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麗 郭佳宇 楊暢
(西北大學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草案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編纂,自助行為入典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但直到草案二審稿才作出了關于“自助行為”的規定,最終《民法典》第1177條基本沿襲了三審稿的規定。“自助行為”入典既回應了現實需要,也意味著將“自助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進行規制。但是《民法典》第1177條規定的“情況緊迫”“必要范圍內”“等合理措施”以及行為人的通知義務仍然有很大的解釋空間,結合以往的司法實踐來看,這一規定也難以避免適用上的混亂,因此,對“自助行為”的適用條件進行澄清和界定是未來司法解釋的重要任務。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后,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自助行為作為私力救濟的一種手段,是對公力救濟的補充,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能適用,因此應當對其適用條件進行嚴格限定。
與自助行為較為相近的概念即自衛行為,自衛行為包含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衛行為與自助行為同屬于私力救濟的范疇,在法律上均具有適法的表現,但二者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從法益的角度考量,自助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自衛行為既可以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可以是保護他人的權益或者公共利益;從當事人的聯系上來看,在行為人做出自助行為前,當事人之間往往已經存在了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而自衛行為在實施前并不具有此種關系;從行為做出的時間點分析,自助行為只能發生在侵害發生后,更為強調其事后性,而自衛行為則是要求在侵害發生時。[1]
關于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學界存在三要件說、四要件說、五要件說等幾種不同的觀點。從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須存在合法的請求權;必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必須是情況緊迫而來不及請求有關國家機關的援助;自助方法為保障請求權所必須;必須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許可;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2]根據《民法典》第1177條的規定,可以認為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四:須存在合法的請求權;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須是情況緊迫而來不及請求有關國家機關的援助;在必要范圍內采取合理措施。
學界關于自助行為入法的討論早已有之,我國在制定《侵權責任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時,就有許多學者建議將自助行為納入法律規范體系。隨著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深入,在《民法典》編纂時,更多學者認識到自助行為的重要性,對自助行為入典提出設想。如梁慧星教授編寫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侵權行為編)》中寫道:“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對加害人實施自助行為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自助行為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3]徐國棟教授在其主持編寫的《綠色民法典草案》中寫道:“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獲得法律的干預,而只有侵害他人的權利才能保護自己的權利,此等情況下所為的侵害,行為人不承擔責任”。[4]兩位教授均將自助行為作為侵權的抗辯事由規定在侵權責任編中,但學界還有另外一種觀點,即主張將自助行為規定在總則編中,使其適用于整部《民法典》。如王利明教授在其主持的《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總則編》第289條中規定:“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權力的保護,而且如不及時處理則請求權無法實現或其行使會有困難時,為了自助而扣押、毀損他人之物,或限制有逃亡嫌疑的債務人的人身自由,或者制止債務人對有義務容忍的行為進行抵抗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5]此外,沃耘副教授也認為自助行為應當納入整個民法典的權利救濟體系,并提出對自助行為進行一般化與類型化的立法設計,即在《民法典》總則編中對民事私力救濟行為的邊界進行抽象式概括,[6]再在各分編中對人格權、物權、債權的自助行為的邊界分別作出界定。她認為,只有這樣自助行為才能成為“權利主體主動保護和實現其權利的有力措施。”[7]
本文以“自助行為”“民事案由”“判決書”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檢索,共查詢到2209篇裁判文書。排除與自助行為沒有實質關聯以及內容重復的判決書,共有裁判文書1739篇,以下是對2009—2020年自助行為司法實踐的數據統計圖:
通過圖1可以看出,各地法院對于自助行為總體上持消極態度,在當事人提出自助行為的抗辯事由時,大部分的法院選擇避而不談,而是從其他角度做出裁判。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確規定,實踐中也存在著當事人或法院對“自助行為”的誤用或濫用,以及同案不同判的情況。

圖1
1.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對自助行為的理解適用偏差較大
在一些裁判中,法院將“自主行為”“自己行為”等同于“自助行為”,即只要是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所做出的行為即為“自助行為”。究其原因,是《民法典》頒行前,自助行為并沒有成為一個明確法律概念,其構成要件、適用條件不統一,各法院對自助行為的含義理解不同,導致各種詞語之間的混用、誤用。
2.職權主義色彩濃厚,法律關系不明
在涉及自助行為的一些租賃合同糾紛中,一方當事人存在違約行為,守約方即采取停水停電、上鎖等方式對抗一方的違約行為,法院常常會將該種行為判定為當事人對解除權的行使。實際上雙方當事人并未約定合同解除條件,或即使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解除條件或者一方違約達到了法定解除條件,守約方也應當按法律規定行使解除權,發出解除通知,而法院徑行認定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并將其認定為自助行為,縮小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模糊了當事人行為的性質,混淆了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3.法院判決標準的混亂
