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亞斌 魏雨泉 陶興玲 張阿克 林永鋒 丁曉艷 范鑫祺 李 季#
(1.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193;2.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蘇州),江蘇 蘇州 215100)
餐廚垃圾是我國主要的城市有機廢棄物之一,每年產生量約為9 000萬t[1]。隨著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餐廚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餐廚垃圾收集量將持續增長,大量的餐廚垃圾如不及時處理,將會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分類后的餐廚垃圾含水率極高(通常在90%以上),熱值極低[2],增加了填埋、焚燒的處理難度和成本;填埋會污染地下水,占用土地,焚燒會污染大氣。好氧堆肥技術因其成本低、無害化程度高、處理能力大、處理后的產品可以直接施用于土壤,已經成為處理餐廚垃圾的一個重要手段[3]。
與畜禽糞便、園林垃圾、農業秸稈等廢棄物相比,餐廚垃圾具有獨特的性質,例如含油量高(1%(質量分數,下同)~5%,濕基),這對餐廚垃圾好氧堆肥帶來了新的挑戰[4]。油脂會包裹在物料表面,阻礙微生物對物料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的降解,抑制餐廚垃圾好氧堆肥的啟動[5]。大量研究者嘗試將餐廚垃圾在前端去除油脂后進行堆肥,雖然效果尚可,但是費時費力,導致最終處理成本增大[6]。關于油脂降解菌的篩選報道很多,羅躍中等[7]篩選獲得一株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2 ℃,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3 d的油脂降解率為81.6%;康燕莉等[8]篩選獲得一株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licheniformis),最適生長溫度為35 ℃,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2 d的油脂降解率為87.4%;這些微生物可以用來降解污水中的油脂;但是,可能無法應用于堆肥環境。餐廚垃圾好氧堆肥會經歷一個高溫過程,為了殺滅堆體中的病原菌,通常要求堆體維持高溫(>50 ℃)5 d以上。因此,要求接種的微生物對溫度有很好的耐受性。同時為了達到良好的油脂降解效果,一般要求接種的微生物從該種物料中篩選獲得,這樣有利于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從而達到快速降解油脂的目的。
本研究從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高溫期樣品中富集馴化、篩選獲得耐高溫油脂降解菌株,將其復配接種到餐廚垃圾堆肥中,期望降解餐廚垃圾中的油脂,加快餐廚垃圾好氧堆肥腐熟進程。本研究可為基于生物強化技術的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工藝奠定基礎。
菌株篩選樣品采集自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蘇州),取某次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高溫期樣品500 g,用于篩選耐高溫油脂降解菌株[9]。
富集培養基:大豆油(大豆油作為唯一碳源,質量濃度隨初篩中的周期逐次遞增,分別為0.8、1.2、1.6、2.0、2.4 g/L),MgSO4·7H2O 0.1 g,(NH4)2SO41.0 g,KH2PO40.3 g,K2HPO41.5 g,NaCl 5.0 g,蒸餾水1 000 mL,pH 7.0。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牛肉膏5 g,NaCl 5 g,蛋白胨10 g,蒸餾水1 000 mL,pH 7.0。
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添加20 g瓊脂粉。包括平板、斜面兩種類型。
中性紅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中添加1.6%(質量分數)中性紅水溶液1 mL、大豆油5.0 g。
油脂降解能力測定培養基:大豆油質量濃度為5.0 g/L,其他與富集培養基配方一致。
(1) 油脂降解菌的初篩:稱量堆肥樣品5 g于45 mL富集培養基中,30 ℃、180 r/min培養6 d,然后吸取5 mL菌液于45 mL新的富集培養基中,相同條件下培養6 d,如此馴化5個周期。將第5個周期的菌液,稀釋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平板培養基上,挑選不同形態特征的菌落進行劃線分離,純化后的菌株保存于牛肉膏蛋白胨固體斜面培養基中備用[10],[11]61。
(2) 油脂降解菌的復篩:將菌株接種于中性紅培養基上,30 ℃培養48 h,觀察菌落是否變紅,變紅則表示菌株能夠降解油脂并產生脂肪酸。
(3) 耐高溫油脂降解菌的篩選:將分離純化的菌株,接種于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平板培養基中,分為3組,分別置于50、60、70 ℃培養箱中,48 h后觀察菌株的生長情況。將篩選出的菌株保存于牛肉膏蛋白胨固體斜面培養基中。
(4) 耐高溫油脂降解菌的油脂降解能力測定:將篩選出的菌株接種于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平板培養基中,30 ℃、180 r/min培養24 h,調節菌液使其在600 nm波長處的吸光值(OD600)為1.0,按照5%(體積分數,下同)接種量接種至油脂降解能力測定培養基中,30 ℃、180 r/min培養8 d,采用重量法測定大豆油的含量,計算油脂降解率[12]。
采用煮沸法獲得DNA模板,送至上海某生物科技公司測序(16S rDNA),引物分別為27F和1492R,將基因測序結果在GenBank中BLAST比對,采用MEGA 6.0對16S rDNA結果進行比對分析,并畫系統發育樹[11]63。
采用牛津杯法對菌株(篩選得到的2株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分別記為HBT-2和HBT-12)進行拮抗實驗。采用預加菌液傾注平板法,往已冷卻50 ℃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平板培養基中接種20%的種子液(油脂降解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30 ℃、180 r/min培養2 d),混合均勻,傾注凝固后備用。將已經滅菌的牛津杯置于實驗平板中,往牛津杯中加入10 μL種子液,30 ℃培養48 h,觀察菌株之間是否產生拮抗作用[13]。
餐廚垃圾取自蘇州市某中學食堂,鋸末購買自蘇州市某木材廠,堆肥材料基本性質見表1。

