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石甫 郝媛媛
結直腸癌(CRC)是消化系統的常見惡性腫瘤[1,2],其發病率、病死率逐年遞增,外科手術治療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臨床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伴有明顯的腸道黏膜菌群失衡現象,在手術治療后菌群失衡現象更為嚴重。另外,術后多伴有免疫力嚴重下降,而且菌群失衡也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影響術后康復。為此,及時給予有效的輔助藥物有助于鞏固手術效果,促進術后康復[3]。天津市西青醫院對患者應用當歸補血湯治療改善了圍術期的腸道菌群失衡現象和免疫功能下降情況,現選取78例患者進行對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天津市西青醫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78例患者,以1∶1隨機分入2組.對照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54~78歲,平均(65.3±5.2)歲;升結腸癌8例,橫結腸癌9例,降結腸癌6例,直腸癌16例;病理Dukes分期:A期10例,B期19例,C期10例。觀察組39例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50~79歲,平均(65.0±5.5)歲;升結腸癌10例,橫結腸癌8例,降結腸癌5例,直腸癌16例;病理Dukes分期:A期8例,B期20例,C期11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結直腸癌患者;②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③無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④無腫瘤引起的腸梗阻、穿孔、貧血等并發癥;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合并癥,無法耐受手術者;②腸道造口者;③術前1個月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瀉藥、腸道菌群調節劑的患者;④術前接受放療、化療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⑥治療依從性差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由同一組手術醫師開展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術前按照傳統腸道準備方法清腸,術前3 d開始服用甲硝唑片,口服0.4 g/次,每日服用3次。在麻醉誘導期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2.0 g靜脈推注;手術結束后,頭孢哌酮舒巴坦2.0 g靜脈推注,每日2次,連續用藥3 d。術后24 h拔除胃管,并根據患者的胃腸道功能狀況給予早期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中藥當歸補血湯治療:組方:當歸12 g,黃芪60 g。煎煮200 ml藥汁,分成早晚2次飯后服用,每日1劑,于術前5 d開始服用,服用到術后第7天為止。
1.4 觀察指標①腸道菌群檢測:于術前1 d、術后7 d進行腸道菌群的檢測,采集新鮮糞便0.5 g加入生理鹽水中,稀釋10~10-9倍,取10-1、10-3、10-7、10-9稀釋液各0.5 ml,接種培養基,選擇常見的2種厭氧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2種需氧菌(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進行培養,最后計算每克糞便濕重中菌落形成單位(CFU)的對數值。②免疫功能檢測:于術前1 d、術后7 d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如下指標:CD8+、CD3+、CD4+、CD4+/CD8+;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如下指標: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③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統計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有腹瀉、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4.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術前術后腸道菌群變化比較術后7 d,2組患者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均較術前有明顯下降,而大腸埃希菌和糞腸球菌均較術前有明顯增加,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降低、增加幅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前術后腸道菌群變化比較好 (例,
2.2 2組患者術前、術后免疫功能比較術后7 d,在體液免疫方面:觀察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在細胞免疫方面:觀察組患者術后7 d的CD8+、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前術后免疫功能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在男性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中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四位,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居第3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壓力加大,飲食不規律等,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提高。手術是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是主要治療方法,能有效抑制腫瘤發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4]。但是手術、麻醉都是應激源,會導致患者腸道屏障破壞,而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動態平衡作為組成腸道保護屏障的一個重要部分,一般腸道菌群可分成厭氧菌和益生菌,與腸上皮細胞黏附結合在腸道內并有序定植,從而使得腸道形成一層生物屏障[5]。而結直腸癌患者的手術、麻醉、術中出血等使得患者術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引起腸黏膜缺血缺氧狀態,使得術后腸道菌群紊亂,益生菌失去主導地位,致病菌大量繁殖。而且應激狀態可促使炎癥因子等的大量釋放,進而加重腸道黏膜損傷,還可導致腸道細菌移位,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并發癥,因此糾正術后腸道菌群紊亂對于促進術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 d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的降低幅度和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的增加幅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菌群紊亂現象明顯較對照組更為輕微,在圍手術期應用當歸補血湯有利于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當歸補血湯是由當歸與黃芪以1∶5的比例組成,具有清熱化濕、和胃滲濕、溫腎健脾等功效,能通過調節腸道內的免疫力來改善腸道功能和有益菌再生環境,維持腸道菌群的動態平衡。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7 d的IgA、IgM、IgG水平以及CD8+、CD3+、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01;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從術前5 d開始服用當歸補血湯,一直服用到術后7 d,能促進患者術后免疫力改善,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結直腸癌在中醫學的病機中屬于血瘀、氣滯、虛實交雜的發展過程,發病后正氣虧虛,嚴重者表現為氣血雙虛,因而患者在術前往往伴有免疫力下降現象,在治療中宜補氣益氣、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正氣固本[6]。當歸補血湯中的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化痰祛瘀之效;黃芪則具有補脾益氣、滋生血源之效;本方中重用黃芪,發揮其大補脾肺之氣之效,以滋生血之源,與當歸合用,起到養血合營之效,陽生則陰長、氣血兩旺,發揮補氣生血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黃芪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物質,如氨基酸、銅、多糖、鋅等,具有補氣、改善脾臟之效,尤其是對于久病引起的代謝能力降低、免疫力低下具有較好的作用,在血虛、氣衰等證患者中具有益氣補氣之效,能改善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當歸中含有當歸多糖、阿魏酸等有效成分,能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作用,改善機體免疫力。王玉等[7]的臨床研究認為:加味當歸補血湯能改善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免疫功能,減輕骨髓抑制的程度,減少化療后外周血細胞生成的抑制,從多個方面調節免疫力降低現象,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楊得振等[8]認為對于高齡晚期結直腸癌應用卡培他濱片化療的患者給予當歸補血湯治療能明顯減少不良反應,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延長生存期。
綜上所述,當歸補血湯在結直腸癌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患者圍手術期應用效果肯定,有助于緩解術后腸道菌群紊亂現象,維持腸道菌群的動態平衡;改善機體免疫力,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