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百年圖景

2021-08-03 09:51:56尚娜娜
理論導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尚娜娜

摘 要:準確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關涉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以關鍵的歷史節點作為時代坐標,及時研判、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依循“既成性”與“生成性”并存、“斗爭性”與“統一性”變換、“共時性”與“歷時性”聯動的基本特點,深刻揭示了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經驗:堅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其價值導向,客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功能效應是其演進理路,守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其終極旨歸。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主要矛盾;演進序列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7-0020-08

自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重新釋義以來,國內外多元主體圍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論”這一實事求是且意義重大的表述迅速掀起了理論研究的熱潮:重點以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為分析視角,圍繞“人學視野中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人的需求理論”“解決發展失衡問題與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等課題作出了多維度、多層面的解讀。總體上,目前學界以十九大報告為考察文本,橫向解讀社會的新變化、新發展成為當下研究的新常態。但是,以時間序列為理論進路,縱向研讀社會主要矛盾的演化還存在研究深度不夠、時間邏輯斷層等薄弱環節。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即開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思蘊豐富、意義深遠。本文以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史為研究框架、以時間發展脈絡為敘事主線,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演進序列、基本特點與歷史經驗,以期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百年圖景的理論認知。

一、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演進過程

何謂“主要矛盾”?毛澤東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1]320但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變換和相互轉化的。由此可知,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概念與范疇,內涵階段性、動態性和發展性等基本特征。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以來,始終立足于近現代中國的世情、國情、社情,及時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流變,并以解決主要矛盾帶動全局工作。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

根據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的定義:第一階段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階段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主主義”本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分析術語,毛澤東將其移植到中國的革命場域,“把‘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過渡時期明確地定在1919年,并且為了方便起見,自延安時代開始,就把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的分界線定在五四運動的時候”[2]。目前學界以此為據,將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分水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歷史消長,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政治集團內部矛盾此消彼長、社會地位不斷演化。

五四時期,布爾什維克革命學說傳入中國并引起知識界行動的主導力量在于十月革命這一事實本身。中國共產黨創建前夕,李大釗、陳獨秀贊同效仿蘇俄實行“蛙跳”,而其追隨者瞿秋白、蔡和森等人也認為社會主義代表一切美好的東西,它是一個沒有階級對抗的社會,能為所有人提供盡其所能表達自我的機會。漫長的資本主義階段對中共早期的知識分子來說,不僅是罪惡的,而且是應該極力避免的。中共一大黨章將組織和教育勞動群眾繼續進行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定為革命綱領。中共一大喻指了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視為社會主要矛盾,并且在實踐上試圖超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而直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黨的一大關于中國社會革命步驟的規定是不成熟的,但邏輯上卻不難理解,實質上是建黨前夕李大釗、陳獨秀及其追隨者的革命哲學在組織文化上的彰顯。

中共二大、三大是在黨的早期領導者對革命任務和革命對象深化認識的基礎上召開的。黨的二大著重提出:“各種事實證明,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工人或農人)最大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那兩種勢力的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3]黨的二大闡明了近代中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軍閥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相比于一大直接以資產階級為敵、以推翻資本主義為目標,不得不說是黨的理論認識上的質的飛躍。1923年6月,黨的三大制定并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革命綱領,更直接、更明了地為黨和人民指明了斗爭的方向。

與此同時,國民黨通過重塑“三民主義”形態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標,通過黨內改組披上了列寧主義的外衣,從而與共產黨在革命目標、革命主義上暫時達成了一致。經過1923-1926年的組織階段,一場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北伐戰爭拉開了序幕。但是大革命后期,蔣介石所領導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蓄意破壞革命聯合戰線,造成了中國社會內部階級力量的新離合。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共被迫轉入土地革命時期。土地革命前期,尖銳的階級矛盾激化而躍升為社會主要矛盾。中共六大指出:“推翻帝國主義與土地革命都必須打倒豪紳資產階級的統治實現工農獨裁方能完成。”[4]

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至1935年華北事變后,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形式發生了新變化,“由一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變為特別尖銳的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的發展,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國內階級間的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的地位,使它們變為次要和服從的東西”[1]252、254。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中國共產黨適時地調整國內、國際可能和必須調整的矛盾,擱置黨派分野,與國民黨建立第二次革命聯合戰線以適應團結抗日的總任務。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正確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果。

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科學分析了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認為中國的時局在日本投降之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新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之間有一個過渡階段。過渡階段的斗爭,就是反對蔣介石篡奪抗日戰爭勝利果實的斗爭。”[5]1134階級矛盾,即國共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重新“復歸”。一方面,黨集中精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與蔣介石反革命集團進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另一方面,黨著力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掃清障礙,頒布《土地法大綱》、整編黨的隊伍,使人民解放戰爭獲得了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正式宣告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