表1 堆肥材料基本性質Table 1 Basic properties of composting materials
1.7.1 實驗設計
將餐廚垃圾與鋸末按照4∶1(濕基質量比)混合均勻,在長、寬、高、壁厚分別為67.5、48.0、41.0、3.5 cm的反應器中裝入60 kg堆肥材料,進行21 d的好氧堆肥。實驗一共設計2個處理,對照組(CK)不接菌,接種組接種1%菌液(2株菌體積比1∶1;菌株>108cfu/mL);用接種環挑選一環微生物于100 mL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30 ℃、150 r/min培養24 h;將培養24 h的菌液作為種子液,接種于5 L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逐步擴大培養(按照2%的接種量對微生物擴大培養);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分別于0、3、6、9、12、15、18、21 d在每個反應器中進行多點取樣,混合成一個樣后采用四分法收集樣品500 g,250 g保存于4 ℃備用,250 g風干、磨碎、過篩備用。每次取樣后進行人工翻堆。
1.7.2 測定方法
采用便攜式電子溫度計于每天9:00和15:00多點測定堆體溫度。含水率、pH和EC的測定參考《有機肥料》(NY 525—2012)進行??傆袡C碳(TOC,質量分數)和總氮(TN,質量分數)采用元素分析儀(Vario EL)測定,C/N通過TOC和TN計算,C/N = TOC/TN[14]。發芽指數(GI)測定采用黃瓜種子發芽情況計算得出[15]。油脂采用重量法測定,具體參考文獻[11]。
篩選獲得的2株耐高溫油脂降解菌HBT-2、HBT-12最高耐受溫度分別為50、60 ℃,在油脂降解能力測定培養基上的油脂降解率分別為30.40%、27.45%。
將菌株HBT-2和HBT-12的16S rDNA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數據庫,獲取序列登錄號分別為MN443606和MN443611。菌株系統發育樹見圖1,菌株HBT-2和泛酸枝芽孢桿菌(Virgibacilluspantothenticus)PBBS3在同一分支上;菌株HBT-12和地衣芽孢桿菌DSM 13在同一分支上。因此,經初步鑒定,菌株HBT-2歸屬于枝芽孢桿菌屬(Virgibacillus),HBT-12歸屬于芽孢桿菌屬(Bacillus)。

