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小松
摘 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象物態化的結果,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反映和解讀的結果。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可謂內外交困,一方面農奴制等社會弊政造成民眾生活水平日益低下,另一方面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又使俄國的世界地位一落千丈。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批判現實主義思潮在美術中的反映。其藝術作品風格獨特,造型逼真,直至今日仍給藝術創作者諸多啟發。文章嘗試從多個角度分析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作品,以期啟發當今畫家,促進繪畫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巡回展覽畫派;藝術風格;藝術意蘊
一、巡回展覽畫派概述
19世紀60年代,一批才華橫溢的青年美術家們與傳統的學院派進行了徹底的決裂,他們退出美術學院,單獨組織起來成立彼得堡“自由畫家協會”,后更名為“巡回展覽派畫家協會”。這些青年深受批判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并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思想為創作基礎。巡回展覽派畫家協會從建立伊始到后來的銷聲匿跡短短的幾十年間,產生了克拉姆斯柯依、列賓、列維坦、蘇里科夫等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這些畫家是夜空中熠熠生輝的群星,對整個世界畫壇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們所創作之作品兼收并蓄且集百家之所長,既吸收印象主義豐富的色彩表達,又從古典主義繪畫中汲取其嚴謹莊重的造型技巧,繪畫所選的題材也十分豐富。他們的藝術作品反映底層人民的疾苦,深度挖掘人的內心世界,并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采用文學敘事手法來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大多帶有很強的情節性。
若要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不但要注重內容和形式,更應深入淺出。內容與形式皆可以理解為藝術作品的藝術語言與藝術形象,除此之外還應深究藝術作品的藝術意蘊。正如法國現象美學代表人物杜夫海納在分析藝術作品結構時將之分為材料、表現、主題三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作品的表現范疇和表現內涵都在不斷變化。因此,要對藝術作品加以分析,也必然要按照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的多層次復合結構,筆者在下文會按此結構對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
二、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之藝術語言
語言伴隨了人類文明上千年,人類用語言來表達情感、傳達意思。而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所使用的表情達意的所謂工具便是藝術語言,簡而言之,藝術語言是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時使用的物質材料以及表現手法,那么該如何詮釋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呢?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巡回展覽畫派中的絕大部分畫家屬于現實主義美術創作者,在創作油畫時多采用直接畫法。這種藝術創作方式與古典主義繪畫的層層渲染存在著顯著區別,它往往趁濕作畫,對媒介的依賴性較低,畫面上有著厚重的筆觸感。例如科羅溫的肖像作品《女歌唱家塔·斯·柳芭托維奇肖像》、列賓的大型歷史題材油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王》。這一技法可以理解為是作畫者與題材的直接接觸,對于寫實技巧以及并置筆法的造詣要求極高。
其二,油畫對于俄羅斯而言本是舶來品,俄羅斯油畫在引進之初深受拜占庭繪畫的影響,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形成了獨具其本國風格的繪畫特色。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創作者們,廣泛吸收了古典主義莊重典雅的造型技巧,并從西歐的印象主義美術創作中汲取營養,吸收其豐富的色彩應用方法。康斯坦丁·科羅溫的藝術作品一改當時畫壇中常用褐色調的風氣,色彩明朗清新,被譽為“色彩大師”。
其三,因深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影響,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多采用文學敘事的手法。例如列賓的油畫作品《不期而至》就像是一部小說,講述一個革命者被流放后經受的痛苦,家人的悲傷,以及流浪者“不期而至”時家人的意外、震驚與歡喜:母親不敢置信地半弓著腰身體微微前傾,年長的男孩認出了父親滿臉欣喜,而年幼的女孩似乎因與父親素未謀面而滿臉疑惑。這是畫家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品,他的繪畫天賦在此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之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顧名思義,即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對象。藝術形象豐富多彩,可以是生活中的人物,是名山大川、長江大河或是畫家心之所向的某種意境。巡回展覽畫派所描述的藝術形象一直以豐富著稱。著名的風景畫家列維坦以其寫實的風景油畫而聞名,他主張面向自然對景寫生,作品中充滿了對祖國山川湖泊的熱愛。列維坦為了捕捉瞬息萬變的景色變化,曾跑遍了莫斯科的郊外。他的代表作品《索科爾尼克的秋日》,描繪了一位身著黑衣的女性在秋日的道路上徐徐前行,道路兩旁堆積著厚厚的落葉,給人以蕭瑟之感。列賓將肖像畫稱為“最具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手法”。
巡回展覽畫派在創作肖像畫時所選用的藝術形象主要分為三類:其一為王宮貴族、社會名流、政要人員等作畫,例如謝洛夫的《彼得大帝在歐洲考查》;其二以市井平民、底層大眾為藝術形象,例如謝洛夫的《持桃子的小姑娘》《陽光照耀下的少女》;其三為歌唱家、音樂家、演員、文學界泰斗作畫,例如科羅溫的肖像作品《女歌唱家塔·斯·柳芭托維奇肖像》。
