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源,許偉,袁靜,白旭,康歡歡,崔夢秋,葉慧義,王海屹*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放射診斷科,北京 100853;2.陜西省森林工業職工醫院CT/MR 室,西安 710300;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病理科,北京100853;4.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放射診斷科,北京 100039
后腎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是一種較為罕見腎臟良性腫瘤[1],約占腎臟上皮來源腫瘤的0.2%[2],既往多以個案報道為主。腎臟腫瘤良惡性的術前鑒別診斷對手術方式及預后有重要影響,同時腎臟良性腫瘤,特別是小腎臟腫瘤(<4 cm)在某些臨床條件下可采取主動監測的方法[3-5],而不必一定進行手術或侵入性干預,影像學檢查,特別是MRI,在腎臟腫瘤的定性診斷方面具有重要價值[6-9],然而后腎腺瘤由于其發病率低,因此對其影像學表現尚未有明確的總結,多數在術前被誤診為腎臟惡性腫瘤而采取了有創治療方法。筆者試圖對該腫瘤的臨床特點及MR 影像學表現進行系統的分析,期望幫助臨床及影像醫師掌握該疾病的特點,可能對該腫瘤做出精準的診斷,從而更加合理地指導臨床決策,最終有益于患者。
解放軍總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此項回顧性研究(研究時間 為2013 年1 月 至2019 年12 月) (批 準 文 號:倫 審 第S2021-098-01),免除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標準為:(1)腎臟腫瘤手術切除后標本病理為后腎腺瘤;(2)患者在本院行完整腎臟磁共振檢查。排除標準為圖像質量不佳,不能滿足主觀分析及客觀測量。1 名病理科醫師在解放軍總醫院病理庫內以“后腎腺瘤”或“后腎性腺瘤”進行檢索。隨后由1 名放射科醫師在本院PACS系統內進行檢索具有腎臟MRI檢查的患者并采集患者臨床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臨床癥狀,手術方式等。
1.2.1 MR設備及患者準備
患者磁共振掃描在GE Discovery MR 750 3.0 T,GE Signa HDxT 3.0 T,GE Signa HDxT 1.5%,聯影uMR 560 1.5 T,飛利浦Multiva 1.5 T MR掃描儀上進行,采用8通道相控陣線圈。檢查時采取仰臥位,腳先進。檢查前禁食4 h,禁飲2 h,MR掃描前稱量體質量,除去體外所有鐵磁性物質,確認無MR 檢查禁忌證,所有患者檢查前接受呼氣末屏氣及呼吸幅度一致性訓練。
1.2.2 掃描主要序列及參數
T2WI:T2WI 采用呼吸觸發脂肪抑制FSE 序列(軸位、冠狀位);掃描參數:TR 2000~6000 ms,TE 80~104 ms,回波鏈長(ETL) 8~16,矩陣320×224,層厚5~6 mm,層間距0.5~0.6 mm,視野(FOV) 36 cm×36 cm~40 cm×40 cm。DWI:單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成像技術(SS-EPI)(軸位);掃描參數:TR 3000 ms,TE 100 ms,矩陣128×128,層厚5~6 mm,層間距0.5 mm,FOV 36 cm×36 cm~40 cm×40 cm,帶寬250 MHz,b 值:0,800 s/mm2,同時自動生成ADC 圖。T1WI (預掃):采用肝臟三維容積快速掃描(LAVA)技術(軸位)。