圖1 菌株HBT-2和HBT-12的系統發育樹Fig.1 Neighbor-joining phylogenetic tree of HBT-2 and HBT-12
2株菌之間沒有出現抑菌圈,說明2株菌之間沒有拮抗作用,因此可以將2株菌復配接入堆肥中。
2.4.1 溫 度
溫度是堆肥過程的一個關鍵指標,通常通過溫度上升與否判別堆肥是否正常啟動,堆肥一般包含3個溫度變化階段:升溫期、高溫期、降溫期[16]。2個處理的溫度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見圖2)。1~3 d,2個處理的溫度較為平穩,可能是餐廚垃圾中油脂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導致溫度無法繼續上升。4~12 d,接種組和CK的溫度分別由46.7、45.4 ℃上升至最高溫度63.2、58.3 ℃,且接種組比CK的溫度高,兩者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接種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可以促進堆體升溫。13~21 d,2個處理的溫度呈現總體下降趨勢;14 d以后,接種組溫度比CK低。在整個堆肥過程中,CK的高溫持續時間為9 d(堆肥第8~16天);接種組的高溫持續時間為10 d(堆肥第6~15天),且其中有3 d的溫度>60 ℃,兩者均達到堆肥腐熟標準(參考NY 525—2012,下同)中對溫度的要求(>50 ℃,持續5 d以上);說明接種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可以使堆體提前2 d進入高溫期,提前1 d進入降溫期,且高溫持續時間更長,更有利于殺滅病原菌。當堆體溫度>60 ℃,接種的2株芽孢桿菌可能會休眠或者死亡;一旦溫度適宜,芽孢桿菌產生的孢子會立即復蘇,依然能降解堆肥中的油脂。因此,將芽孢桿菌接種于堆體是十分適宜的。堆肥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翻堆、補水等方式給堆體降溫,避免過高的溫度造成有益微生物的死亡,對好氧發酵產生不利影響。化黨領等[17]在豬糞堆肥研究中發現,翻堆可以促進堆體降溫,同時可以給堆體帶來大量氧氣,有利于微生物生長,可以促進堆肥腐熟進程。

圖2 堆肥中溫度隨時間的變化Fig.2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4.2 含水率
水分可以反映微生物的活躍程度,微生物生長、繁殖需要消耗大量水;同時,堆體在升溫過程中,會加快水分蒸發,從而使水分急劇減少。2個處理的含水率呈現下降趨勢,CK、接種組的含水率分別由0 d的69.36%、69.49%下降至21 d的53.55%、49.20%(見圖3);在整個堆肥過程中,接種組的含水率均低于CK,說明接種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可以促進含水率的下降。堆肥結束,2個處理的含水率均在45%以上,未達到腐熟標準(堆肥成品要求含水率<45%),可能是堆體初始含水率過高(接近70%)導致的。王曉君等[18]3217在餐廚垃圾好氧堆肥研究中發現,添加不同比例輔料的3個處理的堆體初始含水率為60%~65%,經過14 d,含水率均下降至45%以下,達到堆肥腐熟對含水率的要求。因此,在堆肥初期可以加大輔料添加量,調整堆體初始含水率至65%以下,便于堆肥快速腐熟。

圖3 堆肥中含水率隨時間的變化Fig.3 Change of moisture content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4.3 pH
堆肥材料的初始pH較低,在3.5以下;可能是餐廚垃圾在收集、儲存、運輸過程中經歷了厭氧發酵導致的[18]3216。一般情況下,隨著堆肥的進行,微生物開始分解蛋白質生成氨基酸,會導致pH略微下降;當氨基酸進一步脫氨基生成氨氮等堿性物質,會導致堆肥pH開始上升[19]。2個處理的pH呈上升趨勢(見圖4),接種組和CK的pH分別由0 d的3.39、3.36上升至21 d的8.22、7.48;接種組的pH在12 d達到7.47,CK的pH在18 d達到7.11,接種組比CK提前6 d達到>7,說明接種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可以促進堆肥pH的上升。

圖4 堆肥中pH隨時間的變化Fig.4 Change of pH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4.4 EC
EC反映了堆肥浸提液中的離子濃度,腐熟標準中要求EC<4 mS/cm[20]。接種組的EC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CK的EC呈現先上升、后保持平穩的趨勢(見圖5)。0~12 d,接種組和CK的EC呈上升趨勢,分別由2.70、2.69 mS/cm上升至4.62、4.42 mS/cm,可能是堆肥材料在降解過程中釋放礦物鹽分和銨根離子,導致EC上升;接種組的EC顯著大于CK(p<0.05),說明接種促進了堆肥中有機大分子的分解。堆肥結束,接種組的EC下降至3.77 mS/cm,達到腐熟標準;CK的EC為4.32 mS/cm,未達到腐熟標準。可能是接種促進堆體CO2、NH3的揮發,胡敏酸物質和陽離子交換量的升高,導致EC下降[21]。

