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曉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2017年,國家旅游局下發《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區域旅游應塑造特色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知名、認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品牌體系[1]。依托三明市旅游發展新契機,銜接上位規劃要求,結合桃源里自身特色資源和發展現狀,加強推進旅游與康養、度假相結合,以至延伸度假旅游特色產業鏈,由此開展桃源縣桃園里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旅游度假區是一種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主要目標是滿足游客休閑需求,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設備、設施與服務[2]。
國家標準中,以度假區的資源條件為劃分依據,將旅游度假區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其中自然資源指海洋、森林、溫泉、草原等非人工的、天然的資源;而人文資源則指鄉村田園、傳統聚落、主題運動和人文活動等[3]。
桃園里旅游度假區位于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距離縣城約42 km,基地大部分地區海拔450 m~1243 m,規劃總面積約為880 hm2,共分為8個地塊,其中:游客服務中心20 hm2,冰火桃源31.8 hm2,古堡桃源158 hm2,瓜果桃源348.4 hm2,花海桃源58 hm2,溶洞桃源25.3 hm2,叢林桃源200.1 hm2,泥巴桃源38.0 hm2。
大田縣文化底蘊深厚,孝道、土堡、戲曲等地方文化兼容并蓄,是“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祖地、肉身菩薩“章公六全”祖師故里。其板凳龍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堡群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坂村“闊公戲”通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估,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宋代雜劇”。
2.1.1 生態旅游熱度不斷上升
近年來,生態旅游越來越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報告》中,據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測算,全球范圍內生態旅游收入增速快,每年有10%~12%增長,成為整個旅游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幾乎與國際同步[4]。
2.1.2 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線
大田縣地處三明市東南部,面向閩南金三角開發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泉南高速、國道356線、省道217線貫穿全境,基本形成以“泉南”高速公路為主,省、縣、鄉道為輔的公路網絡。建設中的興泉鐵路、莆炎高速、國道235線途徑大田,一小時可到達三明、泉州,二小時可到廈門,三小時可達福州,可融入閩南沿海1小時經濟圈。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與游客集散點所在位置毗鄰泉南高速桃源出口,如圖1所示。

圖1 區位分析圖
2.1.3 豐富的旅游資源
度假區域內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冷熱雙泉、原始森林、土堡文化、客家民宿等為代表,主要分為三個品級,第一品級(3-4項指標在較高以上):冷熱雙泉、安良堡、畬醫畬藥、富硒土壤、富硒農產品。不難發現,除了安良堡,其余都是和康養密切相關。第二品級(2項及2項指標在較高以上):溫泉、畬族文化、客家文化、田高山茶、大田板凳龍、漢劇(大腔戲)。除了與康養密切相關的溫泉,其他都是一種特殊的民俗風情。最后是原始次森林、東風農場。
2.1.4 周邊同類對比
區域周邊有較多溫泉、農莊、溶洞等旅游景點,周邊非同類景區則以自然奇觀觀光游為主,呈兩極分化趨勢,資源品級較高,但缺乏度假類產品。因此,桃源鎮在項目定位、產品策劃和后期運營中,需找準自身定位,打造獨具文化底蘊的特色產品,避免產品同質化,造成惡性競爭及市場開發難度,才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同時,思考與可合作景區形成一種資源互補,互相帶動。以創意新奇、獨特的冷熱雙拼溫泉景點,吸引已享受過普通溫泉的市場人群,與他們形成互補,做串線游,從而實現引流。
2.2.1 同質化競爭
桃源鎮自身特色難以凸顯,存在周邊同質景區較多,旅游產品相似度高等問題。同質競爭均在溫泉旅游業、休閑度假、溶洞旅游、休閑農業等體驗產品上,受地域性限制較大。與大多數競爭對手相比,桃源鎮到泉州、廈門的距離排名較后;高鐵與國道開通后,桃源鎮交通區位條件將顯著提升。
2.2.2 保護與開發的雙重挑戰
資源的開發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盲目開發,在遵循生態優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建設。桃園里旅游度假區的建設既要實施好保護措施,又要合理開發利用,如何平衡開發與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度假區面臨的首要挑戰。
2.2.3 人才的競爭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度假區建設、管理的重要后備力量。但旅游人才不可多得,如何能吸引人才也是本次建設的難點。
2.3.4 管理體制的創新
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是度假區建設及后續運營的重要保障,根據現狀,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也是度假區發展即將面臨的挑戰。
桃源里的游客群體定位與出游的空間距離和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系。規劃以福建省客源市場結構分布為參考,從空間角度,將客源市場分為省內客源市場、國內客源市場和國際客源市場3個層次,如圖2所示。

