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浦東美術館位處小陸家嘴濱江核心區,向北毗鄰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向西延伸至黃浦江畔,向東經由花園廣場連接東方明珠塔。建筑主體占地1.3萬平方米,總建筑空間面積近4萬平方米,設有13個展廳,可展覽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
榮獲過普利茲克獎的建筑設計大師讓·努維爾將自己的這件新作品看作時代的縮影。他試圖通過浦東美術館創造的一系列“呈現的排列”,為藝術陳列創造安置的空間。讓·努維爾認為,詩意的維度在浦東美術館的表達中尤為重要,建筑與藝術在對話中永存,藝術與詩性在建筑中不斷打磨彼此的意義。
美術館的整體建筑通過點、線、面的排布,達到一種抽象的審美情趣。外部用白色花崗巖包裹,厚重的石材表面上刻出相同的“雨滴”狀痕跡,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上天的恩賜、靈動的精神、天賦的智慧。

浦東美術館內一角? ? 圖/ Luna
美術館室內光設計采用自然光與人工光相結合的方式。人工光源的布置以現代藝術杰出代表的馬列維奇經典幾何線條為靈感主題,同時滿足照明和幾何陣列美感的體現。讓·努維爾希望為觀展體驗營造三種自然光線的模式:全暗息、全天光和部分遮擋濾光,可根據展覽的不同要求而設定,以此為策展人和藝術家們的創作和展示自由提供各種可能。

泰特館藏吸引到不少市民前往浦東美術館觀展? ? 圖/ Luna
與建筑同樣驚艷的,自然是于7月8日同時啟幕的四大開館展,包括“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胡安·米羅:女人·小鳥·星星”“蔡國強:遠行與歸來”,以及蔡國強特別為中央展廳X打造的大型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其中最讓藝術愛好者興奮的當數英國泰特美術館帶來的“光”之盛宴——“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
作為英國的頂級美術館之一,泰特美術館擁有從1500年至今的英國國家級藝術藏品和國際現當代藝術館藏。此次特展以“光”為線索,展示來自泰特館藏的40多位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展覽作品年代跨度200余年,大致以時間為框架,以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和藝術家為重點,闡釋“光”在藝術創作中的演變,展現了一場跨越200年藝術史的視覺盛宴。
有別于集錦式呈現,“光”作為關鍵詞串聯眾多展品,從浪漫主義畫家對光影的駕馭、印象派對光線的直接描繪、20世紀初的實驗攝影,一直到當代藝術中以光為媒介打造的沉浸式環境,展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如何運用不同材質探索自然界和人造環境中的明暗、冷暖的對比,馳騁于科學和想象力的領域,嘗試捕捉轉瞬即逝的光影效果,駕馭光觸發的情緒。

蔡國強特別為中央展廳X打造的大型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 ? 圖/視覺中國
在這百余件展品中,創作年代最早的那束光,是雅各布·莫爾1787年的油畫《大洪水》。大洪水是諸多文化及信仰所共有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于《圣經》中的記載,上帝以洪水降下懲罰,卻讓諾亞建造方舟,讓他與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此次災禍。這幅畫作便是描繪這一故事,幾乎全暗的畫面中射出一束光,象征痛苦與災難中的希望。

雅各布·莫爾,《大洪水》
描繪這一故事后續的畫作,透納的《光與色〈歌德理論〉——洪水滅世后的清晨—摩西寫作〈創世記〉》和《陰霾與黑暗——洪水滅世之夜》也是此次展覽中的重磅作品。威廉·透納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英國藝術家之一,英國最具影響力藝術獎項“透納獎”便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該作將冷色和暖色、明和暗對立起來,捕捉瞬息萬變的氣氛效果,探索對比鮮明的情感聯想。

透納,《光與色〈歌德理論〉——洪水滅世后的清晨—摩西寫作〈創世記〉》?
此外,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康斯太勃爾也有名作空降上海,《從主教花園望見的索爾茲伯里大教堂》描繪了烏云翻涌下的大教堂,被重現的太陽照亮,這正是這位畫家最擅長的現實主義自然觀的藝術表現方式。

