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見光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吊腳樓為土家族地區很普遍的木結構建筑,特別在鄂西山區,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主要場所。就其結構而言,它們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正屋和廂房(即吊腳部分)的上面住人,廂房的下部有柱無壁,部分用石墻作圍欄,用來喂養牲畜、堆放雜務。總的看來,吊腳樓還是應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的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的,所以部分吊腳樓研究者將吊腳樓稱為半干欄式建筑。
土家吊腳樓作為一種民間建筑工藝,在建造時多以“口傳心授”的模式,沒有設計圖紙,全部存儲在匠師的腦海中。另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受到磚瓦、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新建筑樣式的沖擊,原有的吊腳樓形制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吊腳樓營造技藝面臨“無人教、無人學”的失傳局面,傳統的營造匠師面臨生活朝不保夕的窘境,更嚴重的是匠師轉行,后繼乏人,使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延續和實物保護都面臨嚴峻挑戰。為了傳承這一技藝,保護土家文化,將吊家樓施工工藝沉淀,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了土家吊腳樓施工中的平移法應用。
走訪民間匠人(掌墨師)發現,土家吊腳樓伐木也很有講究。首先,木材種類有講究,季節選擇有門道。通常選擇秋冬季上山伐木,秋冬季的木料水分相對最少,便于運輸,更減少了甚至避免了木材使用過程中裂縫和起蟲。其次,掌墨師在選擇木料時也有講究。木料直徑變化不能太大,盡可能平直順滑,便于下料。
下料是根據房屋的高矮、大小來定的。掌墨師會根據主人對房屋間數的要求和屋基大小來確定或者建議修建多大的房屋。房屋的進深主要用“幾柱幾”,也叫“幾柱幾童”。確定了幾柱幾童之后,才能確定每一排扇中要用到的柱和童柱的根數,以及枋的長短數量。房屋的間數決定了立屋的排架和樓枕枋的數量。
立屋所需的大料全部完成后,就可以進行排扇。一般排架都會有重疊堆放的情況。掌墨師會根據排架立屋的先后順序進行合理排布,先立的在上,后立的在下;排架根部盡可能靠近磉櫈,盡可能減少立正屋架后的平移距離。所有排扇應在立屋前一兩天全部完成,并固定好磉櫈的位置,不能耽誤立屋的良辰吉日。
立屋首先是立排扇。每立一個排架前,需要在排架上綁好沖箭桿(拋竿:和現在腳手架的拋竿作用)、拖箭桿(背面的沖箭桿)和繩索等。立屋順序是先立中堂兩邊的排扇。最先立的兩個排扇立好后,就可以上樓枕枋了。上下樓枕枋上號后,就用木銷釘固定好,這樣堂屋的框架就連成一個整體,箭桿等可以拆除,待立下一排扇使用。此時,土家立屋傳統上梁儀式就可以開始了。堂屋中柱上的主梁上蓋紅布、包金銀、說福事、上大梁和拋喜物(米粑、糖果等)。以這個穩固的框架結構就可以依次完成剩下的所有排架的立架與連接。
在平整好的屋基場址內,將制作完的柱、穿枋、地腳枋等大木構件,按要求組裝起來的工作,叫排扇。具體做法:掌墨師根據立屋順序確定每榀排扇拼裝的先后順序;對于同一排扇,首先放置中柱,中柱上拼接一穿枋,再上騎童、金柱、檐柱、挑枋、四穿枋、花穿枋、各部分拼裝調整到位后,就可以用木銷釘(金栓)固定,再將拼裝好的屋架構件以一榀排扇為單位進行排放,在屋基內分開堆放好,然后在其附近地面上架起三腳木馬,接著將每榀屋架所包含的各種構件(如柱、枋、挑等)局部擱在三腳木馬上,按照榫卯位置拼接好,最后將幾榀屋架對應各自石磉墩所在的位置排放好,即為排扇的整個過程。負責組裝的掌墨師,在安裝過程中需依組裝狀況即刻修鑿樵卯。
在土家吊腳樓立屋過程中,無論是直接式吊腳樓還是轉角式吊腳樓,堡坎上方第一個排扇直接立架都會困難重重。起扇、立扇以及用樓枕枋固定排扇的過程中,沖箭桿起著撐的作用,拖箭桿起著拉的作用,架體立直后,所有箭桿都起著撐的作用。如果直接在邊跨排架處立邊跨,排扇只能在靠近堂屋一側布置箭桿,另外一側布置不了箭桿,需要另想辦法。因此就有了吊腳樓局部整體平移的方法。
局部整體平移法是從立排扇開始的,立排扇要講究先后順序。正常立扇順序位:以房屋大門入口為基準,面對堂屋,右為東,左為西,一般按“先東后西”的順序進行,即先立堂屋,東邊的排扇,用箭桿在兩側交叉支撐固定,然后再立西面的排扇。排扇在地面上組裝好后,準備開始立扇,此時所有人員就得一律聽從掌墨師的指令,同心協力將排扇立起。首先將一榀排扇移至堂屋東面的磉櫈石旁與其平行的位置,然后用一橫木捆扎固定排扇底部,防止推拉過程中滑動,并以此作為支撐點,再順著排扇轉動的方向系一根粗繩索,而接地的那個面則綁上沖箭桿,采取一面拉、另一面推的方式將排扇緩慢立起。然后,眾人合力抬起立在磉櫈石旁的扇架,落在與之對應的磉櫈石之上,兩側用箭桿(竹子、木桿甚至木樓梯)交叉捆綁支撐,這樣一榀排扇就算立好了,此時還不能取下箭桿,箭桿必須在排扇形成整體框架后才能拆除。
吊腳樓局部整體平移的具體流程方法:在圖1位置,先立好②號排扇,再立好①號排扇,接著用地樓枕和天樓枕將兩個排扇連接為整體,再用粗纖繩將抬杠綁于地樓枕與柱交接位置,最后由40~50人將這一個小的整體抬到邊跨位置(見圖2)。本跨立架到位后就可以左右依次立排扇,所有排扇立完后就可以上檁條和椽。立屋當天基本能完成上述工序。剩下的上瓦和裝修可以在立屋之后根據主人家需要逐漸完成。

圖1 排扇拼裝位

圖2 排扇安裝位
吊腳樓局部整體平移法特點:
(1)充分利用木結構本身重量輕,便于施工的特點,四五十人就能輕松將兩榀排扇組成的框架移動。
(2)先在有場地的位置立好組裝好排扇,很合理地解決了邊跨處箭桿無法支設的問題。
(3)邊跨直接立排扇,只能一邊設置箭桿,立扇安全風險非常大,將邊排改為寬敞場地立扇,成功避免了施工中的安全風險。
(4)立屋需要大量勞動力,一般在40~50人,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勞動力都在村里或者寨子里,很容易組織起幾十人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