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永正
前年,張桂光先生在北京舉辦書法展覽,我為題辭兩幀:一是“以古求新,抒寫心源”,一是“守持傳統,獨立不移”,今年其準備在廣州舉辦回顧展,我的題辭是“守望嶺南”。蒙桂光認可,取以為展標。這幾幀題辭,我認為已概括了張桂光的書法精神和特色。
桂光在廣東書法家協會主席的位置上,一再強調自己是位業余書法家,他雖然熱愛書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中國古文字學方面。他出任主席時,我曾表示惋惜,因為他還承擔著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社會公職會耗費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桂光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賦甚高,勤奮好學,很早就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其父雅愛古典詩文,尤鐘情于顏體書法。桂光少時隨父習書,即從《麻姑仙壇記》入手,復借譚延闿《枯樹賦》以體味顏楷的使轉頓挫,并以錢南園《施芳谷壽序》增其文氣,故其行筆利落自然,骨架開張而氣度儒雅,與時下某些習顏者或描頭畫角了無生氣,或按頓過甚惡札霸戾的情況有本質的差別。
桂光書法基本格局的形成,當在師從朱庸齋先生以后。我和桂光同學于分春館中,桂光除了與同門一起研習詞學外,還經常私下向老師請教有關書法的問題,他對朱師點畫精微、氣度閑雅的小楷尤為心折,由此上溯鍾、王,旁參趙、文。桂光小楷朗潤秀逸,與朱師的蕭散淡雅異趣,既傳師門薪火,又呈現其個人面目。
桂光用力最勤,亦最能表達其性情的是行草。1961年冬,桂光持朱師介紹函,敲開泰華樓大門,開始了與李曲齋先生30多年的師生情緣。在李先生指導下,他對宋高宗《千字文》做了認真的臨摹學習,并于1964年以行書條幅入選省展,當時年僅16,已在書壇上嶄露頭角;1973年“文革”期間第一次省展,桂光又以行書條幅令觀眾注目,其體格于宋高宗之外,還略現黃山谷、趙孟的端倪。爾后,桂光的行草亦更趨成熟老練,小字參董、大字參顏,還有李北海、李應禎等,取法多方,頗能以雅健清新、自然流美的面目示人。
1978年是我和桂光人生轉折的重要年頭。這一年,我們考上了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專業,成為容庚、商承祚二老的研究生,再次成為同門,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學術研究生涯。桂光在取得古文字學重大成果的同時,還在古文字領域為書法研究創作拓展出大片空間。桂光早期致力于對容老沉著穩健一路金文的研習,近十年來,他在編寫《商周金文摹釋總集》時,對16000多件銅器銘文的揣摩研究,逐漸形成其以結體寬舒、行筆流暢、氣定神閑為特色的風格。桂光之于秦隸,是在商老的篆筆為主的早期秦隸寫法的基礎上,加入中后期秦隸日漸增多的隸、草元素,以彰顯篆、隸、草并見的秦隸特色。言恭達先生稱:“桂光同商老的秦隸又不一樣,他是按照自己的個性和審美理想進入到自己藝術風格的創新。”此外,桂光有機緣見到大量容、商二老未及見的刻款金文及戰國的盟書、簡帛,也為師門血脈的傳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桂光憑著對這些材料的文字學研究和他的書法功力與悟性,創作了不少邁越時流的作品,誠如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高慶春先生所言:“我看了桂光本人創作的楚簡和馬王堆帛書風格類的作品,這些東西從他的學術角度能深入進行研究挖掘……張桂光先生在這方面無論是臨還是創都做了很多,對年輕人有很重要的引導示范作用。”
桂光在成長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朱、李兩師的豁達大度,能據他所遇到的問題,介紹他向相關前輩請益,使桂光有機會接觸各派宗師,了解各家法門,為對嶺南書法的傳承守望打下很好的基礎。

張桂光 篆書 《酸堿椎輪》聯
林直勉開創、吳子復傳揚的嶺南隸法,論者以為“開數百年隸法之新面貌”,準確地說,應是在漢隸式微數百年之后,重新找到發掘與弘揚的路徑和方法。桂光有幸得朱師函介,向子復先生請益,還與林派重要傳人張奔云父子有密切交往,故得通曉其家法。20世紀90年代后,傳統漢隸受流行書風沖擊已變得面目全非,今日正本清源,正是嶺南隸法的用武之時,桂光雖非專攻漢隸,然其書作足證其對隸法理解之純正,當可為漢隸的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章草自宋克后幾成絕響。至順德羅惇曧兄弟及番禺王薳出,才重放異彩。羅氏兄弟傳人陳荊鴻、王氏傳人莫仲予,與西關二齋皆為好友,故桂光于二氏書作均有涉獵,小字條幅多取瀟灑見長的秋齋草法,大字對聯則每效厚重見長的羅氏兄弟;作為自家特色,則重在表現行書意態,字字獨立而講求氣勢相連,加上大小字相間,頗能給人一種靈動自然的感覺。
康有為倡言碑學,亦嶺南一大亮點。桂光向少摹習北碑,碑體自非其所長,然偶作嘗試,亦自可觀。如“磨盤山古杜鵑”之仿摩崖,“紀念容老誕辰120周年聯”之效《始平公》均能中規中矩,至“爨寶子”字集聯,則似與吳派寫法及秦派寫法略有區別,也算是有益的嘗試。
書法作品能否傳世,也許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作者個人的道德品質;二是知識修養;三是審美認知;四是藝術技巧;五是社會成就。我相信,桂光是以此為方向嚴格要求自己的,也希望他的書法作品能永為世范。
桂光熱愛嶺南大地,更熱愛嶺南書法,身體力行地為嶺南書法的傳承與發揚光大而努力。近來與省書協同仁一道,策劃對已故前輩書家的推介,策劃對廣東書法百年歷史的整理、研究與宣傳,在此謹祝愿桂光能夠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