掃描參數:TR 4.1 ms,TE min full,翻轉角12°,矩陣320×224,層厚5 mm,FOV 36 cm×36 cm~40 cm×40 cm,帶寬166.67 MHz;動態增強掃描:采用肝臟三維容積快速掃描(LAVA)技術(軸位)。掃描參數:TR 4.1 ms,TE minimum,翻轉角12°,矩陣320×224,層厚5 mm,FOV 36 cm×36 cm~40 cm×40 cm,帶寬166.67 MHz,于對比劑注射后35 s、55 s、90 s、4~6 min,采集延遲期。掃描范圍需覆蓋全部腎臟。對比劑(釓貝葡胺或釓噴酸葡胺)劑量0.1 mmol/kg,以2 mL/s 的速率經由高壓注射器注入靜脈,隨后以20 mL生理鹽水以相同速率沖管。
所獲得的圖像由2名分別具有12年和15年MRI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共同閱片,取得一致意見,作為最終結果進行后續分析。
主要評估的指標包括病灶最大徑、所在位置(左腎、右腎)、病變邊界(清晰、不清晰)、病變與腎臟關系:外生(腫瘤中心位于腎輪廓外)、部分外生(腫瘤中心位于腎輪廓內)、內生[與腎竇關系(毗鄰與否)]、劈裂征或成角征[外生性腫瘤與腎實質交界面呈錐體形狀,尖端位于腎實質內(存在或不存在)]、假包膜[T2 加權圖像上腫瘤周圍低信號環(完整存在、不完整、不存在)],囊變壞死[T2加權上高信號,增強掃描各期未見強化(存在或不存在)]、出血(存在或不存在)、脂質(化學位移成像中反相位圖像信號減低)和脂肪(同相位為高信號,T1 預掃圖像高信號消失),T2WI、DWI、ADC、預掃T1WI 信號特點(高、等、低、均勻、不均勻)。動態增強掃描各時相病灶的強化程度(高、等、低-信號強度與腎皮質比較)以及強化趨勢(快進快出或進行性強化)。
所有病灶的病理切片由1 名高年資(副主任醫師)病理科醫師進行復習閱片,參考2016 版WHO 男性泌尿及生殖系統腫瘤病理[1]確認病理結果。
11 例符合入組及排除標準的后腎腺瘤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性3 例,女性8 例,年齡26~66 (38.5±12.3)歲;男性年齡30~46 (36.7±8.3)歲,女性年齡26~66 (39.1±14.0)歲。所有病灶均為單發。11 例患者中2 例具有紅細胞增多癥,10 例患者為查體發現,1 例因血尿查因發現。11 例后腎腺瘤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其中行腎部分切除術者10 例,行根治性腎切除術者1 例,所有病例術前和術后均未采取放療或化療。所有患者無遠處轉移及復發。所有患者詳細臨床信息見表1。
圖1 女,35歲,左腎中部后腎腺瘤。橫軸面T2加權圖像(A)見病變邊緣呈低信號,中心大片高信號,病灶周圍無假包膜征象,DWI(B)呈邊緣高信號,中心低信號,ADC 圖(C)病變邊緣呈低信號,中心高信號。預掃T1 加權圖像(D)呈等、稍低信號,動態增強掃描皮髓質期(E)輕度強化,信號強度明顯低于腎皮質,實質期(F)及延遲期(G)病灶進行性強化,但仍均低于腎皮質信號強度。病理光鏡圖片(H)顯示腫瘤細胞大小較一致、圓形,腫瘤邊緣瘤細胞排列密集,并與周圍腎組織直接接觸(HE×200)
11例后腎腺瘤最大徑為1.5~6.8 (3.7±1.7)cm,具體每個病變最大徑情況見表1。11 例后腎腺瘤位于右腎6 例,左腎5 例,5 例為圓形,4 例為卵圓形,2 例為分葉狀,11 例病灶在T2WI 上 邊 界 清 晰(100%),1 例 外 生(9.1%),6 例 部 分 外 生(54.5%),4 例內生(36.4%),7 例病灶內緣毗鄰腎竇(63.6%),11 例病灶均為未顯示劈裂征或成角征,T2WI 上具有完整假包膜征象的為2 例(18.2%),不完整假包膜為4 例(36.4%),5 例(45.4%)未顯示假包膜征象;8 例病灶顯示囊變壞死(72.7%),2 例(18.2%)病灶顯示出血,所有病灶均無脂質及脂肪顯示。