問題,主要的方法是對現有公路進行提高等級和改善線形指標,針對區域路網提級改造結合區域路網規劃按規劃等級進行改擴建。本項目主要是由于通行能力不足、運行安全問題突出而進行公路改擴建。
進行路線布設前,需要對現有的公路路線做全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原有公路的主要安全隱患,并結合實際的改擴建的目標進行路線布設[2],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工程,降低施工期交通組織難度,改善平、縱面指標,改善視距,使其與道路運行速度相適應,消除事故黑點。
目前國內公路改擴建常見的加寬方案有單側拼接加寬、雙側拼接加寬以及綜合拼接加寬方案(截彎取直)。
3.1.1 單側拼接加寬方案
在原有路基的基礎上,采用單側拼接加寬方案。
優點:單側拼接新加寬部分平縱面標準與舊路保持一致,工程施工組織較方便,對原路交通干擾少;單側分離加寬相當于分離式路基,加寬側的布置相對自由;充分利用舊路路面。
缺點:單側拼接新加寬原路基為雙向橫坡,在構造物處要調整為單向坡很難實現;不能充分利用已征用土地,占地數量大;對現狀道路加寬側的建筑物影響較大;路面設置中央分隔帶后舊路路面難以利用。
3.1.2 兩側拼接加寬方案
在原有路基的基礎上,采用在路基或橋梁兩側直接拼接成整體方案。
優點:不用調整原有舊路的路拱橫坡,征地拆遷的數量與工程量均較小,整體性好,設計簡單,施工方便,造價相對較低;對現狀道路兩側現有建筑物影響小。
缺點:拼接技術要求高,路基作業面小,位于舊路兩側的接縫容易導致加寬部分產生較大的沉降,影響路基的整體穩定等;施工期間交通組織的難度較大,局部深挖方路段的施工開炸、開挖對行車安全影響較大。
3.1.3 綜合拼接加寬方案(截彎取直)
原有道路平面線形指標較差,采用截彎取直改善平面指標。
優點:行車舒適,線形較好,路線長度較短。
缺點:原有工程利用率較低,需要分段實施,施工期間交通組織的難度較大。
綜上所述,考慮高填方或深挖方路基施工安全性、橋隧擴建改造方案、施工組織和維持臨時交通等因素的影響,二級公路改擴建為一級公路的路線平面設計通常以單側加寬為主[3]。
該項目局部路段采用兩側拼接加寬方案。過橋梁路段采用單側拼接加寬方案,以便項目施工時減少對原路交通的干擾。公路與鐵路并行路段采用單側拼接加寬方案,減少對現有鐵路的影響。過城鎮路段結合城鎮規劃,減少項目建設對城鎮的影響。典型路段路線布設方案為:路線起點至JD1段,路線中心線沿高速公路連接線順延(兩側拼接加寬);JD1~JD3段,由于舊路有3處圓曲線半徑不滿足規范要求,本次將其調整為圓曲線半徑為550 m的平曲線上跨鐵路,路段布線都盡量將舊路包含在道路用地范圍內(截彎取直);于K2+043.500中橋處,為保證施工期間的舊橋通行,路線在舊橋左側通過;之后在K2+100~K2+600段,為減少道路右側房屋的拆遷,基本沿路基左側布置,預留右側路基為新建道路的右幅路基;在K2+700~K3+000段,為減少道路左側鐵路干擾,基本沿路基右側布置(單側拼接加寬)。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路段路線布設方案平面圖
公路改擴建路線平面設計中應重新計算視距,特別是提級為一級公路的停車視距和識別視距。
由于原有公路平面指標較低,為了充分利用舊路,往往造成內側車道停車視距不能滿足規范要求。例如本項目某處平面右轉彎半徑為400 m,左幅內側車道由于項目設置中央分隔帶妨礙視距,需要設置視距加寬保證停車視距要求。針對停車視距不能滿足規范要求,主要有三種處理方法:(1)平曲線內側加寬調整中央分隔帶位置并設置視距平臺;(2)平曲線外側加寬調整車道位置并設置視距平臺;(3)減小中央分隔帶寬度設置視距平臺。
項目停車視距為110 m,經驗算半徑≤620 m的圓曲線均要設置視距平臺,經計算加寬值如表2所示。

表2 半徑與視距平臺加寬值對應表
項目全線平曲線半徑<620 m的有10處,需要設置停車視距平臺。由于受征地拆遷和結構物的影響,項目采用了兩種不同處理方法,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視距平臺加寬處理方法表
由于原有公路平面交叉較多,公路改擴建時需要恢復平面交叉路口,應計算識別視距后再進行平面交叉路口的設計。
結合項目情況,主要有交叉路口識別視距和相交道路的識別視距。保證交叉路口有足夠的識別視距,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識別視距范圍內種植不高于路面1.2 m的綠化物。保證相交道路有足夠的識別視距,應在村道路開口、改路口等地方設置10 m識別瞭望平臺來確保行車安全。
在舊路改擴建的前期工作中,路線平面設計是設計工作的核心,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站在不同利益群體的立場進行布線是設計的精髓。在本項目平面設計中,綜合考慮了原有公路平面指標、施工交通疏導、橋梁路段、鐵路、征地拆遷等多個影響因素,最終布設出了一條技術指標較好、業主滿意、群眾受益的一級公路。舊路改擴建路線布設是多因素交織影響的設計工作,需要設計人員深入細致地進行現場踏勘、資料信息收集,不斷分析研究,最終才能選出合理的路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