圖2 市場分析圖
省內基礎市場:省內游客將是最重要的客源市場,以海西經濟圈內的福廈泉為核心展開。該部分游客特別是泉州的游客基礎市場巨大,應以此為依托做大桃源里旅游市場。
國內開拓市場:依據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道路交通條件,在福建地處長三角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帶、華中地區的交接處,可以爭取這些地區的潛在游客。該部分游客市場主要以大長假、帶薪假期等5 d~10 d的中長線旅游為主。
國際機會市場:福建是重要的僑鄉,海外華裔的著名故鄉,結合福建省天然的華僑優勢,進行國際市場定位。拓展東南亞、臺灣、日韓乃至歐美市場的游客,該部分客源市場首先是依托歸國華人,其次是到訪的國際友人。
游客容量是指在單位時間、一定規劃單元內所能容納的游客數量。適度的控制,能保障度假區景觀的穩定性,保障游客游賞質量跟舒適度,同時也是限制某時、某地游客過量集聚的警戒值。為了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必須對度假區的游客容量進行預測和控制,從而既能合理利用,又能有效的保護景區資源風貌和生態平衡,以下是日均容量和極限容量。
(1)日均容量
按照景區的實際可游覽面積或道路長度計算,其中游步道(游船線路)取5m/人;可游面積取1000~3000m2/人。詳細計算如表1所示。

表1 日均容量計算圖
(2)極限容量
根據LAC理論(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可接受的改變極限),即任何一個環境都存在一個承載力的極限,這一極限值是景區所能接受和恢復的,環境可接受的極限通過游客數量的極限來體現,如表2所示。

表2 極限容量計算圖
基于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市場的發展需求,結合桃園里山、水、泉、茶、堡、臺等資源,充分挖掘周邊區域的歷史、文化、自然、山水等旅游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文化以及高效益經營的規劃建設開發要求,形成以休閑康養為重點,親子互動、養生度假為特色,科普教育、研學旅游等專項旅游為輔助的度假區。將中國桃源里打造成一個“生態價值突出、旅游產品豐富、服務設施完善”的康養旅游目的地,力爭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品牌,最終打造充滿市場吸引力的田園康養旅游綜合體。
5.3.1 產品提升策略
以活動、品牌策劃為主,秉承“新、奇、特”的規劃理念,發揮策劃的創造性,結合不同資源優勢,積極接受各方面挑戰,打造具有爆發性影響力、能夠傳遞旅游品牌形象的產品。主要分為為四大板塊:生態田園、休閑度假、文化獵奇、戶外拓展。
5.3.2 旅游節慶策略
節慶旅游是指利用當地特有的文化傳統,形成景區特有的節慶活動體驗項目。大田桃源依托康養、客家、畬家等資源,舉辦有針對性的節慶活動來帶動游客,使游客獲得當地有特色的民俗節日體驗,從而達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目的。
5.3.3 空間打造策略
空間上,實現南北部分主題雙向發展,近期以北部為主,中遠期以南部作為拓展支撐。根據分區對各個片區的功能進行布局,指導項目策劃與規劃,通過游客集散中心的帶動和景區發展軸的串聯,最終實現全景區的打造。
以大田縣核心旅游資源為依托,以畬族文化、客家文化、漢劇(大腔戲)等為支撐,全力打造精品旅游度假區。
以“一軸·一心·兩翼”為景區空間核心,分別為景區南北發展軸、景區游客集散中心、北部休閑度假翼、南部生態觀光翼;圍繞“一軸·一心·兩翼”展開規劃,形成全景區輻射性影響,再形成七大旅游資源片區:古堡桃源片區、瓜果桃源片區、冰火桃源片區、花海桃源片區、溶洞桃源片區、泥巴桃源片區、叢林桃源片區,如圖3所示。

