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人們記錄生活的最原始手段,線條將有規則、有條理的世間萬物的所有元素組織于畫面中,以形成新的客觀事物。色彩是繪畫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繪畫成功的關鍵,調和不同顏色的比例,不僅能體現出畫面的層次感和平衡感,還可以形成不同顏色的圖像,真實再現客觀事物。西洋繪畫再現了客觀的對象,它用強烈的色彩創造了視覺上的沖擊和影響,畫家通過主觀處理和再加工創造出自己想要表現的繪畫語言。繪畫構圖學是研究繪畫構圖的形式美規律、藝術法則和藝術技巧的科學理論,是繪畫視覺心理學和藝術美學的結合與具體運用。
關鍵詞:線條;色彩;視覺沖擊;構圖
一、線條是最具表現力的繪畫語言
(一)線條是中國畫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無線者非畫也。”
中國繪畫使用線條來表現目標對象的形態學特性,利用各種厚度、粗細和線條的緊張感來表現節奏的變化,并使用分散的、高密度的、虛擬的實線來展示圖像獨特的魅力。這種有生命力的線條不僅描繪了客觀對象的輪廓,還流露出畫家的真實情感。
例如,在形成客觀對象時,畫家為了區別人物線條的臉部和衣服,采用了粗細、疏密、虛實不同的線條,使臉部線條看起來纖細與輕薄,衣服線條看起來厚重與均勻。一張一弛,松緊交織,線與線之間的自然流動以及銜接呼應增加了畫面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圖1、2)。
(二)線條在西方繪畫中的重要體現
初期線描主要用于草圖,起到對客觀對象再現、概括輪廓的作用。因此,線條在西洋繪畫中不是藝術的主要形態,而是一種輔助工具,用來概括客觀對象的輪廓。從古希臘時期到19世紀,西洋繪畫中線條的運用隨著藝術的進步也在不斷發展,進而演變出線性結構的各種表現形式。古希臘人認為“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是一種再現、再創造自然的重要表現手段。
19世紀以前,畫家特別注重對人物臉部特征的詳細描繪,通過小筆觸抓住五官的主要特征。直到凡·高出現,線條才在畫面中充分體現出來,他的作品《星月夜》中運用了各種各樣斑斕的線條,彎曲的長線和破碎的短線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同時從線條的變化中也可以體會到凡·高當時作畫的心境和感受(圖3)。
二、色彩協調是畫作成功的關鍵
(一)墨色是中國繪畫最傳統的顏色
中國畫講究整幅畫面主客觀的和諧統一,畫家把觀察到的實際景物的顏色在創作的過程中進行“主觀處理”,不講究色彩的真實性,而是利用色彩的融合進而表達畫面的意境。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干、濕、黑。中國畫墨分五色,根據書畫同源的理論以墨代色、以畫言志,使中國的繪畫具有一種有別于西方繪畫的獨特的形式。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大多給人典雅、沉穩的感覺,同時畫面也具有表現力和形式美。
例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畫家運用明麗的淺色和濃重的深色對照互襯,男子深色的長袍烘托著用淺色調畫出的女子形象,使畫面深淺明暗和諧,層次明晰。深中有淺,淺中有深,引起觀畫者的注意。墨色、深色既凝重沉實又鮮活生動,明艷色之間有黑白色的相隔相融,使整個畫面艷而不跳、亮而雅致。
(二)豐富的色彩是西方繪畫表現的重要因素
受古希臘文化以及基督教的影響,西方繪畫作品最初追求寫實,形成了以古希臘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為核心的美學思想表現形式——繪畫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必須要體現物質外在的美。18世紀開始,歐洲色彩學家們試圖以客觀的分類法把色彩變化“標準化”,從而找出可以靈活轉換的配色處方,以使色彩和諧配置達到“科學化”。
西方畫家強調自然景物的真實再現,因此十分注重色彩的表現以及運用。例如,莫奈注重客觀對象外光的效果,極力表現光色瞬間細微變化,“干草垛”風景組畫著重表現同一場景在不同光線氣氛下展現不同的外觀顏色,不強調物象輪廓的寫實,主要用光線和色彩表現瞬間的印象。西方現代繪畫拋棄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對自然景物的精確模仿,在繪畫作品中大膽用簡單明快的色彩塑造客觀對象,給觀畫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讓色彩得到解放。西方畫家用獨特的眼睛觀察和看待客觀事物,體現了他們享受生活、感悟生活的態度。
三、構圖是表現繪畫語言的思維方式