透納,《陰霾與黑暗——洪水滅世之夜》?
與康斯太勃爾同時期的還有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約翰·馬丁,他的畫作多以描繪宗教啟示性的作品為主題,比如《龐貝和赫庫蘭庫姆的毀滅》,這幅畫作場面宏大,想象性地展現了火山爆發致龐貝和赫庫蘭庫姆兩城毀滅的慘烈景象,火山、黑云、海嘯構成了地獄般的末日。
除了宗教主題,以畫作來表達社會及道德的作品在藝術史上也不罕見,威廉·霍爾曼·亨特的《良知覺醒》便是代表之作。畫家描繪了一名有婦之夫及他包養的年輕情人在彈琴作樂時,突然被窗外莊嚴的陽光所震懾,從而良心覺醒。
透納的一生畫了大量以海洋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為特色的油畫作品,他研究海上光的強度,云彩的變幻和風雨的流動。用色彩這一特殊情感手段去表達他胸中的浪漫主義感受,這種描繪方法也刺激了后來法國與英國的印象主義。著名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 莫奈便深受其影響。此次展出的莫奈作品《埃普特河岸的白楊樹》,就是其捕捉大自然中光影稍縱即逝的“氛圍感”的代表作之一。

康斯太勃爾,《從主教花園望見的索爾茲伯里大教堂》?
泰特美術館此次帶到浦東美術館的還有一件鎮館之寶,那便是前拉斐爾畫派巨匠約翰·埃弗里特·米萊創作于1851年~1852年間的《奧菲莉婭》。
《奧菲莉婭》取材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為報父仇,殺死了協助謀害國王的御前大臣,而御前大臣之女奧菲莉婭恰是哈姆雷特的愛人。聽聞這一悲劇后,奧菲莉婭發了瘋,整天唱著古怪的歌到處游蕩,最終不幸落水身亡。
莎士比亞的原文是這樣描寫的:“她的衣服四散展開,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她嘴里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碑嫾疫x擇了悲劇中唯一一段平靜、超脫的情節,表現了人間最美麗的景色,不帶悲劇氣氛。那些布滿在水邊的小花,仿佛使人聞到她散發出的芳香氣息,溪水在靜靜地應著奧菲莉婭歌唱;她終于擺脫了這罪惡深重的塵世,漂向無憂的凈境。

約翰·馬丁,《龐貝和赫庫蘭庫姆的毀滅》?
畫中出現了種類繁多的花卉草木,而每一種都蘊含著隱秘的信息——米萊善于用自然界的象征主義豐富自己畫作的每一個細節。例如,倚靠在奧菲莉婭身上的垂柳,象征著單相思,身邊漂浮的粉色玫瑰和河岸上生長的白色野薔薇,象征著青春、愛情和美麗;畫中前景的毛茛,象征著哈姆雷特對奧菲莉婭的忘恩負義;畫面邊緣附近的早春紫蘭,與欲望聯系在一起。

威廉·霍爾曼·亨特,《良知覺醒》?

克勞德·莫奈,《埃普特河岸的白楊樹》
為了描繪自然環境,畫家多次實地寫生。為了畫出奧菲莉婭在水中的效果,他曾置一大玻璃池,讓模特兒席黛爾躺在水中。畫家以極工細精湛寫實技巧和神奇的畫境創造,震驚了當時的英國畫壇和觀眾,流傳至今已成為西方藝術界最知名的形象之一。這次特展中,它被特別安排在位于一樓最為黃金的一整個展廳,與近20件相關展品一起,構成此次特展中令人大開眼界的“展中展”。展中展不僅包括《奧菲莉婭》草圖及放大的多個局部、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戲劇集》第一版、威廉·霍爾曼·亨特筆下的米萊、丹尼爾·麥克麗斯《〈哈姆雷特〉中的戲劇場景》等,還有一段長約6分鐘的影像,聚焦畫作的原型模特兒席黛爾,揭秘她與奧菲莉婭冥冥之中的命運交疊。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奧菲莉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