T2WI 上2 例(18.2%)為稍高信號,3 例(27.3%)為等信號,6 例(54.5%)為稍低信號,11例病灶中,3例信號較均勻,8例信號不均勻,DWI 上11 例(100%)均為高信號,其中8 例(72.7%)為邊緣高信號或環形高信號,3 例(27.3%)為均勻高信號,ADC 圖9 例(81.8%)為邊緣低信號或環形低信號,2 例(18.2%)為均勻低信號,預掃T1 圖像上9 例(81.8%)為低信號,2 例為等信號(18.2%)。增強掃描11例病灶各時相信號強度均低于腎皮質,以皮髓質期對比最為明顯,所有11 例病灶強化趨勢均為進行性強化。
表1 后腎腺瘤患者臨床信息
大體檢查:腫瘤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分界尚清晰,2例可見相對清晰的包膜,其余病例包膜不明顯。切面呈灰白、淡黃色,質地中等,偶見灶狀出血;2 例可見囊腔樣結構,其余均為實性。顯微鏡下檢查:腫瘤由大小較一致的小細胞構成,細胞核呈圓形。靠近包膜的腫瘤細胞呈密集的小腺泡樣排列,低倍鏡下見該區域細胞密集、類似實片狀排列。接近腫瘤中心的區域,腫瘤細胞呈小管狀、“腎小球”樣、或乳頭狀排列,相對稀疏;且間質相對豐富,部分病例間質疏松、水腫,部分膠原纖維增生、硬化,個別病例甚至出現粗大的硬化的纖維分隔。免疫組化CD34 染色提示個別病例血管密度呈現“腫瘤周邊高,中央低”的分布特點,但部分病例血管密度無明顯差異。
本組后腎腺瘤的發病年齡為(38.5±12.3)歲,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10],男性年齡[(36.7±8.3)歲]與女性年齡[(39.1±14.0)歲]相似,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3.75,與既往文獻相似[11]。本研究中,后腎腺瘤患者無明確相關臨床癥狀,大部分為體檢發現,極少數因為其他臨床癥狀而發現,同時本組病例中,有兩例患者具有紅細胞增多癥表現,與部分既往文獻一致[12]。同時后腎腺瘤雖然有惡性報道,但本組病例中并無一例表現惡性征象(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此外,盡管文獻中曾有多發病例的報道,而本組病例中所有病灶均為單側單發。
本研究發現后腎腺瘤在T2WI 上表現為與腎實質有清晰邊界的病灶,信號以等、低為主,且欠均勻為多數情況。大部分病灶無假包膜或不完整假包膜征象,由于假包膜提示腎臟惡性腫瘤,特別是腎癌的價值較高[13-14],因此后腎腺瘤的這一特點也符合良性病變的特征,同時病理也證實,后腎腺瘤細胞與腎實質細胞直接接壤。同時本研究發現后腎腺瘤大部分(7/11)均為外生表現,后腎腺瘤11 例中有7 例病灶內緣毗鄰腎竇,這一現象之前并未有文獻進行報道。11 例病灶中有8 例出現囊變壞死,由于影像上囊變和壞死并不能截然分開,因此本研究將其放在一起進行分析,說明后腎腺瘤可出現囊性壞死,因此,通過囊變壞死可能無法與腎臟惡性腫瘤進行鑒別。另外11 例病灶中僅2 例顯示出血征象,因此可說明該病灶并不容易發生出血,即使有可能是微量,不容易在影像上得以表現。此外,11例病灶中均未發現脂質脂肪的存在。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腎臟腫瘤的定性診斷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價值[15],但目前后腎腺瘤的DWI 特征尚未有系統的描述和分析。既往文獻提及后腎腺瘤在DWI 上表現為[16]擴散受限,ADC 值較低[12,17],的確在本研究中發現后腎腺瘤在DWI上均表現為高信號,主要有兩種表現,分為環形高信號,均勻高信號,而ADC 圖上則相應的為環形低信號,均勻低信號,特別是有1 例病灶在DWI 上表現為較均勻高信號,而在ADC 圖上實為環形低信號。