(二)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新舊文明交替。關于過渡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學界習慣沿用毛澤東在1948年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上所提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外部就是與帝國主義的矛盾①。但是,根據薄一波同志回憶,劉少奇在“九月會議”上作的《關于新民主主義建設問題的報告》以及在1948年12月的華北財經會議上作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針與問題的報告》,其核心觀點是:民主革命勝利后,還不能馬上直接采取社會主義的實際步驟,否則要犯“左”的錯誤。毛澤東表示贊同他的觀點。1949年7月,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給聯共布斯大林的報告中重申了推翻國民黨政權之后,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矛盾和斗爭,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主要的矛盾和斗爭。立即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實則是集中火力反對資產階級,那便是或是開始變成無產階級專政,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冒險主義政策[6]。劉少奇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要矛盾的預見成為全黨共識,歷史證明,這一判斷更加客觀、貼近實際。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舉步維艱。中國共產黨打破經驗主義的束縛,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從社會主要矛盾中剝離出來,與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必要的和適當的妥協與聯合,集中力量對付外部敵人和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一方面對外同蘇聯以及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兄弟友誼,鞏固社會主義國家聯盟以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另一方面對內實行土地改革,掃除封建殘遺勢力,并與國民黨反動集團繼續在華南、沿海島嶼以及新解放區進行武裝斗爭。1952年底,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基本完成,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毛澤東提出:“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被打倒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7]根據對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主要矛盾轉變的認識,黨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總路線,指明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途徑、任務和步驟。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的完成,我國基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與社會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結束了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歷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黨的八大為標志,這個探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

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8]396在黨的八大精神指引下,我國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對黨的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作了馬克思主義的規定,“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8]429。過去,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富農和地主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屬于敵我矛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這種矛盾隨之轉化成人民內部矛盾。但是,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的長期存在,勢必會引起人民群眾與官僚主義集團的矛盾,這種矛盾可能會逐步由非對抗性質轉化為對抗性質。以此為據,黨中央最初關于“人民內部矛盾”的研判中,隱晦地表達了對社會主要矛盾性質演變的警惕與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的提防。

隨后,動蕩的國內外政治形勢使中共領導者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的態度更加明朗化。1957年始,毛澤東帶領全黨開展一場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的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這場整風運動由原定的在適當范圍試行調整為在全黨全面推開,黨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越來越嚴重,致使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直接導致了八屆三中全會和八大二次會議改變了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八大二次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進一步指出:“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的經驗再一次表明,在整個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8]461整風運動時期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基本奠定了我們黨此后長時間內“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主論調,最終演化為“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性悲劇,致使黨和國家遭受了巨大沖擊和嚴重損失。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

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1979年,鄧小平在理論務虛工作會議上,對目前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發表看法,在基本沿襲毛澤東同志《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的思想主旨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9]此后,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又進行了進一步凝練和完善。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文,對建國以來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進行了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0]。同時,全會充分肯定了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后,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然會長期存在,但是區別于以往大規模革命斗爭的方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有步驟、有秩序地消滅階級差別,直至共產主義實現。這一論斷為今后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黨的十二大、十三大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指出:“我們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11]此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均重申了這一科學判斷,并且反復強調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三個沒有變”厚植于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體系之中,體現了我們黨敏銳的洞察力與深邃的判斷力。與此同時,從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三位一體”建設、“四位一體”建設,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規劃等治國理政實踐概念“出場”,中國共產黨為推動解決我國社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路和視野。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

黨的十八大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變化、新常態、新發展。黨的十九大由此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2]11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改變了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3]的判斷,這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深刻把握,折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征、新發展。

社會主要矛盾的概念語義是時代特征的凝結,通過分析一個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核心概念可以透視該時代的主要特征。第一,“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差序格局。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是立足于“物質文化需要”基礎上的質與量的升級。從質的提高來說,“美好生活需要”蘊涵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從量的擴延來說,“美好生活需要”既覆蓋物質、文化內容又關涉政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各個環節。“美好生活需要”與“物質文化需要”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彰顯了現階段不同收入群體的需求秩序與獲得感的差異。第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反映了我國現階段社會結構失衡框架下的發展偏差與發展短視。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代替了“落后的物質生產”成為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不平衡主要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等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方面發展不足,如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等。”[14]正是基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去正確認識它、把握它,就會制約發展全局。習近平指出:“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2]11

總之,社會主要矛盾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性。不同的社會形態抑或同一社會形態下的不同發展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縱觀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演進過程,可以看出,社會主要矛盾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現象,既受制于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活形式,又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演化。

二、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特點

考察和審視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特點,厘清其內在關聯,這是解鎖社會主要矛盾發生學的密碼。從歷史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解決處在政治力量對比、經濟總量變動、社會形態變遷等復雜因素交織的時代格局之中,呈現出“既成性”與“生成性”并存、“斗爭性”與“統一性”變換、“共時性”與“歷時性”聯動的基本特點。