單以判斷行為人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為例,該標準就參差不齊。如(2014)文中民三終字第40號、(2013)泌民初字第1447號兩個案件中,大致案情均為一方當事人進行違法建筑時,另一方當事人拆除建筑,但對于行為人拆除建筑是否應當認定為“自助行為”,各院的態度就大相徑庭。
《民法典》規定的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前已論及,不再贅述。唯法律規定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若不加以澄清,將有礙司法裁判。首先,自助行為的主體是否僅限于受害人本人,當受害人憑一己之力無法有效實施自助行為,向別人請求幫助時,幫助人是否也可被認定為自助行為的實施主體。其次,《民法典》第1177條規定的“情況緊迫”應如何認定,其與“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該條規定的“必要范圍”應當如何認定;其中的“等合理措施”是否包括限制人身自由。最后,該條規定的通知義務是否應為強制性規定,是否應當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在任何情形下受害人都要立即請求國家機關處理。
1.民事自助行為的主體
《民法典》實施之前,法院的裁判均未以行為人的主體身份為由否定行為的正當性。《民法典》生效后,有必要對自助行為的主體加以明確以規范自助行為的適用規則。對《民法典》第1177條第1款進行文義解釋,或許會將自助行為的主體限定為受害人本人。但是自助行為條款旨在為受害人提供合法的臨時性救濟,因此,在受害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受到其他限制而無法實施自助行為時,法律應當允許受害人以外的人代替或協助受害人實施自助行為。但是為了防止主體的不當擴張,應當進行嚴格地限制,除受害人本人外,自助行為的主體應限于其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由于受害人本人實施自助行為要求以自助為目的,所以其代理人為自助行為時也要與受害人的目的保持一致。如此,反映的是受害人的意志,方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則。對自助行為的主體進行解釋和限定一方面可以實現自助行為條款的實踐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自助行為的主體范圍無限擴大,避免自助行為和正當防衛以及緊急避險相混淆。
2.民事自助行為適用情形的界定
(1)“情況緊迫”的認定
《民法典》1177條中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情況緊迫”的認定標準,即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采取措施就會造成或者擴大損失。所謂“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應指在損害發生或有發生的危險時,國家機關沒有介入對受害人進行保護,而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處于損害繼續擴大的危險之中,此時為了及時止損,受害人可以實施自助行為。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自助行為是否有實施的必要性,即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雙方進行協商來維護受害人權益。若雙方可以進行協商,也就說明并不存在會產生財產或人身損失的緊迫危險,若協商不成也完全可以請求公力救濟,尋求國家機關的保護。
(2)“必要范圍”的認定
行為人在實施自助行為過程中可能會對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產生影響,為避免產生新的侵權事件,這種影響應當限定在“必要范圍”內。判斷自助行為是否超過了必要限度,主要是通過將行為人對相對方造成的損害與相對方給行為人造成的損害進行對比,若前者超過了后者,則超出了必要范圍。這其中也包含著一種價值選擇,如,人身合法權益應當優于財產合法權益,價值大的財產權益優于價值小的財產權益。[8]此外,法官在裁判中也應將緊迫性條件是否存在、行為人是否提前告知相對方等因素納入考量范圍。
(3)“等合理措施”的認定
筆者認為該條款中的“等合理措施”可以包括在必要范圍內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從實踐角度而言,在(2017)湘0703民初2435號案件中,法院認為在配套設備未安裝、技術人員無故離去的緊迫情況下,涂家坪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對牛某的拘束行為系自助行為。楊立新教授也認為飯店店主拘束未付錢顧客的自由的行為,屬于自助行為。[9]《德國民法典》也肯定了“處于自助的目的而扣留有逃亡嫌疑的債務人”的自助行為,故筆者認為在情況緊迫的情況下,不應對“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進行一刀切的否認,而是應在判斷該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是否與緊迫情況、受侵害程度相當。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鑒于人身自由的利益位階高階性及價值序位優先性,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在自助行為中應當謹慎使用、認定,對其加以嚴格的證明責任,行為人需保證不造成相對方的人身損害,僅僅限制其行動自由而不限制其通信以及與外界取得聯系的自由,并在行為人實現權利后及時解除限制。
《民法典》第1177條規定受害人在實施自助行為后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筆者認為不應將該通知義務解讀為強制性的規定。首先基于效率的考量,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免除受害人的通知義務,如案情簡單,且雙方對實施自助行為的處理結果都滿意的情形下,國家有關機關可以不再對糾紛進行處理,以節省司法資源,并通過出臺相關指導案例的形式對通知義務進行細化。其次,司法實踐中自助行為的案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意味著私力救濟發揮出更大的解決糾紛的作用,如果將通知義務解讀為強制規定,則會提高自助行為的標準,不利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最后,從立法目的考量,《民法典》規定自助行為是為了進一步地規范自助行為,[10]將通知義務理解為判斷自助行為是否濫用的條件而非構成要件并不影響立法目的。
自助行為寫入《民法典》是對其必要性得承認,但為了防止自助行為超出必要范圍及合理限度,演變成另一種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在對其進行認定時應當謹慎,厘清主體避免主體擴大,嚴守情況緊迫的適用前提;同時為了發揮出自助行為的救濟功能,要劃清自助行為“合理措施”及通知義務適用情形的邊界,兼顧公平正義與司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