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幼兒園 仲 華

兒童繪畫日記是兒童使用象征符號進行內容描述,使用夸張手法記錄自己對事件、對生活感受的一種方式。中班幼兒正處于繪畫能力發展的象征期到圖示期的過渡階段,表征、記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是從萌芽開始發展的。實踐中筆者發現在中班開展繪畫日記對幼兒的傾聽能力、講述能力、交往交流能力、觀察感知能力、感受欣賞能力以及表現創造能力都有極重要地影響,因此從中班開始開展兒童繪畫日記活動。本文從中班兒童繪畫日記開展實施的“時間”“內容”“過程”三維度出發,進行相關指導策略的探究,旨在更有效指導中班幼兒開展兒童繪畫日記,促進中班幼兒的全面發展。
圖畫和語言都是對思想的表達,繪畫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無形的繪畫,繪畫和語言一直以來都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表現形式上又是各自獨立的。幼兒作為繪畫日記的繪畫主體,在幼兒“畫”之后,由教師或者家長輔助幼兒用文字記錄。繪畫日記記錄的豐富內容不僅拓展了幼兒的視角,也讓幼兒在“畫”過程中更加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記”的過程中豐富了幼兒語言的表達。
開展兒童繪畫日記的時間可以是特定活動時間也可以是一日生活的碎片時間:晨間來園、集體活動、餐后自由活動等,再或是節假日回園以后都可以。如,有的班級在以“幼兒園隨記”為主題的繪畫日記,就是午餐后教師帶著孩子們撿拾桂花,幼兒們在桂花樹下繪出所見,然后一起將掉落的桂花收集帶起來回班級,利用區域活動時間對桂花進行觀察,并將自己的發現同樣以繪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在同伴間進行分享講述。同時,幼兒又將這些活動記入系列繪畫日記中,使得日記內容更加完整深入。
我們發現繪畫日記還具有“時效性”,需要“畫”和“記”一起進行才能保留它的意義和價值。而現實是班級幼兒人數多,老師來不及為每一個孩子進行文字記錄,于是有的班級老師就會在周末讓幼兒帶幾張繪畫日記回家,請家長幫助進行記錄,可是這樣的話,孩子往往想不起來自己繪畫時想記錄表達的是什么了,錯失了繪畫日記記錄的最佳時間點。因此在開展兒童繪畫日記時采取更加開放自由的方式,比如,今天孩子在園畫繪畫日記后想帶回家分享,那么就讓家長幫助文字記錄,這樣及時讓繪畫日記在幼兒園和家庭之間流動起來——不但能記錄文字內容,而且能滿足和激發幼兒畫日記后說的渴望,也帶動家長認識到繪畫日記的價值,同時可以緩解教師的壓力,一舉數得。有時,在幼兒園教師也可以用錄音的方式,讓幼兒先說出自己繪畫日記畫了什么,既鍛煉了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方便教師后期的記錄。
記錄內容非常廣泛,只要是與幼兒生活相關的所有事件或變化,呈現出其軌跡式的發展即可。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天性純真的孩子在生活中最能夠發現不同季節中動、植物的變化。比如,春天的時候,老師帶孩子們到幼兒園的小小植物角,請他們自主選擇一株或幾株感興趣的植物,畫下它們的模樣,記錄當時的所見所聞,連續幾次記錄以后,發現植物的變化,感受自然的力量。
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會發生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常常帶給幼兒不同的感受。于是,請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將自己的心情或是記憶深刻的事情記錄下來就是非常好的內容。比如,有的孩子記錄的是和同伴玩各種游戲的事情,有的孩子記錄的是自己獨立進校門的事情,還有記錄當日的心情的,比如在上幼兒園的路上看到消防車,有點擔心是不是發生了火災,事故現場的人們是不是安全。
將兒童繪畫日記和班級課程開展相結合,如,在班級開展繪本講述活動“一園青菜成了精”,幼兒們記錄內容是根據蔬菜們激烈打斗的場面創編出的不同故事場景;又如,幼兒隨記“我們的游戲”“我們的故事”等也是繪畫日記的內容;再如,開展班本微課程“常熟好地方”時,老師引導幼兒進行的“常熟方塔”“常熟火車站”“虞山風光”“我和爸爸媽媽游常熟”等敘事性繪畫日記。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實施和深化,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這也為老師們指導兒童繪畫日記增加了更多的記錄內容和方式。比如鼓勵孩子運用繪畫的形式學習制作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嘗試用圖畫、箭頭等標識呈現觀察的過程與結果,讓記錄變得有意義,通過繪畫記錄豐富孩子們的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等。
幼兒園的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如何將繪畫日記呈現在環境中,幫助幼兒們更好地相互學習,從而主動獲得更多有益的經驗呢?
將幼兒的繪畫日記呈現在主題墻上,同時介紹繪畫日記產生的背景,幼兒參與的過程和幼兒最終的收獲,為班級微課程提供素材,也為班級微課程深入探究提供途徑。在時間上,讓小朋友在一日活動的碎片時間,隨時看到,隨時翻閱,這樣幼兒就有更多地機會欣賞、學習到同伴的繪畫日記;也可以在談話環節,請幼兒來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班級中開辟固定的“繪心展區”,定期將幼兒的繪畫日記以小組展覽的方式呈現在那里,在一日活動的自由活動或活動環節之間的等待時間引導幼兒找一找有沒有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誰的繪畫日記更有藝術感、更有故事性,鼓勵孩子們互相交流,從而增加幼兒進行繪畫日記的自信心和榮譽感。
開展繪畫日記需要家長的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將每個孩子的繪畫日記拍照上傳到班級群相冊中,并和家長分享老師的記錄。同時將一些小點、小線條,那些看起來并不是很漂亮的色彩、圖案,通過孩子的講述,老師的點評讓這些點、線、色彩、圖形有了豐富的內涵,反應孩子內心想法,讓家長看到孩子繪畫日記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從而理解幼兒繪畫日記不僅僅是畫畫,不能一味地追求畫面漂亮,它是表達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法,進而獲得家長更多地支持。
還可以把單頁的繪畫日記裝訂成冊,鼓勵孩子們將他們的“自制童書”——“繪畫日記”流動起來,放置在語言區中進行自主講述;放在美工區中進行二次創作,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藝術表達能力;還可以定期在每個家庭中流動起來,讓每個看到“繪畫日記”的人都能感受到幼兒的想法,感受到幼兒的成長。
對中班繪畫日記的呈現來說,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通過動靜的相互作用,打破以往幼兒個人記錄、個人欣賞的單一學習方式,逐漸轉向同伴交流、互相評價、相互學習的交互式學習方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向深層次發展。
隨著中班幼兒能力的提高,繪畫日記還可以更多為生活、學習、游戲等服務,比如圍繞一個活動、一個游戲,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利用在家或者餐后的時間記錄——記錄活動前的設想,活動中的發現、問題以及好的經驗,活動后的所思所想……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請他們上臺介紹繪畫日記里的故事,參與集體討論,進一步提高同伴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通過全過程的參與、記錄以及分享繪畫日記,加深孩子對活動的體驗與收獲,在深度學習下形成學習興趣以及良性循環。


總之,兒童繪畫日記是一項持續性的,長期性的活動,重在日常的落實,只有通過時間、內容、環境三維度的有機融合、有機協調,才能讓老師、家長更加了解幼兒,進而助推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