構圖是二維平面藝術表現形式美的基本方法,它是指在有限的平面范圍內(畫面中)將零散的元素有機地組合起來,使其形成符合藝術規律的組織結構,從而創造出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這種有條理、有規律的組織畫面的方法就是構圖。構圖是繪畫作品中全部繪畫語言的組織方式,是檢驗構思效果的具體依據,是解釋形象的全部藝術語言的總和。
(一)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
中國畫構圖講究章法、布局,即顧愷之所說的“置陳布勢”,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中國畫獨特的構圖方式,即散點透視,畫家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現的所有元素安排和組織在畫面中,使中國畫具備散點透視的特點。中國畫構圖傾向于平面裝飾性,主要依靠畫面層次的變化。因此,畫面中客觀對象既要主次分明,又要在變化中平衡畫面——即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隨著畫家構思的深化,構圖也在跟著不斷拓展,使構思在構圖中具體化。
例如,《清明上河圖》的畫家采用散點透視,以移步換景的構圖描繪整個場景。船過虹橋的緊張場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形成具有藝術效果的最精彩的部分,而畫面中的其他客觀對象都在從各個方向向虹橋集中,這樣的描繪使畫面中的每個局部也有變化,同時各個部分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圖4)。
(二)西方畫中的焦點透視
西方繪畫強調黃金比例等形式美的構圖法則,大多采用焦點透視,即集中于一點,然后將其他的點依次發散在畫面中,既重視對主體客觀對象的描繪,也強調背景的襯托。在西方繪畫中,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喜歡用數學思路構圖,為后世寫實繪畫確立了美學標準。
例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畫面餐桌和其他景物的透視消失線都集中于畫中耶穌頭上,并且把畫中的透視和飯堂墻壁、天花板的實際透視效果結合起來,不僅使耶穌作為中心人物被突出表現出來,而且使觀畫者仿佛身臨其境。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利用平行透視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縱深空間,使畫面主次前后分明,具有層次感。拉斐爾創造的三個中心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也可以看作是金字塔構圖的變式。
四、審美意識
(一)寄情于物
中國哲學是中國繪畫發展的基礎,中國繪畫受到儒釋道文化的影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使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和審美習慣。因此,中國畫注重對意境的描繪,畫中不僅隱含著畫家的真實情感,還創造出了“氣韻生動”的意境。畫家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畫作中,寄情于物,通過對物的精心描繪,表達出心中蓄積的情感,體現的是畫家內心深處的修養與情懷。
(二)模仿自然
傳統的西方繪畫注重自然寫實,強調圖像的“真實性”,始終將自然科學放在重要地位,并將科學原理貫通于繪畫之中。“科學性”的方法在西方畫家的創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方畫家善于模仿和再現世間萬物所有元素的初始形態,將看不見的元素和看得見的元素結合起來,通過想象和聯想清晰地再現客觀對象。以逼真的手法描繪客觀對象,以明暗變化重現客觀對象,從逼真到變形,呈現出西方繪畫語言的意象觀。
參考文獻:
[1]關雨琦.中西方繪畫中線的構成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0(10):22-23.
[2]張坤.視覺藝術下西方繪畫表現語言研究[J].藝術品鑒,2020(29):134-135.
[3]張菡.探析線條在現代油畫藝術中的魅力[J].現代裝飾(理論),2015(6):187.
[4]生敏.中西方繪畫中的色彩差異[J].藝海,2020(6):72-73.
[5]郭喜邦.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構圖差異思考[J].美與時代(中),2019(11):22-23.
[6]李岱松.繪畫中的中西方自然美表現比較[J].藝術教育,2015(11):233.
[7]曲冠姝,徐文生.中國畫程式化語言的運用與表現:以永樂宮壁畫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2-15.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