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杰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101
小寨站是2、3號線換乘車站,均為線網骨干線。2號線于2011年9月開通,3號線于2016年11月開通。車站位于小寨商業繁華地段,周邊有小寨賽格商業中心、知名學府、國際貿易中心等,周邊客流量十分巨大。該站設計于2007年,兩線土建同步施工,均為6B型車13m寬站臺。
3號線運營通車后,全網客流持續增長,尤其在雨雪極端天氣該站客流密度大,換乘客流擁堵嚴重,乘客乘坐舒適度降低的同時給運營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2018年1月4日的極端暴雪天氣造成車站極度擁堵,車站客流組織幾乎癱瘓,小寨站客流優化及土建擴能改造事宜啟動。
研究依據包括小寨車站布局、運營線網客流數據、換乘車站的內部微觀客流數據、實際運營時刻表、現狀調查數據。
通過改造、疏導、分流等措施,將客流均勻引至站臺層,均衡樓扶梯使用效率,避免擁堵于一點,加快客流疏解速度,給長期運營帶來利好,增強車站承擔客流風險的能力,緩解運營的壓力。
(1)現狀調研。進行行車組織、客流、車站設施布局、運營現狀及車站員工問卷調查,了解車站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2)現狀分析。根據調研結果,對車站設施布局、設備能力和乘客走行流線進行靜態計算分析,評價高峰期間車站整體運營情況。使用legion軟件進行仿真客流模擬,結合現狀調研結果校核模型,得出現狀早高峰客流模擬結果。
(3)歸納總結。結合靜態分析、動態分析和現狀調查的結果,歸納出小寨路站現狀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行車組織、客流控制、優化流線和設備布局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分析計算優化效果。
(4)得出結論。針對優化方案,再次使用legion軟件進行仿真客流模擬,直觀分析優化后效果及研推優化方案。
(1)客流調查與分析。小寨站工作日周一進站6.67萬人次、出站70.7萬人次、換乘量17.4萬人次、客運量31.1萬人次;周五進站7.14萬人次、出站82.5萬人次、換乘量18.6萬人次、客運量33.9萬人次。現狀高峰小時客流已達預測2018年高峰小時客流的1.8倍,接近預測遠期2040年客流(其中進出站客流已經達到預測遠期值,換乘客流約為預測遠期值的70%)。
(2)行車組織調查。2號線采用單一交路運營,最小行車間隔約2min37s;3號線高峰采用大小交路運營,大、小交路重合段的最小行車間隔2min52s。
(3)車站布局及換乘方案。小寨站2號線換3號線通過站臺層T型節點換乘,3號線換2號線需上至站廳層換乘。
(4)擁堵點梳理。2號線換乘3號線的客流均集中在2號線中部2組樓梯前,在3號線站臺匯集成一股人流沖擊3號線站臺端部,形成長排隊。3號線行車間隔大于2號線,乘客在站臺聚集數量大,在下列車到達時在站臺形成人員擁堵。3號線換2號線客流集中在站廳層北側樓扶梯組和中部T型樓梯組前。早、晚高峰情況相同,早高峰期時段,A口處進站閘機前及D口處出站閘機前排隊嚴重。車站部分區域導向標識設置不明顯,乘客易走錯。
(5)車站仿真模擬運營情況。在高峰客流仿真模擬中,站廳去往2號線通道客流擁堵明顯,2號線中部樓梯下行客流量大,在D口出站閘機前排隊嚴重,與現場調研結果相符。2號線站臺中部候車區域的欄桿端部客流擁擠明顯,2號線換3號線樓梯處客流量大,與現場調研結果相符。3號線站臺西端大量換乘客流涌入,站臺西端扶梯和最東端樓梯前排隊嚴重,與現場調研結果相符。
(1)調查結果。通過對小寨站行車組織、客流及車站布局的調查和分析,結合現場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2、3號線路之間的行車對數不匹配。②兩線采用站臺節點換乘,換乘距離短,節約乘客步行時間及步行距離,但是站臺壓力大,無換乘空間。③3號線站廳層北側換乘通道唯一且較窄,通行能力緊張。④2號線站廳層北側D出入口進站及出站閘機排隊乘客多,排隊長。⑤3號線引導乘客前往賽格商業導向標識不明顯,乘客易穿越2號線站廳,導致站廳層客流量大,乘客密度高。⑥采用legion客流仿真軟件,得出樓扶梯入口前、大客流通道區域服務水平多在D級及以下,3號線站臺及站廳去往2號線通道區的客流密度最高,空間利用率高的地方主要在站廳去往2號線通道區域、3號線西端站廳,和客流高密度區域基本一致。
(2)問題總結。通過靜態分析和動態模擬,主要問題有3號線換2號線流線單一,2至3號線非換乘客流對2號線客流產生的壓力大,車站站臺擁擠及客流不均衡,導向標識指向不清晰,T型換樓梯處換乘客流大等問題。
(1)安全性:客流組織必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2)均衡性:引導客流分布均衡,避免節點客流壓力過大;(3)有序性:客流組織有序、換乘流線清晰,盡量減少大客流交織;(4)可控性:突發大客流時段,根據現場需求采用多級控制,進站客流可在安檢外進行控制,換乘客流優先考慮在站廳層儲流空間進行控制。
(1)線網層面與小寨站交互客流較大的車站采取適當限流措施;(2)提高3號線與2號線運能匹配性。
(1)第一級:單向方案。重新設置原先擁堵較嚴重的站廳中部樓梯前導流欄桿,使部分客流去往南北兩側的扶梯分擔中部樓梯壓力,增加站廳去往3號線的通道,分擔2號線站臺層通過客流。
(2)第一級:雙向方案。站臺換乘樓梯南邊留出1/3的寬度,便于3號線上行方向列車乘客換乘2號線,3號線下行方向列車和站臺東端客流仍主要采用站廳換乘模式。
(3)第二級:閘機改造。3號線站廳層進站閘機東移,便于引導乘客在站廳去往3號線東端扶梯,降低3號線站臺兩端客流分布不均衡性。進行上述優化,樓扶梯入口前、大客流通道區域服務水平多在D級及以下。
(4)第三級:土建改造(遠期方案)。與該站相鄰的大雁塔站為3、4號線換乘車站,會有節假日突發客流,模擬小寨站高峰小時客流增長至4萬人次情況,運營尚未出現大面積擁堵癱瘓。若客流進一步增長,可提高2、3號線行車對數,保證運能與客流匹配。如仍無法緩解客流擁堵,適時啟動土建改造。方案一:將3號線站廳北側設備樓梯間外掛車站主體設置,增大此范圍付費區面積,避免咽喉區域擁堵,增加客流通行能力。方案二:將3號線站廳北側局部外擴一柱跨,使站廳具有一定緩沖空間,在突發大客流有一定的空間進行運營組織,儲能空間增加面積約為380.3m2。小寨站客流擁堵存在問題及優化措施如圖1所示。

圖1 小寨站客流擁堵存在問題及優化措施
筆者所采取的優化方法得到了車站運營部門的充分肯定,所提優化建議已被運營部門基本采納,其中,已經實施的建議包括線網客流控制、車站布局優化、引導標識設計優化、節假日期間實施客流控制,為乘客的乘車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軌道運營的合理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