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的臨床特點及效果。方法 自我院收治的甲狀腺腫瘤患者中抽取58例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患者均于2015.01-2020.12期間在我院就診治療,并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傳統組(n=29,手術方式為傳統開放式手術)及腔鏡組(n=29,手術方式為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評估及治療效果及手術相關指標,并將評估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比較傳統組及腔鏡組治療效果發現,腔鏡組總有效率為89.66%,傳統組為65.52%,腔鏡組治療效果相較于傳統組更佳,P<0.05;比較傳統組及腔鏡組手術相關指標發現,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相較于傳統組均較少,手術時間相較于傳統組較長,但住院時間較短,P<0.05。結論 普外科手術在甲狀腺腫瘤治療中具有顯著價值,且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雖手術時間較長,但出血量、引流量均較小,有效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治療效果,建議臨床采納。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60-01
甲狀腺腫瘤是一種慢性頸部病變,早期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后期逐漸發展為腫瘤,多見于女性患者,臨床可表現為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形成腫塊等癥狀,隨著疾病不斷進展,患者頸部增粗,呼吸逐漸受到抑制,無法正常吞咽,因此仍需及時通過有效治療緩解病情,改善癥狀[1]。傳統開放式手術是治療甲狀腺常見手術,雖可有效清除腫瘤及其他甲狀腺病變組織,但由于甲狀腺腫瘤主要發生部位在頸部,受到切口較大影響,術中出血量較大,因此易引起較多并發癥,甚至損傷患者喉返神經[2]。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是近幾年逐漸應用于甲狀腺腫瘤治療中的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較輕的優點,同時在切除瘤體組織時采用的超聲刀,因此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進一步降低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本文現對我院58例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我院收治的58例甲狀腺腫瘤患者分為保守組及手術組,各29例,所有患者均于2015.012-2020.12期間在我院就診治療,且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16年審(22)號]。保守組納入男女比10:19,最小11歲,最大75歲,均值(43.64±5.78)歲,患病時長最短2年,最長20年,均值(11.64±2.46)年,瘤體直徑最短0.55cm,最長4.88cm,均值(2.34±0.77)cm;手術組納入男女比9:20,最小11歲,最大76歲,均值(43.86±5.46)歲,患病時長最短1年,最長20年,均值(11.43±2.76)年,瘤體直徑最短0.56cm,最長4.78cm,均值(2.64±0.24)cm。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瘤體直徑、患病時長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超聲檢查、核素掃描及甲狀腺功能檢驗等檢查確診為甲狀腺腫瘤[3];②具有自主行為能力;③符合手術指征;④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家族史;②合并缺氧缺血性疾病;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當前精神障礙、語言障礙;④研究開始前1個月接受過甲狀腺藥物治療;⑤存在智力障礙無法與醫護人員建立正常溝通。
1.2 方法
傳統組:手術方式為傳統開放式手術,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胸骨上緣正中約2cm處做一弧形切口,長度為4~6cm,順著切口分開淺層皮膚及深層組織,將甲狀腺及瘤體表面部位充分暴露在手術視野下,按照常規切除瘤體及附帶組織后,將清除完畢的甲狀腺縫合,置入引流管后進行縫合,關閉手術部位。
腔鏡組:手術方式為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頸部后仰充分暴露手術部位,進行局部浸潤聯合頸封麻醉,在患者胸骨上緣正中約2cm處做一弧形切口,長度為1.5~2cm,沿筋膜表面置入Trpcar根據患者甲狀腺腫瘤方向進行鈍性分離,置入腹腔鏡后建立腹內壓為7mmHg左右的二氧化碳氣腹,于患者兩側乳暈上緣各做一切口并置入Trpcar,分離頸前肌群及頸闊肌疏松組織后,縱向切開頸白線,觀察到瘤體部位后采用超聲刀將其與附帶組織切除,取出后偶利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手術部位,并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1)以療效判定標準為依據將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等級[4],主要包括顯效:疼痛、頸前區腫大等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異常;有效:疼痛、頸前區腫大等癥狀改善;影像學檢查發現存在細小囊腫;無效:相關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與治療前無變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
(2)統計傳統組及腔鏡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并將統計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傳統組及腔鏡組治療效果比較
比較傳統組及腔鏡組治療效果發現,腔鏡組總有效率為89.66%,傳統組為65.52%,腔鏡組治療效果相較于傳統組更佳,P<0.05,見表1。
2.2傳統組及腔鏡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比較傳統組及腔鏡組手術相關指標發現,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相較于傳統組均較少,手術時間相較于傳統組較長,但住院時間較短,P<0.05,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腫瘤是一種多見于中年女性的慢性頸部病變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形成腫塊等癥狀,早期雖瘤塊較小,但隨著疾病不斷進展,瘤體體積逐漸增大,對患者呼吸、吞咽功能造成干擾,甚至出現轉移,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5]。
臨床治療甲狀腺腫瘤最有效的辦法為手術治療,開放式手術是臨床傳統治療方式,通過在患者頸部做一切口,切除甲狀腺瘤體來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但由于頸部血管較為豐富,因此術中出血量較多,且手術過程中易對患者喉返神經造成影響[6]。隨著近幾年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手術逐漸被應用于臨床多種疾病治療中,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常被用于治療甲狀腺腫瘤,由于不在患者頸部做較大的手術切口,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且采用超聲刀切除瘤體,可在切除的同時起到止血作用,對患者喉返神經造成的影響較小[7]。本文通過比較傳統組及腔鏡組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發現,腔鏡組總有效率相較于傳統組更高;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相較于傳統組均較少,手術時間相較于傳統組較長,但住院時間較短,P<0.05。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由于提前建立了二氧化碳氣腹,因此手術視野較為廣泛,能夠清晰分辨甲狀腺瘤體組織及其他病變組織,能夠徹底清除瘤體組織,避免遠期復發及損傷甲狀旁腺、神經系統組織等,術中通過合理應用超聲刀,利用熱傳導損傷對切除部位進行合理處理,從而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保證手術不受出血干擾,在清晰的視野下完成手術,避免損傷喉上神經及喉返神經。
綜上所述,通過腹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縮短住院時間,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大道.腔鏡微創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效果觀察及對血清白細胞介素6、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4):452-455.
[2]崔廣軍.經胸壁入路腔鏡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對良性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美觀效果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0,36(2):53-55.
[3]徐玉林.FOCUS超聲刀與直型雙極電凝鑷在甲狀腺腫瘤全程精細化解剖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8):110-113.
[4]趙旭.甲狀腺腫瘤手術治療72例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3):3299-3300.
[5]孫宏建.峽部入路改良Miccoli手術對良性甲狀腺腫瘤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影響[J].淮海醫藥,2021,39(1):54-56.
[6]許波,劉先富,陳邦領,等.FOCUS超聲刀與傳統電刀在開放甲狀腺腫瘤手術中的療效比較[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8,43(1):68-69.
[7]汪加寬,吳金秀,姚禮.小切口手術與開放式手術對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后疼痛甲狀腺激素及并發癥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