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關于網絡文學的研究頗具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但是將二者結合起來的研究卻鳳毛麟角。文章基于文化融合理論視角,分析了短篇網絡小說《棗知道》中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提出網絡文學與文化遺產的價值互動關系:文化遺產元素能夠為網絡文學提供豐富的想象資源,豐富其文化價值,提升其內涵與品格;網絡文學的大眾傳播及改編又能夠提升文化遺產的受眾增量及影響力,激發年輕的網絡世代對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開發和傳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文化融合 網絡文學 文化遺產 非遺 道教
一、引言
2020年5月,騰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主辦了2020 Next Idea騰訊新文創大賽,旨在活化傳統文化,打造中國文化符號。同年12月29日,同樣以“活化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的“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內涵與故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邀請導演、編劇和短視頻創作者以短劇、動漫、音樂等多種數字內容形態進一步開發該文學作品,以新文創模式立體化展現世界文化遺產魅力。
Next Idea騰訊新文創大賽和閱文集團共同邀請了閱文白金作家,同時也是四川省網絡作協主席的“愛潛水的烏賊”(以下簡稱“烏賊”)創作了網絡短篇小說《棗知道》。該小說講述了一個因貪欲而無限循環的魔幻尋寶故事,旨在傳遞“內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貪心”的寓意。
網絡文學和文化遺產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遺產代表的是傳統文化,而網絡文學代表的是當代文化,傳統與現代并非二元對立關系,二者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但同時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試圖將兩種文化進行融合。目前有關“文化融合”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融合層面上,很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梢哉f,產業實踐已經走在了學術研究的前面,學術界亟須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用理論去規范和指導實踐。因此,本文試圖從“文化融合”視角入手,通過剖析《棗知道》這一作品,探尋網絡文學與文化遺產這兩種不同文化的價值互動,為今后更多的非遺網絡文學提供借鑒。
二、《棗知道》中的文化遺產元素分析
《棗知道》全文只有千字出頭,相比于網絡小說動輒幾百萬字,可謂短小精悍。而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內,卻蘊含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元素(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峨眉山(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棗知道》是以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的峨眉山為故事發生地,小說主人公李冠軍因做生意欠了一大筆錢回到老家峨眉山,無意間發現老宅中父親遺留的一封信和一張藏寶圖,于是和發小一起去峨眉山尋寶。在一個隱秘的山洞中發現了大量珠寶黃金,李冠軍和發小先取走了小件的黃金寶物,并約定下次再來。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于世。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96年,峨眉山絕大部分文物(如圣壽萬年寺普賢銅鐵佛像、智者禪師衣缽塔、離垢園、洗象池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峨眉山為我們所熟知的是一座佛教名山,但起初峨眉山卻是“道家的一個清修之地”a,峨眉山的道家背景為整個故事的精神內核奠定了文化基調。
(二)黃帝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
《棗知道》的故事起源于軒轅黃帝留下的古老寶藏,小說中講道:“李冠軍結合父親遺信,搜集古籍閱讀,初步懷疑那個寶藏所在是昔年軒轅黃帝于峨眉山問道天真皇人這位古仙人之地?!?/p>
黃帝祭典(新鄭黃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帝的傳說故事也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軒轅,黃帝也。“軒轅求道于峨眉”的典故,早見于道教各類經典。官方正史《魏書·釋老志》載:“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徽為飛仙之主。千變萬變,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授軒轅于峨眉,教帝嚳于牧德?!眀《三皇經》也載:“皇人者,泰帝之使,在峨眉山黃帝往授真一五才之法?!眂《云笈七簽·諸家氣法部一》中《元氣論》說:“黃帝至峨眉求道于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曰:‘子所得者,皆未事也。子欲長生,當明《三一》。夫《三一》者,乃《上皇黃篆》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能干矣?!背耍侗阕印贰墩嫖慕洝返榷加蓄愃频挠涊d。
(三)天真皇人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
《棗知道》小說中提道:“李冠軍結合父親遺信,搜集古籍閱讀,初步懷疑那個寶藏所在是昔年軒轅黃帝于峨眉山問道天真皇人這位古仙人之地?!痹诿耖g傳說中,天真皇人為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獲得極道的遠古仙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其體貌詭異奇偉,身長九尺,且黑毛披體。軒轅黃帝時,曾隱跡峨眉山,以蒼玉筑室居于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侍者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黃帝曾前往拜見問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后又于峨眉山腳下再遇黃帝,授以《太上靈寶度人經》。
小說的主旨句“內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貪心”便是出自《天真皇人九仙經》,經中借天真皇人曰:“子欲修其身,先須靜其意。無散亂,無煩怒,無起著,無妄想,無貪愛,無邪淫,無放逸。內安其神,外去其欲。當修其事,若眾患起,以氣理之?!薄短煺婊嗜司畔山洝分刑岬降摹皟劝财渖?,外去其欲”屬于道教的修真之術,《棗知道》小說對其進行了較為合理的改造,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教讀者如何長生和成仙,而是側重表達了對錢財、對物質欲望(貪心)的克制。
以上提到的峨眉山、黃帝傳說和天真皇人傳說等文化遺產元素為小說《棗知道》提供了場景設定,起到了故事背景渲染的作用,使小說具有文化根源,因而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讓讀者有一種深處秘境之感,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小說的中心思想延續并提升了道教“內觀”“守靜”“養德”的文化內核,對于身處“消費主義”時代浪潮下的讀者來說具有深刻的啟示,具有當代價值。
