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江安幼兒園 陸金銀
美術區是一個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可以為幼兒的游戲、學習與創作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條件,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使幼兒自由地觀察、欣賞不同的藝術品。在美術區幼兒可以選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與同伴友好地合作,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創造潛能、有條理地進行各種美工活動,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認識,從而塑造個性化的審美、想象與創造能力。
在美術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收集了美術區存在的共性問題:
1.教師認識不足,幼兒探索過程被忽視。
2.材料資源單一,數量多、種類少。
3.教師缺少觀察的方法,作品點評共性多、個性少。
基于此,我園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不同創作主題,聚焦問題,圍繞美工區域開展了系列美術區域個性化的專題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種“個性化”支持策略。

在“多彩的秋天”主題背景下,孩子們根據觀察到的秋天的種種變化,在感知與欣賞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與大主題相關的小主題,如:同一主題、同一材料下不同表現的“一串紅”;圍繞“秋天的菊花”利用不同的材料多元表現各種菊花;班本特色的“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秋天的農作物”等幾個小主題。幼兒通過對農作物、花、果實等實物及照片的觀察,綜合使用各種材料及技能進行拓印、添加、借形想象,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小班的孩子也能利用涂鴉、手工半成品、情景化的材料,用多種形式表現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我們根據中、大班幼兒的經驗對美術區加以優化,用“圖示留白”支持幼兒思考和探究。“圖示留白”是指把部分圖示刪減并留下相應的空白,變復雜的內容為幼兒“跳一跳”能達到高度的內容,為幼兒留下想象的空間。
我們根據幼兒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巧用相關圖示為幼兒提供技能的學習支架,幼兒在原有的創作方法上添一添、改一改,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思考;通過“步驟圖示”→“視頻演示”(錄制幼兒自主創作的流程)→“圖示留白”遞進支持不同經驗積累的幼兒;此外,我園給每個班都配備了寫生板,美術區、戶外、自然角都是幼兒創作的好去處,實物、照片觀察寫生、借形想象等表現形式逐步多元。
將美術區和其他區域相融合,促使幼兒自發生成新的創作內容。與生活區聯動,孩子們利用扎染作品設計“自主簽到臺”;與角色區結合,孩子們制作各種手工作品送到工藝品店進行拍賣游戲;表演區、工藝品店的孩子還會經常到美工區下單定制物品;與建構區聯動,孩子們將美工區設計的圖紙拿到建構區進行搭建;與閱讀區聯動,孩子們將相同主題的作品制成圖書畫冊、對閱讀區的故事進行后續創編、制作故事頭飾;科學區的孩子們利用繪畫作品玩“會爬的顏色”游戲。孩子們還將創作的“紙筒”“保齡球”“小板凳”“油桶”等帶到戶外進行游戲,體現出了作品的實用價值。
下面以大四班“自信的中國人”美工區域主題實踐為例,談談個性化美術區實施的具體做法。
1.厘清線索,設立目標
我們認為美工區域目標要兼顧主題目標和藝術素養目標。融合兩條主線的推進,我們分三個層次設置扎染的學習目標(見表1)。