圖5 堆肥中EC隨時間的變化Fig.5 Change of EC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4.5 TOC、TN、C/N
由圖6(a)可知,2個處理的TOC呈下降趨勢。在整個堆肥過程中,接種組的TOC顯著低于CK(p<0.05);堆肥結束,接種組和CK的TOC分別降低了6.59百分點、3.01百分點;說明接種有利于TOC的降解,這與杜龍龍等[2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圖6 堆肥中TOC、TN、C/N隨時間的變化Fig.6 Changes of TOC,TN,C/N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個處理的TN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見圖6(b))。0~6 d,2個處理的TN呈下降趨勢,接種組和CK的TN均由0 d的1.71%分別下降至6 d的1.51%、1.54%,分別下降了0.20百分點、0.17百分點;可能是接種促進了堆體的升溫、pH上升,導致氮以NH3的形式損失了。9~21 d,2個處理的TN呈上升趨勢,接種組和CK的TN分別由9 d的1.62%、1.46%上升至21 d的1.87%、1.78%,分別上升了0.25百分點和0.32百分點。
接種組的C/N呈現先平穩、后下降的趨勢,CK的C/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見圖6(c))。0~6 d,接種組的C/N較為平穩,保持在28.07~28.29,可能是TOC降解速率與TN損失速率持平,導致C/N無較大變化;CK的C/N呈上升趨勢,由28.47上升至30.77,可能是TOC降解速率低于TN損失速率導致的。9~21 d,2個處理的C/N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TOC的降解速率較大導致的;接種組的C/N比CK低,說明接種可以促進C/N的下降,有利于堆肥的腐熟。
2.4.6 GI
GI是重要的腐熟度評價指標之一。當GI>50%時可以認為堆肥對植物基本沒有毒害,當GI>80%時,可認為達到腐熟標準[23]。2個處理的GI均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見圖7)。0~3 d,2個處理的GI呈下降趨勢,接種組和CK的GI分別由45.45%、45.61%下降至39.64%、41.04%,可能是因為在堆肥前期,微生物分解油脂,產生有機酸,抑制了GI的上升。6~21 d,2個處理的GI呈上升趨勢,且接種組始終顯著大于CK(p<0.05);堆肥結束,接種組的GI上升到85.90%,達到腐熟標準;CK的GI為76.68%,未達到腐熟標準,說明接種可以促進堆肥的腐熟。

圖7 堆肥中GI隨時間的變化Fig.7 Change of GI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2個處理的油脂降解率呈上升趨勢(見圖8)。整個堆肥周期,接種組的油脂降解率顯著大于CK(p<0.05)。0~6 d,接種組和CK的油脂降解率分別上升至3.55%、5.67%,上升速率較慢,可能是堆肥前期微生物生長較慢,且微生物分解油脂產生脂肪酸等不利于微生物生長,導致油脂降解率較低。9~21 d,接種組和CK的油脂降解率迅速上升,分別由18.56%、5.75%上升至38.62%和26.51%,接種組比CK高12.11百分點,說明接種耐高溫油脂降解菌可以顯著促進堆肥油脂的降解(p<0.05)。接種組堆肥高溫期(第6~15天)油脂降解率占到整個降解率的73.78%,說明油脂降解主要發生在堆肥高溫期。可能是高溫可以使餐廚垃圾的固態動物油脂變成液態,加大微生物與油脂的接觸比表面積,從而提高油脂的降解效率[24]。

圖8 堆肥中油脂降解率隨時間的變化Fig.8 Change of oil degradation rate in composting with time
(1) 從餐廚垃圾堆肥中篩選獲得2株菌,分別記為HBT-2、HBT-12,其最高耐受溫度分別為50、60 ℃,在油脂降解能力測定培養基上的油脂降解率分別為30.40%、27.45%;經16S rDNA初步鑒定為枝芽孢桿菌屬和芽孢桿菌屬。
(2) 堆肥結束,接種組的EC為3.77 mS/cm,GI為85.90%,達到腐熟標準;CK的EC為4.32 mS/cm,GI為76.68%,未達到腐熟標準。
(3) 在堆肥結束,接種組的油脂降解率為38.62%,比CK的26.51%高12.11百分點,差異顯著(p<0.05)。接種組在高溫期(第6~15天)的油脂降解率占到整個堆肥周期的73.78%,說明油脂降解主要發生在堆肥高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