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艷


摘要:目的 對產婦發生焦慮、抑郁情緒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干預措施,以緩解產婦不良情緒,提升身體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方法 選取內蒙古滿洲里市人民醫院產科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收集的分娩產婦資料共計120例,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對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兩組實施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心理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結果 對比兩組產婦在接受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情況,接受護理前無明顯差異性(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比較兩組產婦產后42d時EPDS≥13分的比例情況,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比較,有明顯差異性(P<0.05)。結論 導致產婦產生焦慮、抑郁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以此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從而取得理想的干預效果。
關鍵詞:產婦;焦慮;抑郁;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316-01
妊娠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卻是女性的一個特殊生理時期,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妊娠后期容易發生不良的心理情緒變化,而不良情緒的出現,會嚴重影響母嬰健康,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所以,目前臨床上對產婦不良情緒的產生比較重視,并認真分析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況的原因[1],針對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探究產婦不良情緒改善情況,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內蒙古滿洲里市人民醫院產科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收集的分娩產婦資料共計120例,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經過觀察與評估,全部產婦均產生了焦慮與抑郁情緒,同時全部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在觀察組60例中,產婦年齡為22-37歲,中位年齡為(26.20±1.00)歲;孕周在37-40周之間。其中包括40例初產婦與20例經產婦。在對照組60例中,產婦年齡為24-37歲,中位年齡為(28.00±1.30)歲;孕周在37-40周之間。其中包括38例初產婦與22例經產婦。比較兩組基礎資料,沒有明顯差異性(P>0.05),保持較好的樣本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我們對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原因與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評估工具為本科室自制的調查表,然后在此基礎上分別對兩組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心理護理。
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
1.2.1生理因素的分析與相關護理措施
在引發產婦發生焦慮、抑郁情緒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產婦的生理因素,在懷孕后,女性的身體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多數是會引發不適癥狀,一系列的不適反應會給孕婦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不便。此外,在女性懷孕之后,還可能發生一些妊娠合并癥,例如:妊娠高血糖、妊娠糖尿病、羊水異常等,導致對妊娠結果產生擔憂,這些均會導致產婦發生不良心理。對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對產婦的健康宣教措施,向產婦講解分娩相關知識,使產婦對妊娠及其分娩過程有正確認識,糾正錯誤的認知。針對那些有妊娠合并癥的產婦,除了要加強對產婦合并癥的健康宣教干預之外,還要積極鼓勵產婦治療合并癥,使她們能夠正確對待疾病,以此消除不良情緒。
1.2.2心理因素的分析與相關護理措施
在引起產婦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中,心理因素也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產婦由于擔心自己的承受能力、胎兒是否健康、經濟壓力等從而引發焦慮與抑郁情緒,針對此種因素護理人員要采取的護理措施為:護理人員要在詳細了解產婦全面情況的基礎上(產婦的文化背景、溝通理解能力等),對產婦進行全面且具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措施,幫助產婦了解分娩知識,并及時回答產婦的問題,積極幫助產婦做好分娩的心理準備。
1.2.3社會理因素的分析與相關護理措施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產婦的年齡、既往妊娠史、家庭對新生兒性別的期盼等。一些社會因素會對產婦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由此導致焦慮、抑郁情緒出現。針對這類產婦要加強社會支持,尤其要鼓勵產婦的丈夫與家人要多陪伴產婦。另外,還要指導其掌握一定的新生兒護理知識,積極主動地照顧新生兒,以降低產婦的不良心理發生概率[2]。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產婦的焦慮、抑郁情緒
見表1。
2.2比較兩組產婦產后42d的產后抑郁風險
見表2。
3討論
綜上所述,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根據其不良情緒的產生原因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減輕產婦的不良情緒,從而顯著降低產婦的產后抑郁風險。
參考文獻:
[1]徐凡.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原因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8,1(16):274.
[2]葉程,邵方.產婦發生焦慮抑郁情緒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00(010):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