這種腫瘤邊緣高信號或環形高信號,經與病理結果對照分析發現,后腎腺瘤病灶在腫瘤周邊細胞排列密集,而近中心則腫瘤細胞稀疏排列所致,部分尚可見不規則裂隙。盡管本研究中后腎腺瘤DWI 環形高信號出現率很高,但是否能作為后腎腺瘤與腎癌的鑒別要點,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增強掃描的特點,在既往文獻中已多次提及,認為后腎腺瘤是少血供病灶[12,17],在MR 圖像上呈現進行性強化[12],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后腎腺瘤在皮髓質期為少血供病灶,病灶信號強度明顯低于腎皮質,在實質期及延遲期,所有病灶與腎皮質相比依然均為低信號。 與既往文獻不同的是,既往文獻中曾報告伴顯著囊變的后腎腺瘤[18]或者將后腎腺瘤分為實性腫塊型和大囊小結節型[16]兩種表現進行分析,本研究中11 例并未有大囊小結節型的影像特點,由于既往文獻的總結病例樣本量僅為6 例,這可能說明大囊小結節型的表現可能為少見表現。
圖2 女性,23歲,左腎中下部后腎腺瘤。橫軸位T2加權圖像(A)呈稍低信號,中心呈稍高信號,冠狀位T2加權圖像(B)病灶周圍無假包膜征象,DWI(C)呈高信號,邊緣信號更高,ADC圖(D)低信號,邊緣信號更低,反相位圖像(E)與同相位圖像(F)相比,信號未見減低。預掃T1加權圖像(G)呈等、稍低信號,動態增強掃描皮髓質期(H)輕度強化,信號強度明顯低于腎皮質,實質期(I),冠狀位增強圖像(J)及延遲期(K)病灶進行性強化,但仍均低于腎皮質信號強度,中心見始終無強化區。病理光鏡圖片(L)腫瘤靠近中心的區域瘤細胞呈小管狀、散在分布,瘤細胞間見粉染均質物(HE×200)
由于病理學上,后腎腺瘤容易和乳頭狀腎癌相混淆[19-20],因此影像診斷主要需要與乳頭狀腎癌進行鑒別,既往文獻報告在CT 上兩者可以相似[21],均可以表現為軟組織密度,CT 平掃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強掃描病灶邊界清晰,實性成分呈延遲性輕中度強化,強化程度低于正常腎皮質,因此難以鑒別,病理上乳頭狀腎癌往往具有假包膜,而后腎腺瘤腫瘤細胞與腎實質直接接壤,無明顯假包膜,不過由于CT 對腫瘤假包膜征象顯示敏感性較低,因此CT 對兩者鑒別價值不大,因此本研究總結分析的MRI 影像特點可為鑒別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本研究發現后腎腺瘤T2WI 多數為等低信號,周圍無假包膜或不完整,DWI擴散受限,多數呈現為環形高信號,增強掃描少血供。乳頭狀腎癌雖然也多數為少血供,但其主要表現[22]為在T2WI多數為低信號或混雜信號,常表現具有完整假包膜,Ⅰ型乳頭狀腎癌往往信號較為均勻,DWI擴散受限以均勻高信號為主,而Ⅱ型乳頭狀腎癌侵襲性更強,出血更常見,信號不均勻,DWI 以不均勻或結節樣高信號為主,這些特點有助于兩者的鑒別。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盡管本組后腎腺瘤樣本量在目前國內外報道中相對較大,但對于完整總結該疾病所有影像特征,尚不充分,還需進一步積累。另外,由于掃描時采用的機器型號有多種,參數亦不完全統一,可能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后腎腺瘤中青年女性好發,多無臨床癥狀,少數有紅細胞增多癥,主要MR 影像學特點為病灶外生為主,內緣毗鄰腎竇,T2WI 等低信號,無假包膜或假包膜不完整,DWI環形擴散受限,囊變壞死可見,出血少見,無脂質脂肪,輕度進行性強化。上述臨床特點及MR 影像特點有助于臨床醫師和影像醫師對后腎腺瘤的精確診斷。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