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豐,肖俊杰,何 淋,嚴 勇
湖南省通泰工程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8
炭質泥巖其因富含炭質常表現出易崩解、遇水易軟化膨脹、受載條件下承載力偏低等諸多不良特性[1],對此,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中多采用繞道避行或棄土換填等處理措施。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和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通過直接取土或開山采石等方式獲取的天然優質填料已不能滿足路基填筑的緊迫需求,資源匱乏使得利用炭質泥巖這一不良填料修筑路基勢在必行。
近年來,已有學者意識到炭質泥巖的特殊性能,并針對沉降變形及邊坡失穩等常見問題進行了探索。陳羽等[2]通過室內試驗對炭質泥巖填料的路用性能進行了考察,綜合考慮多項指標后指出炭質泥巖僅適用于93區及以下位置的路基填筑。曾鈴等[3]對干濕循環影響下炭質泥巖的裂隙發展規律開展了試驗研究,發現裂隙數量等指標隨干濕循環次數的增加而擴大,并建立裂隙率與抗剪強度指標的回歸關系為炭質泥巖路基邊坡的穩定性計算提供了理論依據。葉朝良等[4]進行的系統性室內試驗,結果表明,炭質泥巖因具有較強的親水能力而導致遇水軟化后沉降變形大幅增大,隨后提出路基施工時應嚴格防控填料浸水軟化以避免施工后及運營期沉降過大而危害行車安全。敖亦兵等[5]通過強度折減法探討了降雨情況下炭質泥巖的邊坡狀態,得出降雨使其安全系數顯著減小,而控制路堤壓實度不低于93%則可保證路堤邊坡不發生失穩滑塌的重要結論。
綜上所述,已有成果多關注炭質泥巖本身的多項特性與演化規律,并為工程實際提供了大量有益參考,但少有關于改良炭質泥巖路用性能的研究。基于此,文章對實際高速公路炭質泥巖路基填料進行水泥改良,通過室內試驗考察其崩解情況、CBR及抗壓強度等路用性能,以期為類似工程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文章所用炭質泥巖取自湖南省,依照土工試驗規程要求的測定方法,對其進行室內基本物理性能試驗。顆粒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計算可知不均勻系數為Cu=3.9<5且曲率系數Cc=0.8<1,據此判定該炭質泥巖具有不良級配,難以充分壓實。此外,擊實試驗與界限含水率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圖1 炭質泥巖顆粒級配曲線

表1 基本物理性能測試結果統計
前期研究顯示,炭質泥巖因崩解而強度衰減是導致其填筑的路基易發生病害的關鍵問題。為此,對炭質泥巖試樣開展崩解試驗以考察其崩解特性,試驗方法與潘藝等[6]的研究一致。結果顯示,試樣質量的崩解損失量隨干濕循環的增長而增大,直至經歷7次循環后崩解基本穩定,造成的質量損失率約為11.07%。
干燥、自然、飽水條件下炭質泥巖的單軸抗壓強度分別為23.2MPa、17.7MPa、11.9MPa,即隨濕度水平的提高而明顯降低。綜合崩解性試驗結果,可知當所處環境的濕度較大時,炭質泥巖會崩解裂化為粒徑更小的顆粒,導致強度驟減而引發路基災變。
CBR值可反映填料強度,故對此次研究中的炭質泥巖進行CBR測試,同時,也關注其膨脹率,試驗時試件壓實度選定為96%。數據顯示,該炭質泥巖的膨脹率為0.87%,低于《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中以40%為界限值的判斷依據。此外,CBR值為7.74%,不滿足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路基填料的CBR值不得低于8%的要求。顯然,此天然炭質泥巖路基填料需進行改良處治以提高路用性能。
對不良填料進行化學處治時,水泥改良的方法因取材容易而被廣泛采用。根據朱自強等[7]開展的干濕循環作用對水泥改良泥質板巖土路基動力響應影響的模型試驗,分別在天然炭質泥巖加入3%、4%、5%及6%的32.5號波特蘭水泥。隨后,對水泥改良填料進行重型擊實,試驗結果匯總如表2所示。

表2 水泥改良炭質泥巖擊實結果
由表2可知,水泥的加入提高了炭質泥巖的最佳含水率,降低了其最大干密度。這可能是因為水泥中含有的硅酸三鈣等礦質與炭質泥巖內部的水反應產生氫氧化鈣等化合物,有助于水泥顆粒重新暴露于表面,再次發生水化反應,出現更多的化合物將泥巖顆粒包裹,使其形成膠體繼而與其他顆粒出現凝聚現象。
根據表2中的各水泥摻量對應的炭質泥巖技術參數,制備最佳含水率和96%壓實度下的試件并按規范養護7d,隨后測定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結果表明,7d無側限抗壓強度隨水泥摻量的增多而持續變大,且當水泥摻量介于3%~4%時其值超過0.8MPa。這是因為水泥水化所得的水化物不僅與水泥顆粒共同形成堅硬骨架,還使炭質泥巖顆粒穩定成團。對于高速公路而言,應采取0.8MPa作為路床填料的強度控制指標。全面考慮上述試驗結果以及經濟成本,認為4%可作為改良炭質泥巖的最佳水泥摻量。
采用體現路基抗變形性質的指標,即回彈模量以檢測水泥改良炭質泥巖的實用效果。將添加4%水泥的炭質泥巖按要求在路基現場填筑試驗段,隨后壓實并進行養生處理。通過便攜式落錘彎沉儀測定路基頂面回彈模量,承載板直徑為30cm。路基現場回彈模量實測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現場實測結果,9個測點的回彈模量值最低為60.7MPa,平均值為82.5MPa。根據相關規范要求,路基頂面回彈模量不得小于50MPa,因此摻入4%水泥的炭質泥巖滿足路基填筑要求,路用性能較好。

表3 路基現場回彈模量實測結果 單位:MPa
(1)炭質泥巖在干濕循環下發生崩解,此過程帶來的崩解損失約為總質量的11%。此外,炭質泥巖的抗壓強度在干燥狀態下高于吸水狀態。
(2)對天然炭質泥巖開展的CBR試驗結果表明,其強度較低,不滿足現行規范規定值。基于此,需對其穩定性和強度給予高度重視。
(3)炭質泥巖的無側限抗壓強度經水泥改良后顯著增強,滿足強度標準,4%的水泥摻量可使路基現場的回彈模量實測值達到要求。從經濟性角度出發,4%可作為炭質泥巖改良時的最佳水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