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紅
在新常態下,融媒體時代應運而生,對當代新聞記者的職業能力、素質與思維形式等均提出更高、更多要求。要想順應新聞信息網絡化發展趨勢,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應注重自我素質能力的提升,不斷創新傳統工作形式,將不同媒體的優勢聚集在一起,實現高度互補與融合,不斷提高新聞資源網絡化處理水平,更好地融合各類新聞資源,確保媒體競爭力持續、穩步提升,將記者行業推向全新的高度。
本文主要針對“新常態”下融媒體新聞記者的新思維展開研究,先提出其可行性因素,然后通過闡述新思維特點,重點提出了幾點融媒體新聞記者新思維的具體應用,主要包括運用跨界思維、提高新聞敏感性和信息甄別能力、提高采編技能、完善記者培養體系等,旨在不斷提高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充分滿足“新常態”下融媒體時代發展需求。
對于融媒體來說,要求媒體人要對不同新媒體設備進行應用,積極整合人力、宣傳等內容,實現多種媒體的互補與兼容,打造全新的媒體形式,例如資源通融、宣傳及利益共融等。融媒體背景中,人們憑借網絡技術,可以對各類新聞進行了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約束,所以對新聞記者融媒體技術水平要求會越來越高。對于記者而言,應真實撰寫和整理新聞內容,由于新聞的真實性特點突出,可以將人們對事件的態度通過新聞報道呈現出來,真實性報道在記者專業素養及能力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通過媒體融合可以將記者迅速報道記錄的能力提升上來,由于新聞的時效性顯著,如果與最佳播報時間不相符,將會嚴重影響其價值,在記者整理和撰寫新聞稿件時,應加強新媒體軟件的應用,迎合受眾的碎片化時間閱讀,不斷提高新聞報道水平。
對融媒體時代特點進行分析,新聞記者的新思維不僅可以確保記者對新聞價值進行準確甄別,而且還可以對媒體行業融合發展過程提供推動力。基于網絡化視角,記者應樹立高度的社會意識和職業責任感,對群眾正確的輿論方向進行引導,確保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對當前電視新聞行業發展進行分析,直播方式在諸多新聞采訪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新聞采訪實踐中,很多記者因身處陌生環境,無法對新聞采訪目標進行明確,要求新聞記者確保思維的靈敏性。憑借靈敏思維方式,既可以促進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也可以循序漸進掌握更多的新聞采訪工作技能。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行業接軌融媒體技術。社會新聞環境形勢復雜多變,出現的新聞熱點事件也比較多,所以新聞記者人員應準確辨識新聞信息,對消息的新聞價值進行充分考慮,通過有效的思維方式,將新聞價值內容挖掘出來,為后續制作和發布提供便利性,可以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度。
融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勢必會對傳統新聞行業發展形成一定沖擊,而在新常態下,其發展速度并不快。基于此,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必須要加強跨界思維方式的應用,樹立持續強化自身綜合能力與素養的職業意識,保證和融媒體時代發展需求相一致。應深入分析新聞題材內容,積極整合相關新聞資源,進一步拓展當前新聞傳播途徑,高度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使之成為統一整體,使新聞內容價值發揮到最大化。記者的整體能力是對各類新聞資源的整合能力,使新聞跨行業與區域快速得以落實,從而不斷提高電視臺的媒體競爭力。
在整個新聞報道中,編輯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新聞記者在小范圍新聞采編方面的優勢突出,但是如果新聞屬于突發性大事件報道,在相關因素的影響下,如時間、人力等,諸多媒體平臺很難有效采集和報道該類新聞信息。因此新聞記者應加強與其他平臺記者之間的合作,滿足信息共享需求。比如應加強采編共享平臺的構建,將編輯內容的時效性發揮出來,將現場采集的諸多新聞素材進行利用,如文、圖、音視頻等,確保不同新聞作品的有效編輯,從而在不同平臺上發布網絡新聞。在多平臺合力的帶動下,可以將新聞時效性提升上來,與不同受眾的新聞需求結合起來。

現階段,諸多全新媒體形式的出現,如在線報紙和在線電視等,再加上諸多媒介形式的應用,推動了“全民播報”的現象。針對于“全民播報”發布信息,其自律意識相對不足,所以極容易引發虛假信息,所以新聞記者要想更好地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應注重自身信息甄別能力的提升,面對海量新聞線索,應迅速作出判斷和核實。首先,如果信息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報道語言應具備高度的嚴謹性和規范性。新聞記者切忌過度注重迎合受眾,防止“眼球效應”的出現,并避免扭曲新聞事實。
基于融媒體時代視角,新聞記者應做到獨立思考,將新聞敏感性提升上來,借助新聞報道,將“價值引領、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湖北日報》記者通過“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深入挖掘張富清事跡的新聞價值,寫出了諸多戰斗英雄的英勇事跡,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無名英雄的堅守初心、甘于奉獻等精神品質,進而引發全國的熱議和關注。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應積極深入了解新聞現場,然后在后期整理編輯好采訪內容和現場音頻,成稿之后再進行播出。而在融媒體時代出現以后,人們對新聞的時效性過度重視,記者應在現場迅速對新聞事件的整個過程進行了解,迅速整合素材,與直播間實現現場連線,為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創造有力條件。同時記者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將自身的采訪能力提升上來,尤其對于語言表達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并對各種新媒體平臺的編輯技術進行靈活運用,如短視頻、圖片處理等。
除此之外,新聞記者應加強全新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斷創新新聞采集和生產等模式,加強全新技術的學習,更好地服務于新聞采編工作。比如科大訊飛大力推行人工智能技術,如語音實時撰寫等,不僅可以將新聞記者的工作效率提升上來,而且借助訊飛智能錄音筆可以迅速轉換其錄音內容。
現階段,要想實現媒體記者人才培養目標,高校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為新聞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但是一些高校過度注重應試化教育,學習階段過于關注學生的卷面成績與及格率,并沒有對學生職業實踐予以高度重視。因此,要想滿足記者人才培養需求,在高校教育階段,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采訪技巧,為新聞行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與此同時,在進入媒體行業后培訓學習仍然非常有必要,對于新聞媒體單位來說,應對新聞受眾的不同需求進行分析,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為記者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比如在每月考評中,應包括培訓效果的考核,這對于提高記者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極大的幫助。
在融媒體時代出現后,對于新聞資源整理的要求較高,特別在音視頻剪輯技術水平這一方面。所以記者應積極學習音視頻技術,注重記者新聞直播能力的提升,加強新聞直播技巧的培養,確保新聞工作的順利進行。比如在音視頻制作和剪輯培訓方面,應注重視頻、音頻始末處理工作的開展,從而確保發音的清晰度,新聞短視頻應與新聞內容保持高度貼合,與大眾群體新聞訴求相一致,確保短視頻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新常態下,加強新聞記者的轉型勢在必行,其中,新聞記者應具備全新思維,發揮出融媒體特色,不斷創新傳統工作模式,確保良好的互補、融合效果,促進新聞行業健康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