表1.扎染學習目標
2.依據目標,規劃區域
我們均衡了繪畫、手工、欣賞等多種美術形式,規劃區域材料,設計了三種“退出”,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創作方式。
退出1.巧用標志,促進溝通和互動
在“自信的中國人”主題中,我們設計了與主題相關的任務卡,提供了相關的標志——臉貼,貼一面國旗表示獨立完成,兩面國旗表示兩兩配對,三面國旗的表示三人合作,以此類推。幼兒自選不同數量的國旗表示他選擇是否需要合作完成區域任務。
退出2.圖示暗示,引發思考和探究
我們根據大班幼兒的經驗對活動加以優化,形成任務的提升與分解:①用形狀標識解決重難點,如“扎染”中的“染”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是分辨扎法,我們用圓形標出圓形扎法、扇形標出折疊扎法,順利幫助幼兒理解重點、解決難點;②用留白助力成功。后續扎的技法又有很多,為此我們在材料區提供了棉線、皮筋、多種夾子。
針對大班孩子的年齡特征,結合課程游戲化的精神,我們制作了三種闖關游戲步驟圖,雖然任務難度有差異,但孩子們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并在升級闖關游戲中輕松愉悅地完成任務。
退出3.多媒體資源,激活想象和創造
為了滿足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孩子的需要,在“扎染"活動中,我們利用平板循環播出各種扎染作品的圖案,激發幼兒在美工區域中的創意和靈感。
案例:大四班的扎染活動開展了一個多月,孩子們在熟練掌握了扎染的操作流程后就對“扎染”失去了興趣。老師觀察到今天的美工區只剩下了兩個孩子,15分鐘以后只剩下一個孩子,她停下手中的材料,東張西望的,20分鐘后她的扎染只完成了一半就離開了美工區。
以下是我園在幼兒對扎染活動興趣減弱后,利用“支架”支持孩子持續、深度學習的初步探索。

圖1.10 分鐘后只剩下兩個孩子
1.情感支架:順應孩子多元表達的需要
我們在閱讀區投放的繪本《我媽媽》深受孩子們喜歡。三個孩子在閱讀區專注地閱讀,當樂樂翻到書中“我的媽媽是個手藝特好的大廚師”這一頁時對老師說:“我想幫媽媽設計漂亮的圍裙。”老師說:“可以啊,你設計的圍裙媽媽一定會很喜歡的!”樂樂稍加思索后去美工區挑選了幾樣材料就開始了創作……
這本帶有獨特價值的繪本成為了孩子經驗增長的支架,幫媽媽設計圍裙完全是孩子自主自發的創作欲望和目標。在這種帶入情感的藝術創作中,孩子更有動力、更能激發想象力,學習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2.材料支架:借“染”想象,提供孩子多元表現的機會
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不僅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還應當善于在材質中發現美。”為了避免扎染作品的單一和枯燥,我們豐富了材料架上的內容,給幼兒提供了多元輔助材料,如瓶子、純色T恤、包等載體材料,以及橡皮泥、毛線、黏土、毛根、樹葉等裝飾性材料。
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扎染后的布可以做什么呢?當問題一拋出,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生了改變,他們很快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遷移到藝術創作中,制作了蝴蝶、創意包、桌墊、圍巾等。此外,孩子們還拓展了扎染制作的表現手法,如裁剪、縫制、粘貼、纏繞等,真正做到了融入生活、學做合一。

圖2.15 分鐘后只剩下一個孩子,東張西望

圖3.20 分鐘后孩子失去興趣放下材料
3.伙伴支持:“走班”滿足孩子多種創意表現的愿望
解困化難,順利走班,我們采取了以下策略:
⑴老師組織全體幼兒分別觀看各個班級的美工區,并由多名幼兒介紹自己“游走”班級所具備的特色、材料、規則等。
⑵根據班級特色,制定“走班安排表”,便于幼兒提前規劃。
⑶幼兒設計“走班學習胸卡”,便于接受班級的老師了解這個孩子的姓名、班級等情況。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美術特色班級。
⑷將走班學習后制作的作品投放到本班作品陳列區,并由幼兒向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
走班模式中幼兒能接觸到多種工具、材料以及不同的表現手法,為美術活動積累經驗與素材,大大提升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擴大了幼兒的交往范圍,充分發揮了幼兒同伴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有效提高。

圖4.走班欣賞
我們在個性化美術區實施過程中反復強調:幼兒是具有內在創造力的獨立個體,教師需要尊重并還原個體對美的多樣化感受,追隨幼兒興趣,聆聽幼兒想法,支持幼兒大膽創作。而今,我們看見了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和表現方式,自主地進行材料整合、技能整合,大膽地想象和創造——幼兒的創作更多地與課程、生活經驗巧妙對接,真實地再現了幼兒個性化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