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駱曲波

貴州省正安縣在決戰決勝深度貧困的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個人,他們是基層扶貧干部,是黨員,是黨組織負責人,也是生機勃勃的年輕人。他們數年如一日地奮斗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用心、用情、用力開展扶貧工作”的要求,扎根農村、心系群眾、艱苦奮斗,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努力當好貧困群眾脫貧的“催化劑”“助推器”,不斷將脫貧攻堅推向深入,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這兩天身體好點沒得?藥吃完了嗎?你把買藥的方子給我,下次來的時候我幫你把藥帶過來。”正安縣流渡鎮古城村田壩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鄭繼安家有3口人,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女兒常年在外讀書,患有帕金森癥的他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該村第一書記程歷了解到鄭繼安家情況后,經常上門幫其打掃屋子、煮飯洗碗,對其日常生活物資儲備、身體健康狀況等更是關心有加。
69歲的古城村當壩組村民岳有玲也是常年一個人生活,生活十分拮據。在危房改造時因土地問題與鄰居發生糾紛,程歷便自掏腰包為其協調解決了矛盾。
“我覺得程書記像我的子女對我一樣好。”這是岳有玲對程歷發自內心的評價。
1989年出生的程歷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這是程歷的座右銘。他說:“我最想做的就幫他們解決最直接、最需要、最現實的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我會繼續和村支兩委一道為群眾辦好操心事、揪心事和擔心事。”
駐村后,程歷第一時間走訪了古城村的1431戶群眾,了解了各戶的基本情況,并根據村民的所需所求,盡全力提供幫助。在駐村走訪過程中,他發現農村存在群眾居住環境差,生活質量低等現象,便積極借助各方力量,籌措資金和物資,激勵農戶完成“四改兩化一拆除”工作。
2018年以來,古城村共計實施省定危房改造123戶、縣定危房改造8戶;人居環境改造改房422戶、改廚329戶、改廁369戶、改圈118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2戶;連戶路3.2公里、院壩硬化25000平方米。
開展駐村工作兩年多以來,程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贏得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2020年,“全省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的榮譽,更是對程歷的駐村工作給予了肯定。
像程歷一樣的年輕干部們深知,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我是誰,為了誰?”應當成為年輕干部的終身之問。只有時刻懷揣一顆為民初心,才能真正擺正同群眾的關系,才能接地氣、去官氣,才能把精準扶貧責任真正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用自己的真誠之舉,點燃群眾脫貧致富熱情。
正安縣自2019年6月開展脫貧攻堅總攻決戰以來,全縣2195名基層黨員、干部將攻克深度貧困堡壘作為己任,舍小家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走村串寨、進村入戶宣傳宣講國家扶貧政策,不分天晴下雨奔走在產業發展、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的最前線。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飯,過年才有米湯喝”。這是正安縣中觀鎮九曲村的自然環境和當地人生活的真實寫照。2018年3月,正安縣中觀鎮扶貧工作站干部蔡焜上任該村支部書記后,他通過遍訪所有村民組,了解到當地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全村共有11個村民組,而出村公路卻只有一條,生產生活十分不便,他便暗自盤算著如何讓交通閉塞的群眾“走出去”的辦法。
1991年出生的蔡焜,今年29歲。別看他年紀輕,但只要是認準的事兒,就非做不可。“要想富,先修路!”這六個字讓蔡焜夜不能寐,修路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強烈。他下定決心:只有解決好基礎設施,才能談得上發展產業。
有了蔡焜的堅定執著,擔當作為,全村群眾的積極參與,九曲村在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11個村民組16.3公里長的通寨路、產業路建設。
九曲村村委會主任王萬倫介紹,九曲村萬家山組是當地最窮的一個村民組,在未修通公路以前談不上任何發展。蔡焜動員組織村支兩委會一班人,專門建立了萬家山修建山村公路的團隊,投入熱火朝天的修路工作中。
王萬倫還說:“蔡焜同志擔任九曲村支部書記以來,工作認真,態度端正,深得當地老百姓和村支兩委的信任。公路修通后,他還帶領大家乘勢而上發展脆紅李830畝,算是為該村的產業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一個個產業,一條條路,從無到有,談何容易。為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像蔡焜這樣全身心撲到脫貧攻堅戰場上來的基層扶貧干部還有很多。路夠不夠寬、電壓夠不夠用、基地信號強不強、產業興不興旺,都是他們為全力當好群眾“貼心管家”的日常話語……
“我一定會戒驕戒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繼續為全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奉獻自己的力量。”蔡焜的話發自肺腑,鏗鏘有力。
