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峰
(韶關學院 圖書館,廣東 韶關 512005)
紅色文獻主要指1921年7月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中國共產黨機關或各根據地所出版發行的各種文獻資料,其中包括黨的領袖著作、黨組織各類文件及根據地出版的各種書籍和報刊雜志等[1]。紅色文獻,尤其是革命歷史文獻,記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的艱辛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民族革命精神,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文獻史料。
粵北韶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革命重要的紅色老區,如大革命時期的“仁化暴動”、“朱德率部犁市休整”、“南雄水口戰役”、紅七軍“梅花戰役”、“紅軍長征粵北突圍”等等。在韶關這片革命熱土上譜寫出一曲曲偉大壯麗的紅色革命樂章,在中國共產黨史、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意義。整理粵北地區紅色文獻,是深入研究粵北韶關紅色文化的基礎,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前提和依托。深入挖掘、全面建設這些特色文獻,是粵北韶關圖書文獻收藏機構及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擬對韶關館藏紅色文獻建設現狀作探討。
本文以地域地名、黨組織、根據地、革命武裝、戰役戰斗、革命人物等九大類400余個任意詞為檢索項。檢索結果,見表1。

表1 韶關地區紅色文獻情況檢索 ① 包括韶關市轄3區7縣(市),英德、陽山、連縣、連南、連山以及清遠和佛岡。而館藏單位僅限于韶關市轄3區7縣(市)。

續表1
又據對韶關高校圖書館、韶關市圖書館及各縣市區公共圖書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的統計調查,各館藏情況,見表2。

表2 韶關市各圖書館館藏紅色文獻
從調查結果看,藏量上,各個圖書館館藏的紅色文獻極少,甚至嚴重不足,總體分布不均且呈分散狀態。其中武江區圖書館、南雄市圖書館、湞江區圖書館等館藏不足5種,新豐縣圖書館、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不足9種,始興縣圖書館、翁源縣圖書館、乳源縣圖書館僅9~11種。
從紅色文獻收藏整理情況來看,韶關市縣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對粵北地區的一些重要紅色文獻作了整理,但由于大部分粵北地區的紅色文獻分散于各類黨史資料和匯編資料,文獻資料整理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在調研的14個圖書館中,只有韶關學院圖書館開展了初步的整理。總的來說,文獻整理手段單一,沒有開展縱深層次的整理,需更進一步地編制粵北地區紅色文獻聯合目錄與編寫粵北地區紅色文獻提要,組建紅色文獻數據庫。見表3。

續表3
從現有館藏情況分析:
一是紅色文獻收藏面窄,建設渠道單一。目前韶關市縣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收藏的紅色文獻主要是圖書,網絡上零散的文獻基本沒有涉及。紅色文獻還包括宣傳單、糧票、徽章、信函、標語等。收藏單位均忽視了田野采訪搜集這一重要的文獻來源渠道。
二是建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紅色文獻的建設與其他地方文獻一樣,難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高校圖書館的經費用于滿足教育部對高等院校生均進書量的要求,其他公共圖書館有限的經費用于維持各項業務工作[2]。目前,各圖書館都沒有專項經費用于紅色文獻資源的建設。
三是館藏尚未形成體系。紅色文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專業性較強的工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儲備和收集整理。韶關(粵北)地區紅色文獻收集研究起步較晚,僅采用傳統的方式對紅色文獻資源進行整合、標引及揭示,忽略了“內容”發現和摘取[3]。
韶關市各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都收藏有地方紅色文獻,文獻種類又各有交集、各有特色。各收藏單位應樹立共建共享觀念,加強交流聯動,成立文獻聯盟,交換本館富余的同類紅色文獻來彌補本館收藏之缺;對那些無法獲取原件的珍貴資料,通過復印、掃描、翻拍、呈繳本等方式獲取,以及下載編輯、打印輸出網上相關粵北地區紅色文獻資料來充實館藏。同時圖書館應積極主動地與地方黨史辦、史志辦、檔案館等部門簽訂資源共享協議,建立一種資料交換、研究成果交流、信息溝通反饋的常態化文獻信息共享機制。
粵北地區,特別是韶關革命老區相關文獻收藏機構的館藏紅色文獻雖數量極少、形式單一,但普通讀者難以獲取和使用。應亟待加快整理步伐,加強粵北地區紅色文獻聯合目錄的編制,開展粵北地區紅色文獻提要的編寫,定期出版簡報。有條件的話,可依托韶關學院圖書館,整合現有粵北地區的紅色文獻資源,構建粵北地區紅色文獻數據庫,讓這些珍貴的地方紅色文獻資源發揮其功用價值。
韶關學院韶文化研究院擁有一批專家學者,而“紅色革命文化研究”是研究院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這為開展韶關紅色文獻研究提供了人才條件。充分發揮人力優勢,在紅色時間節點開展紅色文獻建設活動宣傳;定期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及QQ等新媒體,推介韶關地方紅色文獻;在“世界讀書日”、“閱讀推廣月”等活動,舉辦紅色文獻專題展,讓粵北地區紅色文獻“家喻戶曉”。
韶關地方紅色文獻是粵北地區革命史的重要載體,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粵北地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偉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質載體。它產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年代,是韶關地方黨史和現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例如,1928年1月的《中共北江特委關于各縣暴動工作綱領》、1942年7月的《林平給中央書記處電——關于粵北黨組織破壞的情形》及1945年12月的《中央書記處關于開辟與堅持贛南粵北工作給廣東區黨委的指示》等。從這些紅色文獻中,我們可以真實地了解到韶關地區的革命斗爭情況。紅色文獻整理,有助于我們研究那段革命斗爭歷史、弄清一些史實。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紅色文獻作為革命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從它誕生的那一天就承擔著教育后人的作用。研究、闡發、發揮好粵北地區紅色文獻資源,讓青年一代從革命英雄身上、從紅色故事當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韶關地方紅色文獻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發生于粵北地區的革命壯舉、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等都是革命故事、革命影視、紅色歌曲等一切紅色經典的創作素材。革命時期黨的一切方針政策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思想在紅色文獻里都有深刻的反映,無不蘊含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因此,加強紅色文獻建設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