圖3 空間結構圖
構建“產品主題-龍頭產品-充實產品”的旅游產品體系。分為四大項目類型:生態田園、休閑度假、文化獵奇、戶外拓展。
生態田園:以花海桃源為龍頭產品,田園美食購物一條街、智慧田園、田園秘密探索坊、動感竹林為充實產品。
休閑度假:以冰火湯度假村為龍頭產品,花海小火車、風華養生別苑、土匪窩主題山寨為充實產品。
文化獵奇:以東坂畬寨為龍頭產品,印象安良堡、溶洞桃源為充實產品。
戶外拓展:以教育拓展基地為龍頭產品,林下大世界、土匪主題高空項目為充實產品。
6.2.1 生態田園主題
(1)桃花林
桃花林是規劃板塊里的主要產業,從游客服務中心到東風農場一路打造桃花林,不僅成為一大旅游景點,更能成為一個適合各個群體,滿足不同需求的活力型、旅游康養型度假產品。
在后期規劃中,在桃花林上空搭建一條高空觀景棧道,破除桃花花期和桃子成熟期的季節限制,搭配四季不同的植被,圍繞水系陸路布景,整個區域由一個“漫步林端棧道”全程貫穿。
(2)充實產品
智慧田園:將現有的果園接入云端技術,實現科學化生產和智慧化的體驗的智慧田園。仿效美國硅谷的科技企業培育模式,設立智慧田園(將現有的菜園、果園、竹林等都接入云端技術,實現科學化生產)。
田園秘密探索坊:以農耕體驗為主,讓游客親身體驗農耕的樂趣。游客可租賃或認購菜園,除自己體驗種植外,還可指定擬栽種的農作物讓景區負責栽種,農作物成熟之時,由景區制作成暖心禮品快遞到游客家中。
動感竹林:除將雷竹林接入云端技術,實現科學化生產,還能提供竹林景觀體驗、科普教育體驗、竹藝制作體驗、竹產業文化體驗、以及挖筍體驗。
田園美食購物一條街:打造大田藥膳美食示范街,形成一村一品,每個村落一個專賣店,賣特色農副產品,紅菇、筍產品、冷泉魚、東坂米、農場果蔬、桃子主題店等,還可制作成特色伴手禮,將大田鄉味帶給親朋好友。
6.2.2 休閑度假主題
(1)冰火湯度假村
利用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土樓,以及當地著名的特色建筑土堡進行創意性改造,使之成為冷熱雙泉的載體。通過借力使力,豐富市場吸引力,使得每種泡池產品都有其獨特炒作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整個溫泉區打造成陰陽八卦的造型,設一條水系環繞八卦,形成漂流河,夏天可在冷泉中來一次涼爽的漂游,冬天可在熱氣騰騰的溫泉中進行溫泉舒適的漂游;特殊節慶時還能邊漂游,邊體驗客家習俗如放天燈祈福等。
(2)充實產品
“東風里”養生別苑:以大田古民居為原型,融合現代居住構筑,融入泡湯養生文化,打造一處滲透著古典氣息的私密湯苑??头?、泡池、石板浴恰好可以利用斜坡做成向上遞進式。
“土土”雙泉酒店公寓:分別以土樓和土堡為原型,打造一座溫泉與冷泉酒店。
桃花海小火車:以綠色能源輕軌小火車為主,將原有道路拓寬至12 m,服務于景區內交通,以游客體驗自行、環保電瓶車為主。
土匪窩主題山寨:東坂的標志物安良堡是為抵御外敵而建,山頂的山寨山勢陡峭,可打造成為土匪主題山寨,與安良堡形成一攻一防的格局,在未來的故事演繹和互動表演中,均植入更多元素。
6.2.3 文化獵奇
(1)特色抗匪文化-東坂畬寨
復原客家人與土匪戰斗場景,打造福建第一個客家人抗匪文化元素的村落,集民宿、文化活動、畬族客家風情于一體。由于以前村落時刻防備著外部被敵人進攻,因此村里大部分東西都可食用,隨處可見種植著可食用的水果、蔬菜、草藥等,并且配套景觀小品,均以果蔬為原型設計打造,實現“邊走邊玩邊吃”的理念。
(2)充實產品
客畬文化中心:東坂村北部前往山寨的臺地上,以夯土形式打造一座L型文化館,融入數字文化館的技術。除了交流文化,還給游客提供一個集會的地方,廣場上增設每天排班演出客畬演藝節目的內容。
《印象安良堡》:在安良堡的隔間內再現抵御外敵的場景,分為器械展示間、場景重現間、客家文化間,并配以文字介紹,使堡內間間不同景。
溶洞桃源:溶洞桃源、石林前厝——會說客家故事的洞穴。打造溶洞觀光游覽步道,配套多彩的光影效果,加上情境音樂,給游客別樣的溶洞游覽體驗,除了傳統步道以外,還可以設置特別的交通,像是游船、腳踏洞、穴斗篷車,或以溶洞小火車等為洞穴內的小交通,并在乘坐小交通的洞穴路段不裝置照明設備,由五光十色連串的LED燈組成一個時空穿越感。
6.2.4 戶外拓展
(1)教育拓展基地
打造一個具有教育功能、體驗功能、素質拓展功能、學習功能、娛樂功能的教育平臺,包含各個年齡段的教育拓展基地。
(2)充實產品
體能拓展——野人飛躍記:提供難易不同、風格迥異、超強刺激的戶外運動項目。
趣味拓展——求生樹屋:樹屋內用視頻、3D投影等將森林求生知識介紹給游客,安排專人邀請游客、小朋友,體驗如何生火、搭帳篷比賽、爬樹等等。
素質拓展——青少年素質教育主題館:以突出青少年素質教育及家庭親子游為核心,項目設計上突出趣味性,通過“趣味性情景教育、讓游客真正感覺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溝通與協作”,提供一個適合青少年的戶外探索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基地。
林下大世界:根據不同品種,開展相應的林下經濟體驗,如林果采摘、蘑菇采摘、藥材識別、林下經濟生長習性科普等,打造一個林下藥材食用菌的教育科普基地。
土匪驚險高空項目:由于山寨海拔較高,且崖壁陡峭,加之面積不大,不適宜做太多項目,可在此建造一系列驚險刺激的高空挑戰項目,設小型服務站進行二次收費。
功能布局上,形成七大片區的康養旅游架構,根據布局理念,結合分區,對各個片區的功能進行布局,指導項目策劃與規劃,如圖4所示。