另外以俄羅斯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故事情節及人物為藝術形象的風俗畫,在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作品中比例也很高,最經典的莫過列賓于1870年至1873年間創作的一幅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列賓在伏爾加河流域為這幅畫的創作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他與纖夫成為朋友,力求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對藝術形象進行了充分刻畫。拋棄宗教神學,以俄羅斯民族歷史題材與人物為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在巡回展覽畫派中也十分常見。這一系列的創作從歷史故事中尋求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形象大多依照歷史故事而創作,例如列賓的作品《1698年的索菲亞公主》。
綜上所述,巡回展覽畫派用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歷史、風土民情,在以人物為形象的藝術創作中擅長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借風景、人物、情節表達情感。
四、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之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古今中外諸多藝術家在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都追求作品對于藝術意蘊的表達。中國畫家注重對人物內在精神的表現,在風景畫的創作中追求對意境的表達,這都是追求作品藝術意蘊的一種表現。例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提出:“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黑格爾曾經說過:“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有意蘊。”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藝術意蘊旨在讓人們在有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中探尋一種無限奧妙。
人們在觀看畫作時,能夠從一些風景畫中感受到蕭瑟冷寂,從一些肖像畫人物的表情中體驗其內心世界情感的變化,從歷史故事畫的畫面情節中發現某一歷史時代的某些特定元素,這些都要依靠藝術意蘊的深層次表達。
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家處在一個社會矛盾尖銳的年代,這一時期的繪畫被“為社會服務”的思想滲透,渴望通過畫作來回答現實生活所提出的種種問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使巡回展覽畫派藝術家手中的畫筆常常帶有明顯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因此,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中的藝術意蘊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通過描繪勞動人民的疾苦,表達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例如列賓的油畫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其二,通過為文學家、音樂家、社會知識分子繪制肖像畫,體現畫中人物內心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從側面體現了當時各類藝術形式關系的密切,例如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創作的《無名女郎》,即用畫面中女郎高貴冷艷的面孔表現俄羅斯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驕傲。
其三,寓情于景,借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對祖國的熱愛。風景畫中往往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主題,例如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小路》,這條道路是沙俄時代流放者、苦役犯到苦寒之地西伯利亞的必經之路,踏上此路之人往往九死一生。畫家通過對四下陰冷大地的描繪,刻畫出了俄羅斯冬季的自然景象,又借景抒情表達對祖國命運的惋惜。
其四,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創作者,善于從歷史題材的矛盾中揭露人物命運的悲劇性,通過描繪大型歷史題材,表現宏大的歷史場面,以借古諷今,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贊揚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列賓的歷史題材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王》,畫面中查波羅什人聚在一起寫信嘲諷蘇丹王,并表明絕不投降,在畫面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的叼著煙斗斜著眼,有的捧腹大笑……列賓借這一個個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現人民群眾具有的偉大力量。
五、結語
本文對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進行分析,首先為了闡述一種藝術作品的分析模式,按照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的多層次復合結構展開,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由表及里分析藝術作品,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必將大有裨益。其次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作品質量如此之高,本就有大量值得我輩學習之處。對巡回展覽畫派藝術作品的分析應帶著虔誠的學習心態,只有在互學互鑒中取長補短,我們的藝術水平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藝術修為才能不斷增長,最終才有可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奚靜之.俄羅斯和東歐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普馨偉.俄羅斯巡回畫派的文學意味及其他[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2(1):79-83.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