在正安縣脫貧攻堅進入總攻決戰的歷史進刻,年輕干部們進一步增強了緊迫感和主動性,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倒排工期、落實責任,抓緊施工、強力推進,以奮勇向前、無所畏懼的魄力,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去干工作、破難題、促發展、解民憂,真正為困難群眾出力、出智、出技,成為貧困戶致富的好幫手、指路者、“送炭”人,全力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正安縣很多年輕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發揮思維靈活的優勢,統籌幫扶資源、整合幫扶力量,因村施策,幫助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協調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因地制宜幫助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旅游等特色增收致富產業,并積極探索構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的困難,讓百姓真正富起來。
走進位于正安縣小雅鎮桐子坪村的正安縣雅薯粉條加工廠,晾曬房里的一排排粉條映入眼簾,工人們正在對粉條進行稱重、包裝。一根根小小的粉條從原料、生產到加工、成品等都出自桐子坪村。
村子里建起了加工廠,這要擱在以前,村里人想都不敢想。但自從村委會來了一個年輕人后,很多過去不敢想的事兒,現在都變成了現實。這個人就是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派駐正安縣小雅鎮桐子坪村第一書記王永生。
初到村里時,王永生剛好30歲,在學校里干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事兒,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展駐村幫扶,與群眾打交道,同樣需要傳道授業解惑。我也很年輕,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關鍵還是要和群眾共同學習,探索授之以‘漁’的好辦法。”
秉承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信念,王永生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主動向自己的“娘家人”——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協調資金3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50萬元在當地建起了紅薯加工廠,并引進“商薯19”讓群眾種植,依托鄉村零售、學院“校農結合”超市、電商等渠道打開銷路。
新的種植品種使畝產值能達到3000塊錢,這為農民的增收致富、持續做好薯條加工產業提供了好的渠道,也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新的支柱。在王永生的帶領下,桐子坪村黨總支還以黨建為抓手,統籌推進陣地、宣傳、產業、培訓、項目、助學等工作,著力打造精簡高效的干部隊伍,狠抓基層黨的建設,規范兩個支部黨建活動的開展。
通過王永生的協調爭取,自2016年以來,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幫扶正安縣小雅鎮桐子坪村過程中,從財力、物力、人力、智力等方面為該村提供了大力支持。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派出3名第一書記與桐子坪村村支兩委、干部共謀發展。4年來,遵義職院撥付項目資金167萬元,實施較大的項目18個,協調其他資金和設備60萬元,開挖毛路10條7.3公里;辣椒基地支持復合肥5000斤(50包)、黑地膜90條,共計17900元。通過建設陣地、夯實基礎、開展技術培訓、發展產業等方式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在今年的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中,桐子坪村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
如今走進桐子坪村,路燈亮了,人行道寬了,人居環境好了,家家戶戶都是干干凈凈的,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鄉村振興剛剛開始,脫貧攻堅仍然在路上,脫貧四不摘,初心永不改。”王永生說,“貧困出列之后,我和村支兩委的工作還要更加精準,與時俱進,不斷推進一宣六幫,用好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的資源,做好桐子坪的各項工作。”
“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卻永久存在”。年輕干部只有求真務實、奮發進取,在脫貧攻堅中擔當盡責、建功一線,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9年底,正安縣17個貧困鄉鎮、9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出列,31298戶128031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出列,并在省政府組織的貧困縣脫貧摘帽第三方評估驗收中取得了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9.22%的好成績。2020年3月3日,省政府正式公告正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安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了有效解決,廣大的基層扶貧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為正安的脫貧事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