三、網絡文學與文化遺產的價值互動分析
(一)文化遺產對于網絡文學的價值
1.提供想象資源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網絡文學為下游產業(如影視業、動漫業、游戲業等)提供著不竭的源流。但網絡文學也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網絡文學同樣需要靈感和資源的滋養。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民間文學、民俗活動,例如: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楊家將傳說、堯的傳說、觀音傳說、黃大仙傳說、屈原傳說、木蘭傳說、端午節等各種傳統節日、媽祖信俗、黃帝祭典、炎帝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大禹祭典、秦淮燈會、民間社火、廟會、二十四節氣等。這些都是網絡文學的源頭活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寶庫。美國好萊塢取材于中國非遺題材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即大獲成功,但在學者徐金龍看來,“雖然這些影片吸取、運用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但故事的核心仍是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d。我們可以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的不僅是表層的傳統元素,更多的是文化內核。
前段時間大熱的《哪吒·魔童降世》《白蛇:緣起》《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努力嘗試對非遺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產動漫的有益探索為網絡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國產動漫和非遺之間需要完整的故事劇本來搭建橋梁,因此網絡文學對文化遺產的吸收和轉化是整個產業鏈的第一環也是關鍵一環。
2.豐富文化價值,提升內涵與品格
習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眰鹘y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也包括無形的精神文化。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蔽幕z產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堅實的大地”,其中蘊藏著優秀的文化元素。網絡文學作家要通過審美意蘊、倫理精神的內在表達,豐富和提升網絡文學作品的內涵與品格,展現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人格。
有學者認為,網絡文學的本質就是“爽文”,是滿足讀者欲望的娛樂工具。誠然,在網絡文學“野蠻生長”的初級階段,這樣的網絡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而這也是被很多學者所詬病,認為其不登大雅之堂的重要原因。但2014年是網絡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015年中國作協開始實施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在這個評榜、推優機制中,網絡文學的價值導向作為首要問題被提出來,引導網絡文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2016年7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數字閱讀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出《網絡文學行業自律倡議書》,明確主張:“要以高度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和中華美學精神,謳歌真善美,發揮正能量。”
消費主義浪潮下,人們的欲望被無限放大,克制欲望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道教歷來認為人的欲望是修仙證真的障礙,一向主張寡欲和自然。所謂寡欲,即拋棄個人無休止的貪欲,摒除好財、好色、好名、好利之心。小說《棗知道》通過一個玄幻的故事向我們一遍遍重申“內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得貪心”,這一中心思想打破了網絡文學一貫“以欲望滿足為核心的敘事模式”,體現了道教思想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對網絡文學的引領作用。小說故事以道教傳說為背景,卻并沒有宣揚“長生”“成仙”,而是選擇性地吸納了道教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揮了其當代思想價值。
(二)網絡文學對于文化遺產的價值
1.拓展受眾增量,增加曝光率與知名度
根據《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用戶規模達4.6億人。文化遺產的受眾面小是限制其發展的瓶頸之一,而網絡文學則可以發揮其受眾面廣的顯著優勢為文化遺產“打call”。鄭煥釗認為,網絡文藝已經成為“一個平臺”,成為“數字時代的意義表征、價值生產與社會創新的聯結裝置”e。例如:“2019年10月、11月,數字游戲IP聯動國家級非遺推出‘王者千燈會,在項目啟動和運行的12天里,有超過45萬人次的線下參與,洛陽應天門、豫園華寶樓的客流量環比增長逾500%。”f
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信息中心、峨眉山市文體旅游局的指導下,基于《棗知道》小說打造了同名短劇,由世界遺產講述人秦昊演繹,采用四川非遺泥塑的美學方式,制作成了定格動畫短片,并以四川特產“牛角棗”為故事線索,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川味。截至2021年1月21日,騰訊視頻APP平臺《棗知道》動畫短片的播放量已達到279.5萬次,通過其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棗知道》讓更多人對峨眉山產生好奇,對當地特產“牛角棗”產生熟悉感與親切感,進一步提高文化遺產峨眉山的知名度,打造峨眉山市城市品牌,帶動峨眉山市旅游業、農業和零售業等多行業的發展,實現線上產業與線下產業的互動。形成產業鏈條,將網絡文學與旅游、影視、電商等行業有機結合,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激發地方經濟活力。
2.激發年輕的網絡世代對文化遺產的興趣
鄭煥釗指出:“網絡文藝因其媒介技術的‘先進性而更為接近年輕世代的審美文化需求,成為以青年亞文化為主體的新媒介文化產生的重要場域。”g網絡文學既是一種藝術創作和休閑娛樂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尤其對于青少年群體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作家烏賊曾說:“我們(創作者)很多時候喜歡說教,但年輕人其實不喜歡聽你說教。他們不會因為你說這些傳統文化遺產有多好他們就去看?!币虼?,我們必須創造性地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網絡文學的趣味性激發年輕讀者對傳統文化及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有讀者曾在“知乎”如此評論:“興趣比一切偉大的著作都重要。說起來慚愧,我對明史入門是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的。他引起了我對明史的興趣。后來是挑著通史里面的明史章節來讀,例如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中國通史》等,又讀了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那么《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價值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有興趣?!県
