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德,李表鵬,廖 靜,胡文杰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一隊,廣東 汕頭 515041)
分水凹鎢鉬礦床位于紫金縣城130°方向,直距約25km,處于蓮花山整裝勘查區中部,為蓮花山斷裂帶錫多金屬成礦核心區域[1]。礦床賦存于晚白堊世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K22c)與下侏羅統地層接觸帶附近,礦體主要受北東向金坑斷裂組控制。
礦區位于位于蓮花山整裝勘查區中部,為蓮花山斷裂帶錫多金屬成礦核心區域[2];內地層廣泛發育,巖漿巖活動強烈,構造十分發育,礦化明顯。
區域上出露主要地層有銀瓶山組(TJy)、上龍水組(J1sl)、長埔組(J1c)、吉水門組(J1js)、熱水洞組(J2-3r)、青坑組(J1q)、南山村組(JKn)、合水組(K1h)以及第四系(Q)等。其中:銀瓶山組(TJy)、上龍水組(J1sl)與長埔組(J1c)為區內主要賦礦地層。
礦區域處于粵東沿海蓮花山山脈主峰地段,跨越我省著名的北東向蓮花山構造帶,地質構造位置上位于1:50 萬廣東省構造體系圖中所稱早期新華夏系蓮花山構造帶和東西向高要-惠來構造帶的交接復合地區北緣。調查查區內北東向構造中褶皺構造為高潭背斜,斷裂構造有金坑斷裂組、南嶺斷裂組、中洞斷裂組與丁家田斷裂;北西向構造主要為中心村斷裂與米塘坪斷裂。
區域巖漿活動十分頻繁,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在漫長的地質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多次的地殼運動和構造運動,各主要構造期均伴有規模不等的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了不同類型、大小不一的侵入體,在空間上受北東向斷裂構造制約,并顯示多期活動的特征。區內侵入巖主要為中生代黑云母花崗巖,次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呈巖基或巖株產出。此外,沿有少量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多呈脈狀體產出。它們同屬蓮花山構造巖漿帶的組成部分。
礦區區域上處于粵東蓮花山構造活動帶中段,侏羅紀、白堊紀巖漿巖分布廣泛。本區噴出火山巖出露面積極少,主要為調查區北側南山村組(JKn)與西側熱水洞組(J2-3r),根據巖石共生組合特點及火山噴發旋回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下段由流紋質成分的火山碎屑巖及熔巖組成,上段由中酸性英安-流紋質成分火山碎屑巖和熔巖組成。該地層巖石組合特征描述為:巖性為灰、深灰色流紋質、英安流紋質凝灰巖、熔結凝灰巖、頂部為流紋巖及熔巖。為火山噴發沉積相酸性火山巖建造組合,與下伏地層呈噴發不整合接觸。根據巖石形成條件和產狀劃分為次火山巖相、噴發相和噴發沉積相。各巖相特征為:一是次火山巖相,該類火山巖是伴隨火山活動而形成的超淺成侵入體,與噴發巖有同源、同時和同空間的“三同”關系,區內組成該相的巖石有潛(次)黑云母花崗斑巖、潛(次)花崗斑巖;二是噴發相,火山活動過程中的各類噴發物均屬該類,本區主要見一套流紋質的晶玻屑凝灰巖、巖晶屑凝灰巖及熔結凝灰巖組成的一套火山碎屑巖;三是噴發-沉積相,是指火山作用與水下沉積作用的共同產物,主要為流紋質沉凝灰巖[1-3]。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下統上龍水組(J1sl)沉積碎屑巖與上侏羅-下白堊統南山村組(JKn)流紋質火山碎屑巖。
侏羅系下統上龍水組(J1sl):主要巖性為石英砂巖、粉砂巖、泥巖、片巖及頁巖。與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呈侵入接觸,與侏羅系呈不整合接觸。
上侏羅-下白堊統南山村組(JKn):主要巖性為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出露在礦區北東角一隅。

圖1 分水凹鎢鉬多金屬礦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內出露的斷裂按其走向大致分為北東東、北西向。
2.2.1 北東東向斷裂(F5、F6)
F5斷裂:出露礦區東南角,走向55°~69°,傾向NW,傾角60°~65°,區內出露長2.9km,斷裂寬2m~3m,主要由石英脈、中基性巖脈、圍巖碎屑等組成,為張扭性斷裂。
F6斷裂:出露礦區西南角,走向45°~50°,傾向SE,傾角82°,區內出露長0.5km,斷裂寬0.5m~1m,由脈石英、硅質碎裂巖等組成,屬張性斷裂。
百里香對一直跟隨左右的川矢隊長說:“我的香腸為什么香傳百里,奧妙就在這里!半個時辰之后,待豬安靜下來,捉來殺了,迅速用開水去毛,取出大腸,用白麻扎好兩頭,放入蒸籠蒸熟,再切成片,就可以吃了!”