圖4 功能布局圖
①文化體驗區:古堡桃源-東坂畬寨;
②休閑體驗區:瓜果桃源-智慧農場;
③金湯體驗區:冰火桃源-冰火湯度假村;
④花??叼B區:花海桃源-養生別苑;
⑤溶洞觀光區:溶洞桃源-石林前厝;
⑥戶外拓展區:叢林桃源-森林部落;
⑦鄉野體驗區:泥巴桃源-鄉野廣湯。
結合《桃源鎮道路交通規劃》,重點提升:桃東線、桃廣線、廣湯至赤坂頭、赤坂頭至鎮區、鎮區至花、海-東風農場的道路,最終形成景區“8”字形的大區域路網格局,如圖5所示。

圖5 道路交通圖
外部交通以S307公路與泉南高速為主,S307貫穿東西桃源鎮與度假區相連。泉南高速桃源出口進入桃源鎮是桃源里旅游度假區的主要入口,高速未來也是桃源里旅游度假區的主要進入方式,是吸引自駕游客的重要依托。依托三明北站,極大縮短了桃源里旅游度假區與福州、閩南地區、江西地區的距離。同時,在建的興泉鐵路在永安設站,對度假區產生積極的影響,江西及閩南地區的游客通過鐵路,能更加便捷的到達項目所在地。
內部交通省道S307外,以現狀道路為基礎進行拓寬修整,新建道路沿地形規劃,最大限度降低建設成本。規劃區內采用“省道-景區主路-景區綠道-生態散步道”的四級體系;對道路兩側進行整治,對道路標識牌進行完善,對道理破損進行修補。X711縣道既是對外交通也是規劃區內主要道路,統一白改黑為7.5m,同時按照風景廊道的要求建設,道路兩邊建立 交通、文化標識系統,使之成為旅游主干線。
本文探索了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設計的實踐路徑,以深入了解桃源里現狀為前提,通過研究度假區面臨的優勢與挑戰、剖析旅游市場及預測游客容量,提出了規劃定位及規劃策略。在此基礎上,研究了空間布局、闡述了旅游產品的3個體系和4個分類,及各分類的主要產品和充實產品,最后論述了功能分區和交通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