《棗知道》通過節奏緊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使讀者接受了沉浸式的教育,可謂寓教于樂的優秀示范。豆瓣一位網友評論:“很喜歡這種題材的片子,希望以后能多出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故事題材的動漫,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讓外國的小朋友們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民間傳說。有幸爬過好幾次峨眉山,也聽當地人講過峨眉山的傳說。李冠軍寫下的‘內安其神,外去其欲應該是源自軒轅求道峨眉,得天真皇人真傳的傳說,如今被用在故事里也是巧妙,特別是寶石中央那顆夢幻的寶石棗樹,又美又危險。看完想再去一次峨眉,買點牛角棗吃吃?!眎
3.“活化”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傳心授為主的自發式傳承難以應對生產生活巨變所帶來的沖擊。劉宇和張禮敏提出:“在尊重文化本身屬性的前提下,以商業運作的角度去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j傳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措施,非遺傳播需要文化語境,這種“文化語境”就是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成為當今社會最活躍的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文化遺產若想在新的時代擁有生命力和活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大眾文化的趨勢。網絡文學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網絡文學與文化遺產的結合,將大眾文化的“基因”移植到文化遺產上,達到了“活化”文化遺產的效果。蘊含文化遺產元素的網絡文學的廣泛傳播能夠促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是非遺在當代傳承傳播的創新方式。
4.推動文化遺產走出國門
艾瑞咨詢2020年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中指出:“網絡文學傳播以東南亞地區與歐美為主,覆蓋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眐隨著網文出海的成功實踐,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網絡文學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對中國產生濃厚的興趣。中國逐漸從“文化輸入”的一方轉換為輸出的一方。
四、結語
網絡小說《棗知道》這一成功案例為我們揭示了文化遺產“網文化傳承”的可行性。網絡文學應該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參與者,也能夠勝任促進文化遺產傳承、開發與傳播的任務。對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各種移植、扭轉、變形、再造的方案,都應該是被鼓勵的。中國各地的文化遺產資源,在現在與未來,應該成為影響世界文化發展的人類文明共同財富。我們應當推動以網絡文藝為主導的新文藝形態的文化經驗與文化遺產之間的真正融合。
a 峨眉山景區官網:《峨眉山簡介》http://www.ems517.com/ article/7/53.html,2021—1—13.
b 〔南北朝〕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026頁。
c 〔宋〕 羅泌:《四庫全書 (路史卷三) 》 h t t p : / / s k q s . guoxuedashi.com/wen_590h/13206.html,2021-2-2
d 《“哪吒”“大圣”是對非遺的傳承,國漫復興要講我們自己的故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451614 333357517&wfr=spider&for=pc,2019-11-17
eg鄭煥釗:《從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網絡文藝的發展路徑》,《中國文藝評論》2020第4期,第89頁,第83頁。
f 孫怡、沈嘉:《文化消費走向如何?一文讀懂四大關鍵趨勢》 https://www.tisi.org/14581,2020-6-4
h 李子寒泉:《〈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大價值是什么?》 https:// www.zhihu.com/question/21246573/answer/410275555. 2021-1-19
i 二元老師:《“內安其神,外去其欲”這個道理get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288643/,2020-12-29
j 劉宇、張禮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本位基因的思考》,《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第96頁。
k 艾瑞咨詢:《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2020年,第2頁。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研究報告[R].2020.
[2]艾瑞咨詢.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R].2020.
[3] 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14.
[4] 郭瑩,張明輝.古風網文寫作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初探[J].知與行,2020 (3).
[5] 胡誠林.執古之道 御今之有——道教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借鑒意義[J].中國宗教,2010 (4).
[6] 李遠國.論《天真皇人九仙經》中的內丹思想[J].中國道教,2008 (3).
[7] 劉宇,張禮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 (11).
[8] 騰訊研究院.國風網絡文學研究報告: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文學中的運用、發展與傳播情況研究[R].2019.
[9] 王泗通,張繼焦.文化融合視域下老字號品牌現代轉型的路徑選擇[J].貴州民族研究,2020 (7).
[10] 王祥.中國三大英雄史詩與網絡文學創作——神話學視野的創作思維考察[J].網絡文學評論,2019 (1).
[11] 楊效宏.廣告效果實施中的“價值互動”[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7).
[12] 易文翔.網絡小說影視改編文化語境探析[J].網絡文學評論,2019 (6).
[13] 鄭煥釗.從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網絡文藝的發展路徑[J].中國文藝評論,2020 (4).
[14] 周志雄,王婉波.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傾向[J].江海學刊,2020 (3).
作 者: 王箐,文學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網絡文學。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