2.2.2 北西(或近東西)向斷裂(F1、F2、F3、F4)
F1斷裂:出露礦區分水凹附近,總體走向275°~305°,傾向北東,傾角85°~87°,厚度約30cm~2m,長約1200m,主要充填物為石英脈、硅質碎裂巖等,斷裂中見有團塊狀,分散狀輝鉬礦等,屬張性斷裂。
F2斷裂:出露礦區分水凹北部大顏凹附近與F1 走向大致平行,走向305°~320°,傾向南東,傾角75°~86°,出露長約1.1km,寬0.2m~0.5m,主要充填物為石英脈,屬于張性斷裂。
F3斷裂:出露礦區西木頭坑北部,走向275°~285°,傾向北東,傾角70°,出露長約0.9km,寬為0.5m~0.9m,主要充填物為石英脈等,屬于張性斷裂。
F4斷裂:出露礦區西木頭南部,走向305°~325°,傾向南西,傾角87°,出露長約0.6km,寬0.3m~0.7m,主要充填物為石英脈等,屬于張性斷裂。
區內巖漿活動十分頻繁,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在漫長的地質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多次的地殼運動和構造運動,各主要構造期均伴有規模不等的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了不同類型、大小不一的侵入體,在空間上受北東向斷裂構造制約,并顯示多期活動的特征。巖漿巖主要有早白堊世微-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K13e)、晚白堊世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K22c)為主及少量花崗脈巖(γ)。
早白堊世微-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K13e):巖石呈淺灰色、灰白色,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以斜長石為主,基質鉀長石(35%~66%)、石英(22%~30%)、斜長石(9%~30%)、黑云母(0-2%)。
晚白堊世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K22c):巖石呈灰、灰白色,似斑狀結構、花崗結構,塊狀構造;鉀長石43%~45%、斜長石22%~25%、石英25%~30%、黑云母3%~4%。
礦區水系沉積物測量綜合異常主要有W、Mo 元素異常,異常面積約10.5km2,異常呈北東向展布;異常值最高:W 99.7μg/g,Mo 213.65μg/g,總體體現較好的水系沉積物異常帶,與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及礦點分布十分吻合。
礦體呈脈狀產于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的斷裂裂隙中,主要分布在礦區西部分水凹一帶的花崗巖體向北東突出部分內側,礦體呈似層狀產出,硅化破碎帶中及周邊含團塊狀,分散狀鎢礦。礦體斷續出現,總長500m,脈幅變化較大。尤以傾斜方向更為明顯,地表寬度約5cm~10cm,礦脈總的走向290°,傾向北北東,傾角較陡(70°~75°)。礦脈形態變化較大,具膨脹收縮,分枝復合,尖滅側現等現象。經民窿刻槽采樣分析,V1 鉬礦體長度290m,鉬品位0.032%~0.273%,平均0.107%,厚度0.58m~1.00m,平均長度0.76m,礦體呈脈狀產出,礦體總體走向 95°~125°,傾向北東,傾角85°~87°,厚度0.3m~2m,長約1.2km,主要受硅化破碎帶控制。
礦石礦物組合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黑鎢礦,其次有輝鉍礦、黃銅礦、黃鐵礦。礦石中WO3含量變化較大,最高可達2.54%,一般0.2%,最低0.01%以下,Mo 最高0.74%,一般0.01%以下,礦脈上部以黑鎢礦為主,往深部逐漸變為鎢鉬礦共生,再往下輝鉬礦逐漸增加。
礦石礦物成分金屬礦物含量10%~15%;主要為黑鎢礦與輝鉬礦。其中,黑鎢礦,含量6%~9%;輝鉬礦,含量4%~6%。黑鎢礦:半自形-自形晶,長板狀、針狀,粒徑0.5mm~5mm,個別大于10mm。黑鎢礦主要是由氣化-高溫熱液作用,以產于高溫熱液石英脈中,成因上與花崗巖有關。輝鉬礦:它形晶、半自形晶,葉片狀,彎曲鱗片狀,個別呈束狀、菊花狀集合體,易變形,自形程度較好,粒變化較大,粒徑0.2mm~2.5mm,主要產于高溫熱液礦床中。
脈石:主要由鉀長石、石英等組成。
根據礦物的結構及產出形態,金屬礦物的大致生成順序為:黑鎢礦-輝鉬礦,黑鎢礦自形程度較好,最早生成,其次為輝鉬礦,輝鉬礦交代黑鎢礦。
礦石結構構造:它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分水凹鎢鉬多金屬礦床成因類型以高-中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為主。
(1)老采坑、民窿分布地段。
(2)地表出露石英脈帶、硅化破碎帶是尋找鎢鉬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3)W、Mo 綜合化探異常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