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斌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0)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地段。歷史建筑,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加速,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正在逐步消失,傳承千年的民風民俗日益消退,非物質文化特有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出于街區風貌保存、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的三重需求,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劃定和歷史建筑進行確定,以延續歷史文脈和彰顯城市特色,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成為新時代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的需要。
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的“兩定”工作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針對新時代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對城市發展重要的歷史信息的保護和歷史的真實記錄。城市的歷史信息絕不僅僅是在傳統的文物遺址和建筑之中,更多的其實還是由一整片建筑所組成的空間依附,即人文環境以及由建筑群體為載體來依附。很顯然,想要對城市歷史文化有一個綜合全面的保護,就一定要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提起重視。
工作思路規劃按照城鄉全域覆蓋、多渠道線索收集、逐層篩選評定、多方協作完成、持續保護監督的總體工作思路開展。下面為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具體工作技術路線具體說明(見表1)。

表1 工作技術路線說明
1.2.1 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范圍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完成11片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工作。據相關資料,我們在歷史建筑確定工作中確定了多批歷史建筑,共計644個,在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工作中已經完成了11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歷史建筑的分布特點是以渝中區為密集分布區,分別向北、向南、向西分散,這三個方向上分布較為均勻,而東南部的分布數量相對較少,如圖1所示。

圖1 重慶市“兩定”工作范圍(圖片來源: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評估驗收報告(2016—2020)》)
1.2.2 重慶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的工作成果及工作經驗
(1)工作成果。“兩定”工作過程中形成“多渠道線索收集—逐層篩選評定—多方協作共進—持續保護監督”的一套完整、高效的普查認定流程,并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高效的線索挖掘機制、“應保盡保”的保護制度、完備的建筑評定體系和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使歷史文建的工作切實可行,讓一切能夠真正實行。
(2)工作經驗。堅決貫徹和實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重要講話的精神,堅守公共開放的社會屬性;充分聽取各方專家意見,為“兩定”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應用大數據挖掘,從而擴大數據搜集范圍和保證工作效果的準確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動員和依靠群眾,結合時代技術為工作成果提供保障;相關部門交流合作,資源整合度高,建立信息共享系統,打造高效的工作完成度。
保留著傳統生活形態的歷史街區往往都有獨特的空間肌理和年代延續,如果對此復雜性缺乏認識,就有可能將問題簡單化,導致破壞原有城市的空間結構和社會網絡。重慶市雖然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直轄市之一,但是發展上不及北京、上海等這種經濟發達地區,仍然處于欠發展階段。地區經濟的不平衡性給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和挑戰。接下來是對“兩定”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闡述:
(1)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問題。重慶的工業遺產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而山地工業遺產更是工業遺產中的特殊類型。在城市化加速發展進程中,“兩定”工作的開展雖然對城市工業遺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但工業遺產被模糊化,認定工作量大,導致大量的工業遺產游離于保護體系之外。
(2)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重慶是在推進舊改過程中,大建大改的工程活動對傳統歷史建筑也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在這種模式下,不論保護還是發展,必然相互牽制,矛盾難以調和。近年來新型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重慶也面臨著產業轉型的壓力和挑戰,從而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使工作的開展更加困難。
(3)數據資源共享存在標準差距。工作中進行了大數據挖掘,大量數據豐富了相關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相關資料的數據庫,但是數據標準和技術方法、接口管理等仍未統一,中央與地方,地方各部門之間的數據開放程度也存在差距和限制。
(4)名城保護體系完善問題。雖然在“兩定”工作中明確了認定保護制度,但重慶市鄉村中分散分布著大量老作坊等農業生產建筑和設施未被保護,保護體系有待健全,農業遺產認證和自然山水環境保護工作仍需推進。
市政工程規劃需要充分尊重和利用現有設施,減小改造對老街肌理和歷史遺存的破壞。在有條件的地區應該充分利用歷史遺存,通過現有的工程技術進行修復并加以利用,引入新技術、新理念,通過新建設施和歷史遺留設施共同作用來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市政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保持街區的生活性延續。
全域文化、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等文化產業都具有經濟效益屬性,為了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在對其保護開發時引入市場機制不失為可以考慮的措施。在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的確定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一是我市在規劃過程中要從長遠考慮,主導“兩定”工作的力度、范圍與形態;二是在歷史建筑保護過程中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和合作開發等,發揮經濟制度優勢。
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渠道、新媒體,開辟重慶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專欄,向公眾展示重慶歷史建筑的詳細資料。同時采用新的、面向移動終端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降低歷史建筑信息的獲取門檻,提高歷史文化遺產知識的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引導公眾積極關注和參與歷史文建保護工作。中央與地方、地方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機制也應該及時建立,提高數據資源共享程度,統一數據標準和數據技術。
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的多元性給保護規劃設計人員提出很高的技術創新要求。沒有統一的規劃思維和技術路線,就不能實現統一的規劃目標和理想的實施效果,這是遵循保護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的基礎。在歷史建筑的認定過程中能近距離觀察和思考歷史建筑的結構,新舊融合,給現代城市建筑規劃提供歷史角度和觀點,也能激發在規劃時的新想法,以期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