(一)“既成性”與“生成性”并存

“既成性”是指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外在物”的給定性,它強調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外在物”是在上一歷史時期的實踐基礎上積累而成的,即社會主要矛盾的“存量”;“生成性”是指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外在物”的外延性,它強調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外在物”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生成的,即社會主要矛盾的“增量”。社會主要矛盾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實踐基礎上積累而成,而伴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變動,社會上隨之會有與之相應的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外在物”生成。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區別。”[1]314因此,妥善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既要客觀考察社會主要矛盾的既成性、給定性,又要注意一定階段上社會主要矛盾的生成性、外延性。

抗日戰爭時期,立足于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毛澤東指出:“現在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大山。”[15]1102然而,國民黨在整個抗戰時期實行統戰經濟政策,使得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迅速膨脹,“這二十年,特別是在抗戰八年,官僚資本有了很大的發展”[16]。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推翻的“三座大山”,“只是和必須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5]131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在較長時期內制約著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的存在,這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既成性”,它是建立在鴉片戰爭以來百年侵略史基礎上的“存量”;而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即社會主要矛盾的“外延性”,是在近代中國社會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變動中衍生出來的一定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增量”。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勾畫了從“三個沒有變”到“一變兩不變”的社會主義建設圖譜。新時代,深刻認識、把握“三個沒有變”與“一變兩不變”的精神內核,必須厘清社會主要矛盾的“存量”與“增量”的相互關系。從社會主要矛盾的“存量”來看,“兩個沒有變”視域下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深刻闡證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水準差距,我國先進的生產力仍未形成;“美好生活需要”與“物質文化需要”內容的重疊、聯結,反映了我國依舊存在部分低收入群體處于對物質、文化這一基礎性訴求與一般性需要的階段。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存量”既建立在過去長時間的生產實踐基礎上,又制約著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社會的發展。從社會主要矛盾的“增量”來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落后的社會生產發生了部分階段性的質變,對標人民群眾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出在“物質文化需要”內容基礎上的升級態勢,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供給量亟待增加,彰顯了新形勢下社會主要矛盾的外延性、生成性。

(二)“斗爭性”與“同一性”轉換

對立同一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必須善于運用對立同一法則,厘清“斗爭性”與“同一性”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斗爭性”與“同一性”的相互關系,須掌握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辯證法要求,進而明晰對立同一的相互作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多屬對抗性的敵我矛盾,帶有明顯的階級斗爭性質。與這種對抗性的階級矛盾相適應,斗爭性在解決矛盾過程占有主導作用,解決矛盾的方法與形式,即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消滅另一方、一方戰勝另一方。重視矛盾的斗爭性,以斗爭的方式解決敵我矛盾、階級矛盾,是正確的、符合邏輯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階級矛盾已經不再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由對抗性轉化為非對抗性。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一文,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之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內部、非對抗性矛盾,可以通過批評——團結——批評的方式加以解決。同時,毛澤東在批評斯大林割裂對立統一的關系時強調:“按照對立統一的這個辯證法的根本規律,對立面是斗爭的,又是統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對立面的這種斗爭和統一,斯大林就聯系不起來。蘇聯一些人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學,就是那么硬化,要么這樣,要么那樣,不承認對立統一。因此,在政治上就犯錯誤。”[17]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把握了主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關系,注意運用同一性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鄧小平適時提出“社會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要論斷,一方面,對外強調與發展中國家“以和為貴”,重視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斗而不破”,以斗爭求合作,為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營造了長期和平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對內厘清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間的關系,強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兼容的一面,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發展生產力,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力發展不足提供了哲學根據與實踐依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矛盾運動的特點、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既表現為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等傳統矛盾的糾葛,又表現為社會領域、生態領域等新型矛盾的糾葛。破解重大矛盾、實現美好生活,亟須進行偉大斗爭。新形勢下的“偉大斗爭”術語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理論基因,但區別于以往的“階級斗爭”概念,實質上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一法則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場域中的嫻熟運用。正如習近平所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18]227習近平在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法則的哲學根基與“大變局”視野下不同性質矛盾生成、發展的被動性現實境遇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進行了揚棄式轉化,進而力求構建起一種符合中國實際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方案。對此,學界一要避免對斗爭性質作過分解讀,二要避免對斗爭樣態作理論誤讀,應深刻把握、理性分析“斗爭性”在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共時性”與“歷時性”聯動

從時空維度來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它既有“共時性”又兼具“歷時性”。社會主要矛盾的“共時性”是指社會主要矛盾的同時性、當下性,強調考察社會主要矛盾要有橫向思考;社會主要矛盾的“歷時性”是指社會主要矛盾的長遠性和發展性,強調考察社會主要矛盾要有縱向思維。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人民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和最光輝的底色,堅持人民的核心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共時性出發,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客觀研判不同歷史時期人民利益內容的嬗變,找準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鎖鑰;從“歷時性”出發,中國共產黨將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視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終極旨歸,并將其貫穿中國共產黨全部歷史的始終。

