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東京奧運會賽事已經進入第8天,獎牌榜上位置的起伏變化成為輿論關注和評論的焦點。
如果說賽場環境,防疫是始終不能忽視的重要保障。那么,對辦賽成本和經濟收益的擔心早就有了基本定論,延期一年舉辦造成的損失已經不是任何高招所能彌補和挽回的。幾個月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得很清楚,東京奧運會要討論的不是“辦不辦”,而是“怎么辦”。這番表態可以理解為相關各方不必再糾結已經注定要賠錢,應當共商共為的是如何將損失盡可能降低一些。
然而,不是誰都能轉過這個彎子,更不是誰都愿意轉換思路考慮問題。有日本媒體以“東京是奧運會轉機,還是終結的開始?”為題發聲,稱東京奧運會“各贊助企業大多放棄讓高層出席開幕式,還取消了奧運相關廣告播放”,“奧運會因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而轉向商業主義”,理念和商業這一對矛盾的扭曲如今已達到極限。其論調之偏頗、論據之無力,讓人覺得不值一駁,又不能不駁。
奧運會歷史上確實經歷過資金拮據的時期,走出困境的辦法就是改變對商業運作的限制,通過市場拓寬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來源。30年多前,日本企業對此項重大政策變化持積極態度,奧運會賽場周邊可見多家日商廣告,參與奧運會的各方人員也得到了商家不錯的服務。同為膠卷生產商的日本富士曾與美國柯達平分奧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贊助權,一個免費沖洗,另一個免費沖洗后還贈送新膠卷,都是借體育大賽平臺擴大產品影響力,爭奪消費者。此后,尼康、松下、索尼等著名廠商成為長期贊助大戶,沒聽說它們有什么抱怨。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衰退和企業營銷不景氣,近年來日企在奧運會贊助商中已經不是主角。然而,8年前申奧成功后,日本廠商掏腰包不可謂不慷慨,只是誰都不可能料到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承受壓力的也絕不只是日企。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屢次對日方籌辦中的付出表達謝意,包括普通民眾,也包括奧組委和贊助商。日本媒體此刻出來為企業代言,這才是“損害企業形象”。
將洛杉磯奧運會稱為“商業奧運”,混淆了利用市場運作與作為商業附庸的本質區別。奧運會從來不是趕集做買賣。國際奧委會制定的《奧林匹克憲章》明確指出,“反對將體育運動和運動員濫用于政治和商業目的”。數次修訂的憲章中,這一原則沒有變化。
日媒文章還提出比賽時間重合導致節目安排受影響,建議由電視媒體主導,以適應運動員的人氣和廣告價值。這種說法已經與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主旨相悖,也漠視了媒體傳遞公共信息的服務功能。別人都是商業主義,要批評,要扭轉,自己卻絕不能白做貢獻。
不可否認,國際奧委會現在早已度過四處“化緣”的難關,有錢了,只要堅持“取之于奧運,用之于奧運”就好。近年來,國際奧委會籌集資金的重點正從商業贊助為主轉向與銷售媒體版權并舉,一方面擴大了合作伙伴群體,另一方面也及時適應了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趨勢。
日本媒體在此背景下該做的是通過輿論鼓動各方利用東京奧運會物質和文化遺產,合力發展后奧運時期經濟,這也是一種機遇?!?/p>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