從“共時性”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利益的內容集中體現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進而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利益的內容集中體現為在生產力快速發展基礎之上獲取充分的物質、文化供給;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利益的內容范圍更廣、層次更多、內涵更深,呈現出在對物質、文化的一般性需求基礎上的升級態勢。與此相對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集中精力解決敵我矛盾、階級矛盾,為國家謀獨立、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積極營造和平的內部、外部環境以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基礎性需求;新時代,針對人民群眾的新需要、新訴求,習近平提出,“要時刻不忘初心,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使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著力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19]。從“歷時性”來看,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始終圍繞著“人民”這一主體對象,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成為貫穿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基準線。為人民謀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鮮明立場;為人民謀幸福,成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正因為始終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的意識,中國共產黨才能在每一次重大的歷史關頭正確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推動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向前蓬勃發展。

三、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依循“既成性”與“生成性”并存、“斗爭性”與“同一性”變換、“共時性”與“歷時性”聯動的基本特點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在此期間形成了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經驗:堅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其價值導向,客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功能效應是其演進理路,守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其終極歸旨。

(一)價值導向:堅持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

2014年,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指出:“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要看……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20]堅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一要歷史地觀察和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飽受殖民侵略,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割斷了近代中國社會獨立發展的命脈,使得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舉步維艱。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客觀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帶領中國人民實行“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通過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中國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國防、科技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足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果斷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總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了實踐奠基。二要辯證地考察和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容是一系列矛盾的總結和歸納,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必須堅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回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百年史,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政治對比、經濟變革、時代轉型中發生著歷史流變,不同的社會形態抑或相同社會形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釋義。正是基于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黨的十九大正確把握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特征、新動態,作出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論斷。

(二)演進理路:客觀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功能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思想引領與實踐指南。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1]同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觀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22]。因此,理性分析、妥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黨和國家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蓬勃向前,必須以客觀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功能為其演進理路:一要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功能。革命戰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屬于階級矛盾,相應地,無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進行階級斗爭。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批判性功能,以“破”為立,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正確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實踐引領。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階級矛盾已經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階級斗爭理論被重視生產力理論所代替,由此必須及時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功能向建設性功能演進。過分夸大階級斗爭在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范圍和激烈程度,其實質是否定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背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原則與發展宗旨。二要以辯證的眼光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功能。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歷經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轉變,但社會主要矛盾作為一系列矛盾的總結和歸納,內含多重性、復雜性的內容。因此,新時代,在應對重大風險、化解敵對矛盾時,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革命性功能,敢于亮劍,敢于出擊;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時,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建設性、繼承性功能,善抓根本、統籌兼顧。

(三)終極旨歸:守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回溯中國共產黨研判、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百年圖景,守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貫穿其中的邏輯主線和永恒不變的主題。守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5]103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曾以愚公移山作喻,闡證挖掉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的主體力量在于全國的人民大眾。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復強調,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在追求個體主體的利益過程中,不自覺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轉化。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立足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視域,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發展格局,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性主體和目的性主體的作用;倡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防范化解社會主要矛盾和重大風險。二要服務人民、造福人民。馬克思揭示了德國古典哲學在精神范疇內探討人類解放道路的虛偽性,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探求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堅持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來認識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求獨立、謀解放,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求發展、謀出路,再到新時代求幸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在深刻把握人民根本利益這一前提下準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的供給側與需求側變化,有的放矢、科學高效地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主導地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必須找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2]15這就要求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要以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力量,客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功能,站穩人民立場,正確研判、理性分析、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嬗變,并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全局的發展。

注釋:

① 陳樹文,龐坤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6);王建國,包安.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自覺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J].科學社會主義,2020(3);郭建.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再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7)。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費正清,費惟凱.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M].劉敬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70.

[3]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76.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99.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共和國走過的路:建國以來重要文獻專題選集(1949-1953)[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58.

[7]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8]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9]鄧小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503.

[10]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1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1155.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14]艾四林,康沛竹.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18.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9.

[17]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195.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1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

[20]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5.

[2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05(02).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責任編輯:張曉妍】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午夜a级毛片|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91国语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的黄网|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伊人中文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拍拍拍|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啪啪啪亚洲无码| 久久不卡精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18在线|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91在线丝袜| 色婷婷综合在线| 丁香婷婷久久|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内a级毛片|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性视频一区| 久久伊人操|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洲色图另类| 不卡视频国产| 91热爆在线|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呦女精品网站| 午夜国产理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丝袜91| 色综合婷婷| 亚洲第一视频网| 操国产美女| 亚洲第一成网站|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91|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色九九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